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桂河大橋不是在電影里

桂河大橋不是在電影里

原標題:桂河大橋不是在電影里



電影桂河大橋

最早是在電影中看到桂河大橋的,當時記憶中都是盟軍戰俘遭受的苦難,其實真實的苦難可能比電影還要多一百倍!


泰緬鐵路又稱死亡鐵路,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佔領緬甸修建連結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的鐵路。死亡鐵路的名字來自建設時工人的死亡率。工程中總共募集了1萬2千名日軍(第五鐵道聯隊),盟軍俘虜6萬2千人,其中6,318來自英國、2,815自澳大利亞、2,490自荷蘭、剩下大概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戰爭結束前1萬2千人死亡)、數萬泰國人、18萬緬甸人(4萬人死亡)、8萬馬來亞人(4萬2千人死亡)、4萬5千印尼人進行施工。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佔領泰國和緬甸,在無法安全使用馬六甲海峽之後,運往緬甸的軍隊以及後續補給必須靠陸路維持;20世紀初,英國曾勘測一條通泰國和緬甸的鐵路,因建設難度太高而放棄。日本在戰爭逼迫下採取了英國人的探勘路線,並趕在緬甸戰區稍告平定的1942年6月開工,工程在泰國和緬甸兩邊一起開工,泰國的工程起點為北碧,緬甸的起點為丹彪扎亞(Thanbyuzayat),鐵路經由三塔山口連結兩國。從鐵軌的記號顯示泰緬鐵路的建材來自從爪哇、馬來西亞等地拆毀的不列顛馬來亞聯邦鐵路。開始時聯軍經常空襲路途,但是日軍告知修路者多為戰俘,聯軍只好停止轟炸工程。原計劃6年完工的鐵路在工人高死亡率的代價下17個月之後(1943年10月17日)完成全長415公里的鐵路。兩邊來的鐵路在Konkuita連接。修路者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低的不可想像,約25%的戰俘因過度疲勞,營養不良,虐待或各種沒人管的傳染病(如霍亂、瘧疾及痢疾)喪生。亞洲工人死亡率更高,但是日軍沒有詳細記錄。竣工之後,大部分戰俘被轉到日本本土,剩下的維修者不但生活惡劣,還不時遭到盟軍空襲。



鐵路上最著名的地點是桂河鐵路橋,在同名電影中描述。1943年2月先修好一座木橋,同年6月建鋼筋水泥橋。兩座橋都在1945年4月2日炸毀,後經多次重修。現在的桂河大橋橋墩在日本製造,送到泰國賠償戰債。



二戰之後,鐵路幾乎已經完全報廢。泰國重建部分,鐵軌加寬。1949年4月修復Kanchanaburi到Nong Pladuk,1952年到Wampo,1957年7月到Nam Tok,總共約50公里現在可以應用,緬甸部分沒有修復。為修鐵路炸開的山谷只能步行,現在有從緬甸來的非法入境者從這裡進入泰國。1990年代一直提出計劃重修整個鐵路,但是一直沒有進行。


泰國境內有多處紀念館。桂河大橋有一個紀念碑,也有一個舊式火車。澳大利亞在Hellfire Pass(現在Nam Tok車站北邊)建立紀念堂,紀念死亡最多的山地點。北碧盟軍戰俘公墓位於北碧市北一公里,埋葬6,982名戰俘,大多數是英國,荷蘭和美國人。再靠郊外有澳大利亞戰俘公墓,埋葬1,750人。北碧市還有2003年3月開放的泰緬鐵路博物館(英語:Thailand-Burma Railway Museum)和JEATH戰爭博物館(英語:JEATH War Museum)。英國國家紀念植物園(英語:National Memorial Arboretum)有為死亡鐵路特定部分。桂河大橋旁有一座《孤軍永垂,中國遠征軍功高如天,中華英烈浩氣長存》白色紀念碑及外型是一個中華民國國軍頭像,戴了有青天白日徽的鋼盔的孤軍冢。



今年是2018年,我們可以安靜的觀看桂河大橋的落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尚泰康民B 的精彩文章:

TAG:尚泰康民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