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滴滴現在做單車為何沒戲?

滴滴現在做單車為何沒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古語放之波雲詭譎的互聯網江湖尤為貼切。近來被推至風口的共享出行領域,就在分分合合中重蹈覆轍。

時間撥至2016年9月26日,共享單車ofo宣布獲得滴滴出行數千萬美元戰略投資。這是ofo獲得的B+輪融資,在此之前它的投資方主要是唯獵資本、金沙江創投和經緯中國。此後ofo小黃車又分別在2016年10月(C輪)、2017年3月(D輪)和2017年7月(E輪)公布多輪融資,滴滴出行都是主要的參與方,同時DST、螞蟻金服等巨頭也成為ofo的主要投資者。

在很多人看來,滴滴自身一直在強調其要做的是出行平台,投資ofo符合其戰略規劃。然而時至今日,這樁看似完美的聯姻卻亮起了紅燈。

滴滴ofo關係破裂後「接盤」小藍

2017年7月,滴滴派駐了一批高管到 ofo 任職,滴滴高級副總裁付強加入 ofo 擔任執行總裁,市場負責人南山、財務總監 Leslie liu 則分別到 ofo 擔任市場負責人和 CFO。然而僅過了4個月,這些高管就被曝出「開始休假」,媒體將其解讀為「雙方磨合不順利」。隨後又傳出,付強等高管已經重新回到滴滴工作。

業內傳聞,滴滴作為 ofo 最大的機構股東,持股比例約為25%,僅次於ofo創始人戴威及其創始團隊的股份。隨著ofo與主要對手摩拜佔據共享單車市場9成以上份額,滴滴希望ofo可以與摩拜合併,一方面可以減少競爭成本,收割市場;另一方面,滴滴希望爭取合併公司的管理權。與此同時,ofo的早期投資人朱嘯虎等也都和滴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與滴滴基本站在一致立場。然而,ofo的創始團隊戴威等人都是明確否認了雙方合併的可能性。

從派駐高管風波再到合併傳聞,滴滴作為資方與ofo的矛盾已經徹底浮出水面。看似複雜,其本質仍然是資方希望控制創業團隊,而創始團隊不願意就範。在ofo面前,滴滴無疑是一頭龐然大物,面對ofo的「不聽話」,滴滴自然會立即採取行動來對付之。

滴滴首先實施的,就是接盤ofo的另一個對手——小藍單車。2018年1月9日,滴滴和小藍單車聯合發布公告稱,小藍將單車業務託管給滴滴出行,而非收購。為何要強調只是「託管」,顯然是由於小藍單車身背巨額欠款。

2017年底小藍單車資金鏈斷裂,陷入供應商和押金拖欠風波。 小藍單車方面表示,小藍單車的品牌、押金和欠款等各項事務仍歸屬於小藍公司。 但用戶可選擇將小藍APP內的押金、特權卡及充值餘額轉換為等值滴滴單車券和出行券,或與小藍公司繼續溝通其他方案。

據央視財經此前報道,最關鍵的原因是,目前國內多個城市已經實行限投政策,小藍單車在北京、廣州、深圳、南京和成都五個城市的投放資質,是滴滴需要的。也就是說,滴滴想要進入這幾個城市,接管小藍單車是唯一的選擇。

與此同時,小藍的債務問題是大麻煩。具體來說,小藍單車的債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供應鏈欠款,二是用戶的押金和充值款。行業人士透露,小藍單車拖欠供應鏈的款項高達數億元,同時拖欠用戶押金同樣高達數十億。滴滴看似巧妙的託管方案,卻最終可能出現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局。

1月29日,成都一律師事務所開始向社會公開徵集小藍單車受害者信息,準備就押金退還等問題提起集團訴訟,同日邀請了四川大學法學院的教授一起對此進行專題研討。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呂志輝指出,按目前小藍車的「託管」方案,相當於核心資產被抽走,而把債務、押金等留了下來,這並不符合民法通則中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小藍目前處在非正常經營狀態,對用戶不公,而「押金可置換為滴滴券」的方案並未解決用戶退押訴求,對用戶而言此為小藍單方行為,應屬無效,滴滴在小藍沒解決這些遺留問題前不應讓其「復活」,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單車投放權的監管。

律師熊百祥稱,供應商或用戶可以提起訴訟申請裁定滴滴和小藍的合作無效;對於押金退還問題,單個用戶押金維權的成本確實太高,最好的方式是集體維權,共同推舉訴訟代表人。熊百祥所在的四川蜀輝律師事務所將在官方網站、官方微信等渠道公開徵集小藍單車受害者信息,準備對小藍提起集團訴訟。

