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追源古今中國長柄武器的歷史意義與文化

追源古今中國長柄武器的歷史意義與文化

原標題:追源古今中國長柄武器的歷史意義與文化


大多讀過《三國》的人一定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等武器耳熟能詳吧?這些都是長柄武器。其實小說中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實際上最早出現於宋朝,三國時期並沒有此類武器。而且這種兵器外觀過於華麗,份量極其沉重,實際上並不用於實戰,它的主要作用時平時訓練,以及作為閱兵時的儀仗用品。真正實戰時大發異彩的長刀名字其實很樸素,通稱大刀的就是,刃背波折形叫做長柄大刃大刀,刃背作小波折大鉤形的稱為長柄大刀,第三種就是平刃大刀。大刀的主要殺傷方式是劈砍,適用於馬上武將,但是顯然它的柄不能太長,否則相當不好發力。


矛無論古今中外,最重要的長柄兵器就是矛了。說矛之前,先說說戈與戟。春秋時盛行車戰,而車戰的近戰是在戰車交錯時展開的,用矛的話很難藉助戰車的衝力,同時也難以在交錯的瞬間擊中目標,沉甸甸的長刀則不但比戈笨重,而且更容易磨損失效。於是善於啄殺的戈就成了當然的主力。戈可以認為就是木棍前端橫向綁上鐵刃,除了啄殺敵人外,還可以勾住敵軍扯到身邊,再由執劍的同伴當胸補上一劍。戈有些很不好的缺點,比如頭部易脫落、因揮擊而攻擊緩慢等,所以戟的誕生就成為了必然。戟可以說是戈與矛的混合體,它可推可勾可啄可刺,在三國時代發展到了頂峰,例如以武力聞名的一呂二趙三典韋中,冠軍季軍使用的一個是方天畫戟,另一個就是雙鐵戟。但是晉代之後,戟的地位一下子一落千丈,到了唐朝,幾乎變成了純粹的儀仗用武器,戟的英文是Helberd矛又叫槊,又分為馬槊和步槊,興起於漢末,三國名將絕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戰的。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時期,因為此時中原騎戰鼎盛,而身披兩襠鎧的重裝騎兵正是以槊和弓箭為主力武器。



歐洲是中世紀進入了長矛的黃金時代,穿著極其沉重鎧甲的騎士,手持四米以上的重矛,衝刺幾乎是他們唯一的攻擊方式,但是這種人力加馬力的攻擊也絕對可怕。步兵使矛的主要用途是正面長距離刺殺,小組戰鬥序列中由短刀手之類的兵種護衛身邊,這樣自然是越長越好,甚至出現過長打達八米,數人同時操控的超長矛。騎兵對矛的掌握不是那麼容易,當騎兵沖入敵陣後會展開沖盪,此時攻防的方向和範圍都遠多於步兵,而且是在賓士顛簸的馬背上,加之矛長且重,不經過一定的嚴格訓練很容易破綻百出。


古代日本人對於槍也是非常推崇的,由於資源缺乏,他們的雜兵多用竹槍,以至於二戰後期日本投向前夕,極右分子還叫囂著「如有竹槍三十萬,則英美不足懼」。唐代以後矛多稱槍,宋代是槍的黃金時代,種類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許是對騎兵正面突破的依賴降低的緣故,馬槍的長度略有縮短,使其更靈活,同時製作更精良。宋代馬槍頭部一般都有刺和鉤的雙重用途,槍後有可插入地的鐵鐓,桿上還有牛皮編成的提繩,實在很體貼。大名鼎鼎的岳家軍主力武器就是槍。明代槍仍然是很重要的武器,破倭戚家軍對抗日本武士刀的狼筅也可以認為是大槊的變種,至於勇力驚人的常遇春,乾脆使的就是大鐵矛了,怪不得韋小寶要說:『常將軍是三國時燕人張翼德轉世,使一根丈八蛇矛,有萬夫不當之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探觀 的精彩文章:

「從蚩尤以金為兵」開始古代刀劍鑄造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古兵器刀成長曆程竟如此波折?曾並一度認為是「西瓜刀」?

TAG:冷兵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