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木新煞星「刺桐姬小蜂」

花木新煞星「刺桐姬小蜂」

它是一種微小的蜂類,小到人眼難以看清;它是一種殘酷的入侵者,擅長用「毀容術」辣手摧花;它是動物界的新面孔,身世原籍還是未解之謎。它就是生物入侵界的「新星」刺桐姬小蜂,目前正以野火燎原般的速度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擴散,已被列入環保部公布的第三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

確認蜂類新面孔

人類能繪製出地球的全貌,但是至今沒能完全統計出地球上有多少生物品種。每年全球各地都有發現新動植物品種的新聞和報告,在2004年正式發布並確認為新種的名單中,有一種被命名為Erythrina gall wasp(簡稱EGW)的小小蜂類,國內稱之為「刺桐姬小蜂」。澳大利亞生物地圖集機構(ALA)的約翰·拉·賽爾博士,在新加坡、模里西斯和法國留尼汪等地取得的標本中描述了這個新種。

獲得命名的次年,這種小蟲子就現身中國,深圳是其在國內的首次發現地。2005年7月,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海上田園景區調查時,發現引進種植的幾棵刺桐樹生病,有兩棵已經死亡。生病刺桐樹的葉面有很多小疙瘩(學名蟲癭),裡面包裹著不知名的小蟲子,經過監測初步確認為刺桐姬小蜂。之後檢疫局把樣品送到浙江大學和中科院複核,並和澳大利亞的約翰·拉·賽爾博士聯繫獲得了標本資料,最終確定為刺桐姬小蜂。

2005年8月底,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將該蟲列為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和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宣布暫停引進刺桐屬植物,並要求各地採取緊急檢疫、控制和撲滅措施。這種小小的蟲子有什麼手段,讓有關部門做出如臨大敵的快速反應?

在樹上造蟲癭如腫瘤

刺桐姬小蜂的不起眼源於其對人類沒有直接危害,而且身形比蚊蠅小多了。大如雌蟲不過1.45~1.6毫米,小如雄蟲只有1.0~1.15毫米。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它外形像蜜蜂,體型大一點、黑褐色帶黃斑的就是雌蟲,體型小、顏色淺黃的是雄蟲。它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種形態,一個世代(從卵離開母體到成蟲性成熟並開始產卵為止的個體發育周期)只有1個月。

與很多入侵生物一樣,刺桐姬小蜂繁殖能力很強。成蟲長出翅膀不久就交配,雌蟲產卵前先用產卵器刺破寄主(刺桐類植物)表皮,將卵產在新葉、葉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組織內,白胖的小小幼蟲孵化出來之後,就露出了猙獰的一面,取食花木的葉肉組織。有人會說這麼小的蟲子放開肚皮大吃,又能吃多少?

答案在於幼蟲不僅吃植物葉肉,它們還啟用化學武器,分泌出特殊物質來刺激植物組織,引發葉肉組織不正常增生,形成蟲癭。如人類身體快速增長的腫瘤大量吸收身體營養一樣,蟲癭也為幼蟲生長發育提供營養,蟲癭里含有壁薄而營養物質豐富的組織和大量維管組織,直接影響植物營養物質的產生和運輸,科學家在觀察中發現,一個蟲癭內常有一隻或兩隻幼蟲,無論是獨處還是「合租」,蟲癭提供的封閉環境堪稱有吃有喝,安全愜意。而受苦的是植物,花容被毀,枝條因缺乏營養而生長萎靡,嚴重者乾枯死亡。

幼蟲在蟲癭內完成發育後變成蛹,然後成蟲從蟲癭內爬出。刺桐姬小蜂雖然生命周期短,但是一次約320顆的產卵量和1年內多個世代的生生不息,使其家族「蟲」丁興旺,給治理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身世來源仍是謎

10年來,科研界對刺桐姬小蜂追本溯源,目前仍然沒有弄清楚它的老家在何方,有科研文獻認為「幾乎可以肯定來自東非」。外來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對刺桐姬小蜂在世界各地出現的數據和情況進行分析,認為在中國大陸及港台地區、印度、日本、美國、新加坡、模里西斯、美屬薩摩亞等地,刺桐姬小蜂表現出入侵性;在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南非、泰國、湯加、馬爾地夫、斐濟、關島、新喀里多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薩摩亞、留尼旺和萬那杜,其入侵性則為「尚不明確」。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入侵物種的界定需要時間觀察,也需要相應的技術手段來鑒定。

2005年,美國夏威夷的瓦胡島首次發現刺桐姬小蜂。科研人員發現這種小蟲對當地獨有的夏威夷刺桐危害很大,兩年內能導致95%的當地刺桐樹死亡。2008年,夏威夷花了100萬美元對蟲害進行治理,主要治理方法是清除遭蟲害枝條樹葉和用藥,還建立15個監控點以長期觀察。夏威夷大學的資料表明,刺桐姬小蜂在非洲有兩種天敵,但是關於刺桐姬小蜂的生物治理研究進展不大,可以看出引進入侵物種天敵的難度之大。

關注花木植語微信公眾號,分享更多 收穫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木植語 的精彩文章:

TAG:花木植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