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父母的愛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父母的愛
文/安若塵 圖/網路
愛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父母對孩子的愛尤其真摯和深厚。舔犢情深、父愛如山更是對父母之愛的形象比喻。
可是,作為父母,你愛你的孩子,愛的方式對了嗎?而作為孩子,我們要如何面對父母滔滔不絕、泛濫成災、不按牌理出牌的愛呢?
近期發生的一個新聞事件,不得不讓我們對這兩個問題做出深深的思考。
北大畢業的留學生王猛,當年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如此優秀的人才,最近自己爆出12年不回家過年並且拉黑父母6年的消息。
他寫了萬字長文數落自己的父母,以此作為父母對自己「過度關愛」的懲罰。字裡行間,全然都是父母的錯誤,此文一出,世人震驚,為人父母者皆震驚。
愛孩子錯了嗎?為人父母者究竟要怎麼樣愛自己的孩子才算正確?而孩子又如何正確認識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如何正確處理父母對自己所謂的象控制一樣的愛?
王猛講述自己最早的危機是母親不接納自己的性別。
當年王猛母親喜歡女孩子,無視小王猛的感受將其打扮成女孩子,併當著王猛的面跟想像中的女兒說話。
雖然有些男孩會將自己被母親打扮成女孩看做是母親溺愛自己的表現,但王猛的感覺不同,他彷彿感覺到的是侮辱,他由此引申證明母親不喜歡自己,喜歡女孩,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重大缺陷。
依若塵看來,王猛母親的這一舉動或者說是愛好並非個例,因為在中國被打扮成女孩子的小男孩比比皆是。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條件關係,被領到女澡堂洗澡的男孩子也不在少數,但是他們最終都人格發育健全,生活正常,或者至少沒有發展到象王猛現在這樣極端的樣子。
當然,將兒子男扮女裝,領男孩子到女澡堂洗澡這些行為現在中國的母親都不會做了,但是那些曾經經歷過這些的男孩子們,長大成人後卻只將這些經歷當做笑話一樣講,並沒有在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依然正常地生活、工作。
惟獨王猛,被自己母親的這種舉動深深傷害了,至今糾結如此,無心工作,空有名牌大學留學生的出身,卻連工作都勝任不了,以至於做出如此偏激的舉動,不回家過年,拉黑父母,將自己所有的缺陷,全部歸結為父母的責任。
為什麼遭遇到同樣的事情,其他孩子都很快遺忘或者沒有深刻的記憶,而王猛卻直到今天還會對以前的事情梗梗與懷呢?
個人認為首先王猛本身有問題。每個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關注點不同,對自身所經歷的事件的修正能力不同。
個人認為只要父母做的不是太過分,心理正常的孩子一般情況下是不會仇恨自己父母的。
他雖然會對父母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行為進行排斥,但是在排斥的過程中他會自行加以修正,然後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給雙方都找一個比較舒服的角度,互不干涉,和平相處。
只能可嘆在泱泱中國,這個上下五千年從來都是以男孩為中心的國度,讓玻璃心的王猛同學攤上了一個喜歡女孩子的母親降生,並對母親的這種心愿視為對自己的不接受。
這種狹隘的想法阻止了他去發現母親對自己的愛。因為如果是真的不喜歡他,母親完全可以不去精心打扮小王猛,嫌棄他,不理他就行了,可是她卻花那麼大的精力在王猛身上,把他打扮成女孩子,可見她是非常愛王猛的。
將自己最愛的兒子打扮成自己喜歡的女孩形象,就象我們在自己喜歡的貓身上扎蝴蝶結、穿衣服一樣,貓能夠扎蝴蝶結嗎?你愛它,它就能。這種在王母心裡可能是愛的表現,卻被王猛理解為排斥。
試想多少中國女孩,在社會和父母想要男孩的巨大輿論和陰影下生存了下來。他們的父母喜歡男孩,不但不會把她打扮成男孩的樣子,反而讓她們做最累的活,穿最破的衣。
為了生男孩,東躲西藏,有人甚至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女兒送人,那些女孩們心靈上的陰影,她們的父母對她們不接受的程度,難道會比王猛少嗎?
