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狀元拉黑父母6年:你敢恨爸媽,可你敢原諒他們嗎?

北大狀元拉黑父母6年:你敢恨爸媽,可你敢原諒他們嗎?

在中國,你似乎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

爸媽才是最好的避孕藥。

更準確地說,失控父母帶來的焦慮,是最好的避孕藥。

確實,中國人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都在於和原生家庭的分離問題。

即使成年之後,很多人依然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帶給他們傷痛。

「我都24歲了,聽到我媽上樓的腳步聲,第一反應仍然是把手機藏起來」。

「其實我最害怕的就是回家過年,我爸會不管不顧當著所有親戚的面辱罵我」。

逃避、受挫、焦慮、痛苦,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度的親密關係。

最愛催婚逼我們相親的父母,恰恰是令我們不敢走入婚姻的最大原因。

積攢的對立情緒平時只是蟄伏而已,一旦遇到某個公眾事件,就會瞬間爆發。

這次爆發的起因,是北大學子王猛(化名)公開發布、控訴父母的一封萬言長信。

信中王猛詳細記錄了自己的心路歷程,為了逃避父母的控制,他選擇出國留學、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發公開信控訴。

可是他的父親依然搞不懂,為什麼兒子要老揪著過去不放?

01

王猛的公開信,像是一面旗幟。

底下聚集的,是一群傷痕纍纍的痛苦靈魂。

王猛在自白信里說:在世界一角,總有個傷痕纍纍的靈魂在恨著他的教育者們。

這樣的心情,相信會讓很多人心有戚戚。

這章萬言書所引發的社會爭論,其實都是圍繞著親子關係中「誰更痛苦」引發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到這個萬言控訴,很容易會發出「就這點小事,都拿出來說,至於嗎?你那麼多書都白讀了!」

站在子女的角度,立場往往又變成「你憑什麼這麼漠視我的痛苦!你為什麼不向我道歉,這些都是你造成的!」

在各自立場下,雙方都擁有無數擁躉。

我們再往前走一步。

當我們擁有父/母親和兒子/女兒雙重身份的時候(很多人遲早會進入這個階段的),我們該怎麼辦呢?

激動地附和著「沒錯!那些人不配做父母」,助推情緒到頂端,除了情緒宣洩,又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呢?

動輒對父母的言行喊打喊殺,憤怒地留言這種父母就應該拉黑不聯繫、斷絕關係,似乎也沒有比父母那輩的做法更好啊。

憤怒控訴之餘,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家庭教育的灰度。

我們都知道把孩子推進火堆里,是故意虐待傷害。

可是現實生活中,沒有這麼多截然分明的對錯。

比如王猛說他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媽媽把他當成小女孩,讓他穿裙子。

這個對於性別的不接納,讓他很受傷。

但換一個男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會記得穿裙子這個事情,也不會在意穿裙子這個細節,即便成年之後聽到了,也付之一笑。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想說王猛矯情,別人都可以為什麼就你不可以

——而是想說明個體不同,接受的灰度也是不同的。

家長也好,孩子也罷,其實都活在自己的認知中。

兩代人既然無法同步彼此的認知,就只能擴大灰度的覆蓋範圍,達成某種共識。

02

這個世界不是二元對立的。

光靠一腔意氣去快意恩仇,最後的結局,也只是雙輸而已。

我們以為自己被上一輩坑害過之後,自己會變成開明的父母。

然而很有可能在自己孩子眼中,我們跟自己的父輩沒有什麼不同,一樣的簡單粗暴。

或許,我們真的需要接受這樣一個結論:

就算千般小心、萬般預演,我們也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

因為一個人只要有了自己的主觀情感之後,他就會無可避免地被傷害到。

每個孩子,降生到世上,都好像一個乾淨無瑕的玻璃杯。

每個父母在傳遞、撫摸這個精緻造物的時候,難免會留下一個又一個指紋印記。

當杯子擁有自己的意識之後,雙方對於留下指印這件事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留下指印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傷害;對父母來說,可能是愛意的表現。

這件事情中,最無解的癥結在於:父母眼裡的「沒什麼大不了」和孩子看來的「這就是傷害」,都是真是的,甚至是並存的。

推論至此,我們只好無奈承認:親子關係里,傷害無法避免,甚至傷害才是羈絆所在。

03

再看王猛的萬言書的時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痛苦的掙扎。

可另一方面,我也更確定了一個認知:

如果總是陷入問罪的狀態,永遠歸罪於「父母皆禍害」,那麼無論活到什麼歲數,我們都沒辦法真正地長大成熟。

王猛的萬言書看上去是控訴,不如說那是他的求助。

而且是他遭受到最大打擊的、幼童時刻的求助。

因為這則萬言書,不像是一個30歲男人的遣詞用句,而是一個裹在30歲外殼的小男孩寫的。

通過回溯往昔,他一次又一次地藉助回憶的力量穿越,想要去重新堆砌當時的場景,撫平曾經的傷痛。

這種形狀真的挺令人痛心。

他太放大父母今時今日對他的影響力了,也太小看自己的力量了。

——只有孩子,才會把所有的期待寄托在父母、寄托在明天,唯獨不寄托在自己身上。

他們的內心依然覺得:只有父母改正了,我才能與他們和解。我才有可能真正放下。

可是,如果父母永遠都不覺得自己錯了呢?

難道要永遠畫地為牢,把自己困在過去嗎?

總是把救贖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是很難走出深淵的。

成年人必須知道一點:原生家庭的傷痛不是我們的錯誤,但走出原生家庭的傷痛,超越這種自卑,是我們的責任。

一個人不應該為他出生的環境負責,關鍵的是,他對於出生環境的看法。

我不認為一個成年人,把自己的性格缺陷全部歸咎於原生家庭,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把自己搞砸的。

把所有借口都推給別人,無疑是最差勁的一種。

不要同情自己。

不要自憐自艾。

不管誰對不起你,誰沒照顧好你,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你要自己掌控自己生活,你造就了自己,你要成為自己,這點沒有借口。

重建自己,是很艱辛的。

甚至你還會感到委屈:為什麼父母對我造的孽,要我自己來買單?

不是的。

你真正買單的不是父母造的孽,而是爭取你重新獲得幸福的機會。

甚至是你孩子(如果有的話)獲得幸福的機會。

阻斷代際傷害的傳遞,只有一個辦法——

讓它從你身上,停止。

今日話題:

你是如何處理與父母的矛盾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愛財 的精彩文章:

TAG:超愛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