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今鳥型類新屬種

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今鳥型類新屬種

現生鳥類具有高度特化的消化系統,能夠為飛行提供高效的能量供應,而嗉囊和砂囊則是它們與其他爬行動物消化系統的最大區別所在。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鄒晶梅、周忠和與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對一件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鳥類材料進行了再研究,建立了一個今鳥型類新屬種,並更新了對早期鳥類食性與牙齒退化的認識。

此項研究中所重點涉及的標本STM35-3發現於遼西凌源地區的義縣組地層,是唯一保存有直接證據證明其以種子為食的早白堊世今鳥型類。這件標本上保存有嗉囊,且嗉囊里保存有多枚種子。與此同時,這件標本上還同時保存有胃石,意味著它可能與現生吃種子的鳥類相似,具有能夠對種子進行研磨的砂囊。

這件標本此前被歸入了高冠紅山鳥(Hongshanornis longicresta)之中,屬於紅山鳥科。紅山鳥科成員包括有一系列體型較小、後肢加長的基幹今鳥型類。後肢比例顯示紅山鳥科成員大部分為涉禽,而這一習性與STM35-3中由直接證據所顯示的吃種子的習性有所衝突。研究人員在對STM35-3進行深入的形態學研究之後,認為這件標本應當代表了一個新的今鳥型類屬種,且與紅山鳥科親緣關係較遠。二者在後肢長度、烏喙骨形態和喙部形態上具有明顯的差異:STM35-3的前肢長度明顯超過後肢,而紅山鳥類的後肢遠遠長於前肢;STM35-3的烏喙骨更加強壯且較窄,而紅山鳥類烏喙骨的胸骨關節面較寬;STM35-3的喙部完全缺齒,而紅山鳥類的上下頜上均發育有細小的牙齒。由此,研究人員依據STM35-3建立了一個新屬種:無牙古食種鳥(Eogranivora edentulata gen. et sp. nov)。

這件標本還為推測今鳥型類中食性與牙齒退化的關係提供了線索。牙齒的退化在獸腳類恐龍中與植食性緊密相關,但幾乎沒有直接證據的證明。古食種鳥是唯一有直接證據證明其植食性的早白堊世今鳥型類,且牙齒已完全退化。對牙齒完全退化和未完全退化的今鳥型類類群進行對比後,研究人員認為胃容物的狀態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食性:在可能為植食性的牙齒退化的類群中,胃石通常較小但數量較多,而牙齒未完全退化的類群中,胃石則相對較大但數量較小。由此可見,牙齒的退化可能與植食性具有一定的關係,而與胃石的存在並沒有直接關係。牙齒未完全退化的今鳥型類可能為雜食性,昆蟲和水生無脊椎動物都可能成為它們的食物。

此外,這件標本還明顯缺失了第I趾,是中生代鳥類中此項特徵的首次報道。在與同樣缺失第I趾的現生地棲鳥類進行對比後,研究人員認為儘管其前肢長度顯示其可能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但古食種鳥仍然明顯為一種地棲型的鳥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個科普 的精彩文章:

百年未解之謎:為什麼自行車騎起來不會倒?
科技史上的今天:圍觀1月24日,看看都發生了什麼

TAG:一個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