是被假扮成女孩排斥大還是被送人排斥大?這個不用明說。然而這些女孩受到這麼大的排斥,大多也並沒有發展成象王猛這樣偏執的樣子,各自安靜地生活著。
有些年少時雖然並沒有被父母善待,但當父母老去的時候,她們也能夠按照人理倫常給予父母臨終的關懷。
佛說心裡有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王猛應該從小人格就狹隘不健康,所以他看不到父母的愛。這是王猛的悲哀,也是王猛父母的悲哀。
竊以為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是人類美德。退一萬步講,即使你的父母是個烏龜王八蛋,也是不應該棄之不管,與之決裂的。
何況父母生你養你,供你上學,雖然關心得有些過火,管得有些過多,但是做為一個留學生,高級知識分子,在遠離父母、拉黑父母多年的情況下,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快意生活,父母說的對的,你聽一聽,父母說得不對的,你敷衍一下表示尊重,何至於埋怨是父母毀了你的一生呢?
翅膀已然堅硬,卻偏要被一根無形的線栓著,這個應該是王猛對自己與父母關係描述的寫照。
沒有誰可以毀誰的一生,只有自己能毀自己;就象沒有誰能夠打敗你,打敗你的只有你自己一樣。
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與父母一同成長的過程。
有人說,現在做什麼都有上崗證,唯獨做父母是不用培訓和學習就可以上崗的。所以,為人兒女,也不要對自己的父母太過苛責了,在父母子女的關係中,大家是一起成長的。
孩子是第一次做人家兒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做人家父母,年少時兒子不懂事,會被控制,從踏入大學的那一天起,你還說你被父母控制,讓你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這個就有些牽強了。
說到控制這個詞,應該是王猛對自己父母最反感的感覺了。
就象上邊所說的,如果說大學以前,父母沒有按照王猛的意見安排他上自己喜歡的學校這些事情做得是對是錯有待商榷,那麼大學之後,一切應該都可以按照王猛自己的意願行事了。
至於父母給你介紹什麼北京的大姨、出國時的姚奉獻等等,這些人只是父母的一個美好的想法,只是對你一個人出門在外不放心的表現,王猛竟然理解為了控制。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成年人,即使父母給你安排了控制人,那麼你完全可以不理這些控制,再說了,人家又沒收你父母的錢,憑什麼去監視控制你?你以為你父母是克格勃嗎?有那麼多的活動費用讓人家控制你?
從這一點,感覺王猛貌似有點迫害妄想症,或者叫控制妄想症。而且有點以自我為中心。要知道,除了你的父母,沒人會整天想你的事情,即使你的父母也會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唯一驅使他們想控制你,想知道你情況的東西,就是親情。
王猛將自己現在的一切都歸咎於父母對自己的控制上。
他說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重大缺陷,那麼,那些生理心理真的有殘疾的父母的孩子們,原生家庭的缺陷應該比王猛的原生家庭缺陷大很多,可是他們並沒有怨恨自己的父母,反而是理解照顧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人成長為有用的人才,擔負起了照顧家庭和父母的責任,成為了家庭和社會的脊樑。
而王猛呢,一味地推脫指責父母,卻不反省自己存在著的人格缺陷,即使意識到了自己有焦慮症和過激反應症等情況,也是把這一切的產生全部推到父母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身上。
對於王猛,如果他是一個正常的人,做出這樣的事情,那麼這個兒子不要也罷,大不了老了不能動了到養老院去就好了。
而如果他是因為心理疾病才這樣偏執和過激。那麼做為父母就真的不要再漠視,需要配合兒子進行治療了。
雖然這些治療,從專業角度,父母是無從協助進行的,但是從親情角度,不要再用語言刺激他們的兒子,給他們的兒子正常的尊重和空間,僅此而已。
其他親人也是如此,中國式說話真的很傷人。哪壺不開提壹可能可以彰顯你與對方的親密關係,但對於一個有著高學歷的學業成功人士,他可能不這樣認為。他會認為是一種侮辱。
王猛的經歷真的給了天下父母一記重鎚。愛有時候也真的會變成傷害。
愛自己的孩子就給自己的孩子一些空間吧,孩子雖小也有自尊,遇事不要強行武斷,要多跟孩子商量,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孩子大了,要學會得體的退出,這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需要學習的美德。
而為人兒女者,如果你父母給予你的愛真的讓你難以接受,令你窒息的話,那麼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告訴父母,相信只要父母不是太過糊塗的話,會尊重你的感受的。
一次不行就說兩次,兩次不行就說三次,要學會迂迴戰術,讓父母最終相信自己是對的,從而同意自己的觀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猛與父母及家人的關係不是一天形成的。希望天下父母不要再以控制自己的兒女為己任,希望天下兒女不要再拉黑自己的父母,父母兒女本就是生命中最親近的人,多溝通,少抵觸,應該會有和諧的父母子女關係。


TAG:往事如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