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困境的佛法解決之道

生命困境的佛法解決之道

自殺是當前全球各國面臨的普遍性社會問題。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全球預防自殺報告《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顯示,全球每年有80多萬人死於自殺,即約每40秒鐘死去一人。日前,創業青年自殺事件再次引發大規模討論,將這一社會隱痛再次推向公眾。

在佛教中,自殺屬於不可懺悔的重罪。今日靈岩微信平台推送此文,請諸君深讀細思,並奉勸一句,生命的困境有許多解決之道,自殺絕不是正確抉擇。並且,與一般人想像的大有不同,自殺不是問題的終結,而是更多麻煩的開始。

人死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嗎

「人死一了百了」,這種對生命的錯誤見解,普遍存在於一般人的心裡,因此常見有人在遇到無法排解的困難或挫折時,就消極地想要自殺,希望以死來擺脫一切。

其實,人到世間投胎為人,都是帶業而來;現世所受的順逆、好壞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為造作的結果,應該直下承擔,才能隨緣消業。如果遇到困難、苦厄,就以自殺來逃避,不但不能消業,而且更造惡業;如此舊業未消,又造新業,人生如何能解脫?如何能一了百了呢?

所以,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只有增加問題,甚至只會增加痛苦。比方說,我自殺了,即刻就會帶給我的家人、朋友、親戚、同學,乃至認識我的人無比的痛苦,有時還會把一些未了的責任加諸給他們,增加他們的負擔。

再說,國家栽培我、大眾成就我,正當能為社會服務的時候,卻因故自殺死了,這就是社會成本的浪費。因此,一個人的自殺,不但造成社會的損失,並且拖累了許多人,辜負許多關心我、愛護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自殺也是犯了殺生戒,即使如願自殺成功,死了以後仍免不了要受殺生的業報。尤其,自殺者當時的心情,必定是帶著一種心靈的創傷,是在痛苦、哀傷、無助、絕望、焦慮,甚至是憤怒、嗔恨、懊悔的情緒中死去,就憑當下這麼一念,死後必定墮入地獄、惡鬼、畜生,這就是《俱舍論》所講的「業道」。

所謂「業道」,亦即貪、嗔、痴三業,彼此之間由貪生嗔,由嗔生痴,由痴生貪;前者能夠成為後者之道,或者互相輾轉為道,如此成為六道輪迴之通路。也就是說,我人造作的業,自然會產生一種力量引生結果;

業本身就像道路,隨著善業能通向善的地方,隨著惡業通向惡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要萌生自殺的念頭,就不會有自殺的行為與結果。

人在一生的數十年歲月當中,難免會遇到種種的問題,雖然讓人感到生活艱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在思想上、心情上千生萬死,從中慢慢進步。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困難,就想一死了之,總以為死了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不對的想法。

所以,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死,不是痛苦的結束,死並不能「一了百了」,生命是隨著個人的善惡業報而一再相續不斷的。所以佛教講「善終」,唯有善終,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逆境,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不正確對待逆境會引發痛苦和煩惱。所有人在現實中都會遇到逆境:生病,親人去世,兒女教育、夫妻感情、人際關係出現問題,遭受天災人禍等等,這時,我們往往陷入痛苦的深淵,繼而指責社會,指責天地。

為什麼逆境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恆常的設定,它是以自我需要為中心的,比如我應該是健康的並長命百歲的,有情人就是應該永遠在一起,我所有的朋友都應該對我忠誠,我的事業甚至其他一切都應該順利,所有的天災人禍可以發生在別人身上,但不應該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是這樣的一個好人……有了這種恆常的設定,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依賴,一種需求,甚至一種貪著。它使我們無法接納無常。

若說有千百個理由可自殺

歸納起來只是「妄想」而已

面對變化,一般會進入兩種狀態,一種是貪著,一種是嗔恨。

因為貪著就會焦慮、恐懼、沒有安全感,就會依賴,依賴就不希望變化,一旦變化,內心就無法承受;嗔恨就是對立、憤怒甚至仇恨等具有破壞性的情緒。這就是我們面對逆境不能正確對待時引發的煩惱。

接受無常是面對逆境的智慧。《易經》上講,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變化的,無常代表著一種宇宙的規律。我們內心有「常」的概念,就會產生一種永恆的期待和幻想,但它跟世界的真相是不符合的。而當我們能夠面對一切變化並接納它,任何變化都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接受無常是幫助我們面對逆境的重要智慧。

這個世界上任何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都有其必然性,這就是「因果」規律。改變環境從改變自己入手。比如我們身體不好,跟飲食不健康、生活無規律、不運動或者我們殺業太重有關。

古佛說:「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我們的身體就像是泡沫聚在一起,因為它是地水火風四大聚和而成的。內心如風,風是沒有形狀的、看不見的。如果有人說:我心痛,我心煩惱。你就問一下自己:你的煩惱是不是有形狀的?風會不會有形狀呢?當然是沒有。你認為的煩惱只是一個習慣、一種風氣而已,只要用凈念一轉過來就好了。

解放苦難,耕耘三種福田

想有福報就要培植福田,耕耘福田。佛法認為人的一生有三種福田:悲田,恩田,敬田。

悲田來自於慈悲心。

如果沒有具備慈悲大愛,做再多的慈善行為,都不能稱為慈善,慈善的本質是慈悲大愛。面對普天之下的勞苦大眾,當他們在生活中需要擺脫痛苦,可是沒有能力擺脫時,我們能夠從慈悲心出發,幫助他們獲得快樂、解決痛苦,我們就能獲得極大的福報。

恩田來自於感恩心。

父母、兄弟、姐妹、老師、親戚、朋友,社會大眾,天地、太陽、草木,一切的一切,我們都應感恩。因為有了這一切的存在,我們才能很舒適地生活。每天都帶著一份感恩心去生活,去做一些回饋他人的事,福報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當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會看到一切人都很歡喜。因為感恩心是一種健康的心理,能讓我們產生幸福和快樂。所以,感恩心不僅僅能在結果上產生幸福,同時這個行為本身就會給我們帶來幸福。

敬田來自於恭敬心。

恭敬心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健康和正向的心理,當一個人的心處在一種非常虔誠和恭敬的狀態時,他的內心是純凈的,他的生命狀態是幸福的,當他帶著這個心去面對那些有德的人時,這個清凈的心和他所恭敬的善知識的心、佛菩薩的心就能夠相應,發生一種連接,就會獲得很大的加持和福報。

所以培植福田要建立三種心: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

這三種心就像產生福報的發電站,源源不斷地產生福報,讓我們的生命越來越健康,心靈越來越健康,這種正能量還會招感外在世界的正能量,因為有什麼樣的心,就會跟什麼樣的世界相應。

願以上述文字,為自殺當事的不幸者作深深的祈禱,為同類困境中的迷茫者求真切的平安!

願我們尊重生命的一切贈與!

願我們敬畏自我善待一切!

參考資料: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

濟群法師《幸福,是一種生命本質的存在》

修德法師《等待黎明的時刻》

明賢法師《人類無權處死自己》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

編輯/慧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大靈岩寺 的精彩文章:

大唐玄奘與《心經》的故事
為何依止善知識?

TAG:山東大靈岩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