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普陀藝術的極致之美

普陀藝術的極致之美

「孩子為什麼一定要上藝術課?

準確說

就是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在早期接觸視覺藝術

藝術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GIF

那麼我們先來欣賞欣賞下面

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普陀藝術

1普陀漁民畫

用色彩講述漁家故事,用畫心描繪海鄉風情。普陀漁民畫由古代船飾畫演變而來,以漁民的生產、生活為題材,以海洋生物、海山景觀和漁家風情為主要內容,構思大膽,想像豐富,線條明快,色彩斑斕,具有現代繪畫藝術韻味。作為普陀當代民間美術,普陀漁民畫以其藝術手段上的不真實和生活細節的真實,造型的誇張、隨意和製作的精緻贏得好口碑,也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看,漁哥漁嫂、漁家兒女們用絢麗的色彩描繪出普通漁家生活,描繪出神秘而獨特的大海。

2船板畫

船板畫,第二批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源自新石器時代後期河姆渡文化中獨木舟及木帆船上的飾畫。原始的船板畫是一種塗鴉或刻畫在漁船上起裝飾作用的討吉圖、辟邪圖及古代神人典故圖,蘊含著古人的美好心愿和希望。現代船板畫以古樸的海島漁船木龍骨(船板)為載體,運用火烙、雕刻、彩繪等民間技藝,使作品透露出遠古的神話氣息,籠罩著迷人的神秘色彩。

3魚拓畫

魚拓畫,是將鮮魚拓印在紙上或布上的圖形,它來源於日本的釣魚人把魚拓印下留作紀念,是垂釣活動的藝術延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已被列入第五批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魚拓最初採用墨汁拓印,只有黑白兩色,比較粗糙,後來採用多種顏色的顏料進行拓印,才初步確定了其固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每一幅魚拓畫,都是原創作品,都是魚的尺寸的真實記錄,都是唯一的,不可重複的,魚拓真正的魅力也就在於此。

除了這些藝術畫以外

在普陀還有各種手工藝術

木雕

普陀木雕

浮雕、圓雕、透雕,以刀代筆,以木為紙,這就是第二批舟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普陀木雕。普陀木雕是民間流行的一種雕飾工藝,以東海神話、民間故事、人生禮俗等為表現題材,應用範圍廣泛、門類眾多,佛像雕塑、寺院裝飾、民居建築裝飾等許多木製品上都能欣賞到普陀木雕工匠的精湛技藝。伴隨著刀鋒在木板上發出頓挫聲音,世間百態、歷史故事通過木雕匠人的雙手鐫刻在木質板材上,代代流傳。

木雕是民間流行的一種雕飾工藝,起源較早,在普陀以佛雕為主。自佛教傳入舟山,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後,普陀各海島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廟宇,這都為普陀培育了大批民間木雕匠人,也形成了普陀特質的木雕工藝。

根雕

普陀根雕

根雕,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經過豐富聯想和藝術加工,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普陀根雕藝術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被列入第四批舟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普陀根雕藝人的創作題材以表現海島民俗風情為主,但多為業餘創作,保護傳承形勢比較嚴峻。

普陀根雕源遠流長,工藝精湛,風格獨特,是第四批舟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根雕以一定的自然形態的樹根為原材,經過人工篩選、觀察,然後加工成為一種特殊的傳統藝術品,即「樹根雕刻」,簡稱根雕。普陀根雕的民間藝人雕刻技藝精湛,創作題材以表現海島民俗風情為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中滲透著匠人的心,凝聚著自然的魂。

翁山香譜

翁山香譜及傳統制香技藝

普陀的香文化,歷史悠久。唐以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建立,更給普陀的香文化平添了「千年香火,萬國梯航」。 古人還以芳香辟穢祛疾,開竅開慧,養身養生,廣為盛行。舟山東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挖掘、整理、傳承翁山香譜和傳統制香工藝,傳承古方製作工藝,做真正的純天然香。翁山香譜及傳統制香技藝於2015年被列為第五批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香,不僅要芳香養鼻,更要凝神養生、開竅開慧,這是傳統制香技藝的一個核心原則。翁山香譜及傳統制香技藝依據古代先翁諸法,傳承《周易》《黃帝內經》等古法養生配伍,經過長期摸索、改良,不僅成為芳香之物,更成為開慧養生之葯,深受歡迎。

銅雕

以銅為胚,雕刻時光。銅雕從原始社會末期萌芽到商周時期的發展,以及唐、明、清的鼎盛,形成了獨特的工藝流程和製作方法。舊時,普陀各海島都有民間銅匠從事銅器加工工藝,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在生活中使用銅器越來越少,銅手工技藝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失去市場,而在銅雕藝術中還有一席之地,現被列入第二批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船模

普陀船模

船,對普陀而言,是不可缺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載著無數人浮沉於大海的深刻記憶。先期島民以行船出海打漁為生,對漁船有著深厚感情。如今,有關海與船的故事,幻化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船模。

船模藝術作為普陀一項非遺,包含著製作者對大海至真至純的愛意。即使未來忙碌的港口只留下空曠和寂寞,海邊的船逐漸被淘汰、被取代,但是關於海的記憶將被船模永久保留。一艘艘船模,記載的是普陀的變遷,大海的變遷……

竹編扎制技藝

扎制工藝古稱紙飾,一般以蔑竹、鐵絲作骨架,紮成各種人物、動物、船舟和各式燈彩,外在通過裱糊、彩繪裝飾後成型。扎制的基本內容為童男童女、紙人紙馬、獅子、白象、鼓閣、台閣、花籃、龍燈、馬燈、走馬燈和各色魚燈等。普陀出現扎制工藝是在民國初年,用扎制工藝製成的龍燈、船燈、馬燈、台閣、鼓閣、蓮燈等,是普陀本地廟會、大型巡遊活動里必不可少的用具和裝飾。2012年,竹編扎制技藝被列入第四批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雕

普陀石雕

普陀石雕源於大陸中原,是一種與建築藝術相生相伴的民間工藝。其工藝流程主要有選料、定格、鑿坯、精刻、磨平、拋光等,且講究多種雕刻技藝交替運用。主要有碑石加工、環境園林雕塑、建築構件、工藝雕刻、實用器皿等系列,多以實用為主。

在普陀,石雕主要有碑石加工、環境園林雕塑、建築構件、工藝雕刻、實用器皿等系列,主要用於宮觀寺廟、神佛雕像、墓葬、城市雕塑、大型人物雕像、日用器皿等,多以實用為基礎。例如全區各寺廟中的石刻佛像、獸像、石屏、石聯,大多都出自本土石匠師傅之手,人物恣態傳神,獸禽活靈活現,花草造型逼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出雲開 的精彩文章:

TAG:日出雲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