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話國醫大師給你講講治未病思想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醫話國醫大師給你講講治未病思想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作者:周岱翰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治未病理論是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的最佳方法與原則,是古代醫家防治疾病的大智慧及哲理升華。引申古人實踐中的直覺和經驗用於防治癌瘤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惡性腫瘤的防治現狀

癌症是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危險因素,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癌症負擔呈持續增長態勢,在我國因腫瘤死亡佔全部死因的1/4,位居死亡第一位,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我國癌症發病近十年來呈上升態勢,每年增加約4%,調整年齡因素之後,每年增長約2%。

目前我國癌症高發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老齡化,其他致癌因素中也包括空氣環境污染、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肥胖/超重、吸煙等。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廣泛存在,我國癌症發病和死亡率還將不斷上升,防治任務異常艱巨。

國家癌症中心公布中國2015年全國癌症發病估計約430萬,癌症死亡約280萬。中國的癌症發病率接近並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以19.31%的人口佔全球癌症發病的21.79%,調整年齡結構後,丹麥位居全球184個國家或地區癌症發病的第1位,美國位居第5位,中國位居全球癌症發病的第74位,亞洲國家中韓國居第7位,日本居第48位,印度和越南的發病率則相對靠後;我國癌症死亡率相對較高,佔全球癌症死亡的26.9%,位居全球184個國家或地區的癌症死亡第30位,國人癌症5年相對生存率為30.9%,這也間接反映我國癌症預後較差,生存率相對較低,遠低於美國和歐洲地區。

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危險因素持續暴露等,癌症發病還會呈持續上升,了解和解讀2017年美國癌症報告,有借鑒和參考作用。美國近年來癌症發病率開始下降,尤其是男性。過去10年,男性患癌人數每年下降2%,這主要得益於肺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三大癌種的持續下降。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男女癌症死亡率的持續顯著下降,在過去20多年,總體死亡率已經下降了25%,其中最重要的3個因素是控制煙草、推廣篩查和開發新型療法。

很多時候我們關注患癌後的治療,其實,控制煙草和推廣篩查這樣的防癌手段,對降低發病率、減少死亡率更加關鍵。美國男性患癌最多的是前列腺癌,女性最多是乳腺癌,但這兩種癌症生存率都很高,肺癌才是第一殺手,每年由於癌症去世的人里,肺癌佔了1/4以上,美國60年代開始的控煙運動,近40年吸煙人數持續降低,從1990年到2014年,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3%,而在中國,男性醫生吸煙率就高達20%~60%(美國是1%)。美國的前列腺癌患者數量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減少了過度診斷,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甲狀腺癌。

治未病思想是先進醫學模式的重要部分

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轉型,人類從密集體力勞動向腦力與體力過渡,伴隨生活方式變化,人類主要疾病譜亦由生物學主導的急性傳染病改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癌症、心腦血管、代謝障礙、運動系統和心理精神等疾病,這類疾病的特點是病因複雜,病程較長,多臟器病變,醫學治療的目的則由治癒疾病前移為預防和控制疾病,適應這類疾病的醫學模式亦由原來的生物學模式改變為生物-心理-環境-社會的醫學模式。中醫學從其形成並完善過程中就與這種先進的醫學模式相吻合。

中醫治未病思想源淵流長,其理論內涵是中醫預防醫學思想的精髓與核心,一直指導著疾病的預防、診治與康復。「治未病」一詞最早見於二千多年前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篇》進一步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能實脾,惟治肝也。」告誡治未病含義有二:一是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發生,加強養身攝生,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抗禦能力;二是已病之後,防止疾病的傳變,已經患病就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杜絕疾病蔓延傳變,即所謂「上工救其萌芽」。如在中醫的四季養生中,秋風起,萬物成熟,山川清肅,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宜早睡早起,適當調補,順應陰精收藏,如縱慾過度,傷此陰氣,則因秋冬不能養陰,以致春夏多患火病,故聖人告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歷代醫家遵循經旨,並從臨床實踐的角度不斷豐富治未病的內涵,就是「未病養生,防病於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漸;已病早治,防止傳變;瘥後調攝,防其複發。」針對當前我國日益嚴峻的癌情,在惡性腫瘤防治策略中運用中醫治未病理念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治未病具有以人為本和辨證論治的特點,與美國提出並在當前熱潮高漲的「精準醫學」,在醫療目的上相通相融。2011年美國醫學界提出精準醫學,是基於目前的醫學還不夠精準,大多數措施是為「平均病人」設計的,這好比給所有人穿均碼衣服,只能適合部分人,美國的一項研究統計提示,常見病處方葯的療效約50%~60%,癌症的療效僅為20%。精準醫療計劃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發展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概念與醫療模式。其本質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學和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療靶點,並對每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終實現對疾病和特定患者個體化精準治療的目的,以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的效果。

精準醫學為人類預防疾病和治癒腫瘤、糖尿病等複雜性疾病提供了美好的願景,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仍屬起步階段,面臨重重挑戰。

譬如現在的精準醫學是以遺傳密碼為依據的,可是當前對人類自身的遺傳密碼了解只局限於編碼蛋白質部分,並不超過3%,另外97%非編碼蛋白質部分迄今為止仍無法讀懂,而數據量大,可提供樣品量少也是制約的瓶頸,比如研究肝癌,對於特定分型的腫瘤,能搜集兩三百個樣品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數學體系需要建模,要求變數上千甚至上萬的,幾百個樣品將無法成功建模。精準醫學針對準確的人、在準確的時間、用準確的葯,已經在部分明確驅動基因的癌症(如肺腺癌、胃腸間質瘤等)中取得傲人的療效,但由於癌瘤的異質性和宿主內環境等變化,能夠治癒的患者仍較少。

