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靜寧縣各鄉鎮名稱來由及歷史沿革

靜寧縣各鄉鎮名稱來由及歷史沿革

靜寧縣各鄉鎮名稱來由及歷史沿革

城關鎮:因其地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故得名。民國24年(1935)置城關鎮。民國37年(1948)改為隴干鎮,1949年改屬一區,1955年複名城關鎮,1958年9月併入民和公社,1959年改民和公社為城關公社,1964年11月恢復城關鎮至今。

城川鄉:因地處城郊川區而得名。解放前分屬殷平鄉、城關鎮管轄,解放初期隸屬第一區(城關),1958年併入民和公社,1959年改為城關公社,1964年易名城川公社,1983年11月正式改稱城川鄉至今。

八里鎮:以駐地距縣城四公里的八里鋪而得名。解放前大部分屬單碨鄉所轄,解放後,隸屬第一區民城鄉,1958年併入民和公社,1961年建立八里公社,1964年併入城關公社,1979年10月恢復八里公社,1983年11月改稱八里鄉,現為八里鎮。

司橋鄉:以其境內重要自然村司家橋而得名。解放前由單碨、殷平兩鄉分治,解放初期分屬第一區和第九區管轄,1958年劃歸民和公社,1961年8月由城關公社分出設立賈河公社,1962年1月遷社址於席家灣村並改名司橋公社,1983年定名為司橋鄉至今。

曹務鄉:以當地流傳甚廣的關於「曹婺姑」的傳說得名。解放前稱人和鄉,解放初期為第六區(人和),1955年併入威戎區,1958年屬古城公社,1961年成立曹務公社,1983年11月改稱曹務鄉至今。

古城鄉:以境內有宋代章川堡古城而得名。解放前屬人和鄉管轄。解放初期改為第六區(人和)古城鄉,1955年併入威戎區,1958年設立古城公社,1964年併入曹務公社,1973年1 月恢復古城公社,1983年11月改稱古城鄉,2003年,撤銷的原石咀鄉併入。

威戎鎮:相傳此地古代常遭西戎侵擾,取「威懾西戎」之意,遂名威戎。北宋置威戎堡,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8月築成威戎城,金置威戎縣,元初廢。解放前其地為威戎鄉,解放後,1949年建第二區(威戎),1958年併入民和公社,1961年設立威戎公社,1983年又改稱威戎鄉,現為威戎鎮。

雙峴鄉:以鄉政府駐地雙峴村得名。解放前分屬治平、威戎、民屯、雲萃鄉管轄,解放初期分屬二區(威戎)、八區(雷大)、五區(甘溝),1968年併入雷大公社,1973年月恢復雙峴公社,1983年11月改為雙峴鄉。

雷大鄉:以其境內主要山樑雷大梁而得名。原屬靜寧、庄浪兩縣管轄,1942年將庄浪所轄範圍劃歸靜寧,分屬新民、威戎、治平三鄉,1958年建立民主公社,1959年改名雷大公社,1983年11月改名雷大鄉,2003年,撤銷的原後梁鄉併入。

余灣鄉:以鄉政府駐地青草灘舊名余家灣命名。解放前屬雲萃、新民鄉管轄,解放後分屬第三區的(治平)太和鄉、永和鄉和第八區的(新民)余灣鄉、新義鄉,1958年後分屬民主、永和公社,1979年10月從李店公社分出4個大隊,從雷大分出6個大隊,合併成立余灣公社,1983年11月改余灣鄉。

仁大鄉:因地處仁大川,故名。解放前此地曾設仁當鄉,解放後設第七區(仁當),1958年成立共和公社,1959年改名仁大公社,1983年改為仁大鄉,2003年,撤銷的原陽坡鄉併入。

賈河鄉:以境內自然村賈家河得名。解放前屬仁當鄉,解放後建立五和鄉,1952年設十二區,1953年併入七區(仁當),1958年屬共和公社,1979年10月從仁大公社分出,恢復賈河公社,1983年11月改為賈河鄉。

李店鎮:以境內自然村李家店子而得名。其地故名廣爺川,相傳為漢代飛將李廣的故鄉,解放前其地分屬治平、雲萃兩鄉管轄,解放後隸屬第三區(治平),1958年成立永和公社,1959年改名李店公社,1983年11月改為李店鄉,現為李店鎮。

深溝鄉:以鄉政府駐地劉家溝得名。解放前屬治平鄉,解放後隸屬第三區(治平),1958年屬平和公社,1961年8月設深溝公社,1964年併入治平公社,1979年10月恢復深溝公社,1983年11月改為深溝鄉。

治平鄉:因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在此置治平寨,故名。解放前分屬治平、雲萃兩鄉,解放後為第三區,1958年設平和公社,1959年改名為治平公社,1983年11月改為治平鄉。

新店鄉:以鄉政府駐地新店子得名。解放前屬岷屯鄉,解放後屬第五區(甘溝),1958年隸屬民聯公社。1973年1月由甘溝、治平、四河公社分出部分大隊建立新店公社,1983年11月改名新店鄉。

甘溝鄉:因地處甘溝河南側,河水潛流、乾涸而名,後又變「干」為「甘」,故名。解放前屬岷屯鄉,解放後為第五區(甘溝)所在地,1958年建立民聯公社,1959年改為甘溝公社,1983年11月改為甘溝公社1983年11月改名甘溝鄉。2003年,撤銷的原祁川鄉併入。

四河鄉:以其駐地自然村四河溝得名。解放前先屬雷寺鎮,後屬岷屯鄉,解放後隸屬第五區(甘溝),1951年其地設十一區,1958年成立四河公社,1983年11月改名為四河鄉,2003年,撤銷的原田堡鄉併入。

紅寺鄉:以鄉政府駐地紅寺得名,傳說明代其地有寺院名為「紅寺」,後襲為村名。解放前屬雷寺鎮,後為紅寺鄉,解放後為第十區(紅寺),1958年成立紅寺公社,1983年11月改名為紅寺鄉。

細巷鄉:境內馬鞍山頭的古堡下面有一段狹窄的巷道,其地遂名細巷堡,鄉名即以此地名取之。解放前先屬雷寺鎮,後屬紅寺鄉,解放後屬第十區(紅寺),1958年屬紅寺公社,1961年始建細巷公社,1964年併入紅寺公社,1973年1月恢復細巷公社,1983年11月改為細巷鄉。

界石鋪鎮:因鎮政府駐地界石鋪而得名。解放前屬高界鄉,解放後為第四區駐地,1955年改為高界區,1958年成立高界公社,1983年11月改為高界鄉,2003年將撤銷的原七里鄉併入,現為界石鋪鎮。

三合鄉:因其由三個行政村組合而成,故名三合。解放前屬第四區,1958年建立三合公社,同年9月下旬併入高界公社,1961年8月恢復三合公社,1983年11月改名三合鄉。

原安鄉:取境內原頭、張安兩自然村首字命名。解放前為邵山鄉,屬隆德縣,解放後,1954年4 月由隆德縣劃歸靜寧縣,屬車李區,1958年成立原安公社,1983年11月改為原安鄉。

靈芝鄉:以傳說中的仙草靈芝命名。解放前屬靜寧、隆德兩縣管轄,解放後為靜寧第四區靈芝鄉,1955年劃歸車李區,1958年3月成立靈芝鄉,9月下旬改為靈芝公社,1983年改為靈芝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牛河畔 的精彩文章:

TAG:金牛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