在廣州、深圳,小藍貿然重投被主管部門約談,要求先解決押金、債務等遺留問題。廣州市市交通委員會發聲明稱,在未解決小藍單車遺留問題前,滴滴以託管形式在穗開展單車運營屬違規,政府部門將加強監管和嚴格管理。同樣在成都,1月25日,澎湃新聞曝光成都小藍單車拖欠物流公司幾十萬賬款被扣車數千輛。1月29日,成都一律師事務所開始向社會公開徵集小藍單車受害者信息,準備就押金退還等問題提起集團訴訟。

滴滴為了對付ofo,接盤小藍單車這個燙手山芋,現在看起來,未免有點太草率。小藍單車的債務問題一日不解決,其復活之路仍遙不可及。即使償還了給供應商的欠款和用戶押金,它的品牌聲譽也已經遭受了重創。

滴滴單車夢第二式:自創「青桔單車」

移動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10月當月數據顯示,ofo月活用戶(MAU)高達4246.84萬,排名第一,摩拜為4101.27萬,位列第二,哈羅單車月活用戶為356.23萬排名第三,小藍單車月活用戶僅為145.30萬。而在整個冬天,共享單車的使用率出現了集體滑坡,但ofo仍然穩穩的守住頭部位置。極光大數據顯示,ofo小黃車和摩拜單車的12月MAU都突破了2000萬人,ofo 12月MAU為2693萬人,摩拜單車為2378.2萬人,哈羅單車和永安行的MAU不到500萬。

顯而易見的是,依靠小藍單車來對付ofo,是遠遠不可能奏效。一是品牌危機,另一個核心原因在於,小藍與ofo、摩拜的體量差距太過明顯。

繼託管小藍單車後,滴滴終於打出了第二張牌——自營共享單車。1月25日,滴滴共享單車平台在成都上線:成都用戶可通過滴滴騎行小藍單車、青桔單車及ofo小黃車。青桔單車的官方亮相也宣告了,滴滴出行正式進軍共享單車。滴滴方面還表示:「青桔,是滴滴出行的新成員,寓意是略顯青澀又飽含希望的果實。」

此前,曾有傳言稱滴滴自有單車的目標是在今年投放600萬輛。在青桔單車亮相後,媒體也不免質疑——情況若屬實,在多地政府部門已出台共享單車「限投令」的情況下,滴滴如何實現大批量入局?

按照這一思路,青桔單車首選在成都投放的原因也迎刃而解,相比於北上廣深等地,成都在共享單車的管理政策上比較開放。但根據報道,摩拜ofo在成都佔據92%,其他5個品牌加起來才8%,滴滴該如何與ofo、摩拜一較高下呢。

在我看來,國內共享單車市場已經是一個日趨飽和的市場,在現有政策下,ofo、摩拜和哈羅等品牌足夠供給用戶的出行需求。在多個城市,早已經出現單車被荒廢放置的現象,這說明共享單車當務之急不是在追求新的品牌和投放,而在於單車本身的管理及配套維修支持。

從數據來看,青桔單車先得加緊追趕哈羅單車,然後才有機會和摩拜、ofo一較高下。可哈羅也已經獲得阿里的巨額投資,也是個不差錢不怕事的主兒。除了競爭對手實力強悍,擺在青桔單車面前還有兩座大山:其一,高昂的造價和推廣成本。倘若要實現600多萬輛單車投放,就要涉及數十億的製造成本,以及後續推廣和管理、維修。其二、即使滴滴願意不計成本打造青桔單車品牌,其面前還有最大的一座山——政策,該如何去更多的新城市進行投放呢?這才是打敗對手的第一個條件呀。

有人說,青桔+小藍+免押金,是正面對ofo 小黃車宣戰,也是向共享單車行業「秀肌肉」的一次宣言。筆者部分認同,但這或許也是滴滴做單車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現在才做,為時已晚,在國內政策大門重新放開之前,滴滴想要把更多新車投入市場難上加難;另外,在ofo、摩拜面前,後來者沒有優勢。滴滴與ofo由愛生恨,青桔單車的誕生究竟是從長計議後的亡羊補牢,還是為了搞垮那個不聽話的ofo呢?

在未來一段時間,滴滴、青桔與ofo的故事,註定為大家所熱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聯網隨筆 的精彩文章:

以人文情懷論道商業零售,劉強東的達沃斯首秀為何贏得滿堂彩

TAG:互聯網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