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就是重視人的整體和局部疾病的個體化辨證治療。治未病思想體現《內經》因人、因時、因地治療的三因制宜的臨床治則,遵循三因制宜的指導,可以出現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精準醫學是依託基因測序、生物信息、大數據科學的高層次個體化治療,在腫瘤治療中亦可出現「同癌異治」、「異癌同治」的現象,可以理解治未病模式與其他內、外科新技術是廣義的精準治療,而狹義的精準醫學是由基因組學支撐的新型醫療模式,它們在醫療目的上是相通和兼容的。為了全民健康,我國也在力推精準醫學。中醫藥法實施後,治未病思想和事業亦廣泛開展,我們看到精準醫學和治未病都在全民健康的路上疾奔。

治未病在癌瘤防治中的應用

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腫瘤定位為「可控慢性疾病」,腫瘤的發生需要很長的過程。在此期間既可以預防,又可以通過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徹底治癒。目前惡性腫瘤發病率高、病程複雜、治療方法多、預後不理想。把治未病理念應用於腫瘤學領域,一是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抗癌能力,未病先防;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變,防治腫瘤轉移;三是瘥後調治,防止腫瘤複發。

積極治療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是惡性腫瘤發生前的一個特殊階段,身體內環境能夠影響癌前病變向惡性腫瘤過渡。常見的癌前病變有黏膜白斑、慢性子宮頸炎、纖維囊性乳腺病、結腸多發性息肉病、慢性胃潰瘍和萎縮性胃炎、慢性膽囊炎合併膽石症、結節性肝硬化、皮膚慢性潰瘍、子宮內膜和支氣管黏膜等處上皮非典型增生等。

癌前病變本身並非惡性,但這種病變在某些危險因素作用下,容易變為癌(或肉瘤),如宮頸鱗狀上皮中一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治療,10年後大約1/3的患者要發展為鱗狀細胞癌。以舒肝健脾、祛濕解毒法治療慢性宮頸炎就是未病先防;抽煙可引起慢阻肺和肺癌,借鑒美國控煙經驗,積極治療慢阻肺亦是未病先防。現研究已證實,許多中藥可能對癌前病變具有阻斷或延緩惡變作用,如椿根皮、石菖蒲、大黃、炒白朮、肉蓯蓉等對消化系統癌前病變有抗突變作用。

在臨床和康復中起重要作用

癌症臨床治療是在三因制宜辨治中防止傳變。不同人患不同癌,其治療時機、治療經歷及配合治療方法(如手術、放射或化療等)不同,不同地域影響不同的體質及個體,侵襲轉移是惡性腫瘤最重要的生物學特性之一,約60%以上的患者於初診時可發現已有局部或遠處轉移。

《靈樞·百病始生》篇中「傳舍」理論描述了病邪自遠處轉移的過程:「虛邪之中人……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指出正虛是「傳舍」發生髮展的原因,經絡是病邪轉移的途徑。已病防變則重在祛邪中顧護正氣,如單純中醫治療者用抗癌中藥辨證論治,重視溫脾腎葯扶正補虛;配合手術者用健脾生血法;配合化療者或健脾醒胃,或補氣生血;配合放療者或養陰生津,或滋陰補腎。

選用哪種治則或療法由適時辨證來決定,療效的積累需要療程來完成,治未病思維要求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上全程參與,而不是在某時段危重時才臨時上陣。在已病防變的康復治療中可適時選用膏方,起緩慢、持續補益的功效。中醫強調葯食同源,中藥中有部分食物本草,雖是食物但也有藥物功效,這類食物可按中藥的性味功效來辨證施膳,這就是中醫食物療法,將在腫瘤康復治療中起重要作用。

拉動中醫藥健康產業

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將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人類要主動掌握健康狀態,而非被動地接受疾病」。治未病理念可以使醫療健康的概念發生本質變化,從醫療健康體系以診斷治療為主,轉變到以健康保健為主。現在的醫學都是以病人為對象,以診斷治療為目的,在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指導下,在一個人沒有病的時候,了解他的健康狀況,預測他未來健康的發展,此時醫學所面對的就不再是病人,而是全民。這種根本性的變化,需要充分釋放中醫藥產業潛力和活力,包括中醫醫療、養生保健、健康養老、健康旅遊、健康食物、中藥研發等。拉動中醫藥產業鏈可以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有利於改變當前腫瘤防治中的被動局面。

倡導「中和」思維,糾正不良生活方式

中和思維發端於《周易》,「中和」一詞,最早見於《禮記·中庸》。《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在中國哲學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說明宇宙間陰陽平衡統一的根本規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準則的重要哲學範疇。中醫強調養生防病,摒棄不良的生活方式,旨在使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保持和諧統一的關係。《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養生的具體內容,可概括為五個方面:順應自然、恬惔虛無、起居有常、食飲有節、動靜結合。上述養生方法,涉及天人關係、精神調攝、起居作息、飲食勞作、形體運動等方面,均體現「致中和」的核心思維。

治未病學術理論是先進醫療模式的重要部分,是中醫臨症精準治療的思維方法。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偏高,防治工作任重道遠,治未病包括未病養生、欲病施治、已病早治、瘥後調攝等內涵,可在癌症防治策略、臨床與康復、大健康產業中廣泛應用。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中國中醫藥報(ID:cntcm1989)。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編輯整理:致中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中文化 的精彩文章:

尋根佛像印,大巧不工
雜談梁冬:我們憑什麼樣貌看起來年輕,且心靈也年輕?

TAG:致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