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出現肢體酸痛,什麼原因?看這裡!
經常感到肢體酸痛、睏乏、腰酸總感覺什麼都沒幹也覺得累,全身沒力氣等,也許你會以為工作壓力過大太累了吧,不過這也不是根本原因,其實這是你體內的濕邪過重引起的!什麼是濕邪?中醫認為濕是自然界中正常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一,但是過量就變成了邪氣,即所謂的濕重。
濕邪的產生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自然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內在變化,環境中濕氣過重當然也會導致人體內的濕氣平衡紊亂,由於產生過多、排出減少,從而導致濕氣過重。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外濕的過重與方位和時間氣候因素有關:比如江南和四川盆地等因地理環境而多潮濕,又如久居地下室、長期水中作業、長期夜晚洗澡游泳等,長期居處潮濕易使人體多濕。
時間氣候因素:比如一年中七八月份叫長夏、江南的梅雨季節,此時濕氣當令;一天中過早晨練冒受霧露等,時間長了,「濕」產生的毒素易積留在體內。
內濕:
水濕本身是體內正常所需的,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即脾把消化的食谷精微(包含水濕)敷布全身臟器;而腎主水,腎陽對水液有氣化蒸騰作用,維持水濕的正常排泄。當脾失健運,水濕不能正常輸布;或長期積累成疾,久病入腎,腎陽不足,水濕不能正常排泄,積聚稽留於身體某一部位,就成為一個病理產物,即內濕。內濕形成主要與脾失健運有關。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病因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濕屬陰邪,性質重濁而粘膩,它能陰滯氣的疾動,妨礙脾的運化。如果是外感濕邪,常見惡寒風熱、雖然出汗但不熱不退、四肢睏倦、關節肌肉疼痛等癥狀;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胸悶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等癥狀。
下面幾個身體信號提示你,體內濕氣重了!
1、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皮膚粗燥,長痘長斑;
2、身體乏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
3、舌頭邊緣有鋸齒,俗稱「裙邊舌」;
4、女性私處潮濕(瘙癢異味)菌類腐敗及婦科炎症;男性私處濕冷;
5、口臭、食欲不振、肥胖、水腫、食後胃脹、四肢冰涼等
6、打呼嚕,痰多,咳嗽;
7、大便稀黏腥臭,黏稠不成形(不易沖);
8、眼袋下垂,黑眼圈嚴重,肥胖,減肥後迅速反彈。
9、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
10、肩周炎,肩痛,頸椎勞損,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艾灸輕鬆排濕告別肢體酸痛!
艾灸穴位:百會穴、大椎、神闕、湧泉、陰陵泉、
百會穴: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大椎: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神闕: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湧泉: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艾灸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陰陵泉: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艾灸的溫熱之氣滲透此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和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 !
雙盤腿對女性有很多好處,60歲練起都不晚!
人體穴道圖,有空自己捏捏吧,心肝脾肺腎都暢通了!
艾灸人必讀:一語道破艾灸的天機
艾灸的16個核心問答,全掌握了,你就是艾灸高手!


※手腳麻木咋回事?又該如何處理?
※腳後跟痛可不是小問題,一定要重視!
TAG:艾蓬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