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必害怕不一樣——怡禾信箱

不必害怕不一樣——怡禾信箱

圖片來源:pixabay

sunsan66 來信:

今天確實很鬱悶。一件事,引出了家裡長輩,配偶聯合起來的「圍攻」「開導」。

兒子在幼兒園午睡,因為生活老師一句話,嚇得有尿,不敢吭聲,不敢去尿,最後憋尿憋哭了,才等來另一個助教老師,終於敢開口說要尿,才避免了尿褲子。儘管,我很憤怒,也在跟幼兒園的溝通中確實因為先入為主的思想作祟,開始對幼兒園抵觸。看得見的地方,是不讓尿尿,看不見的地方,會不會有虐童行為?

可是,最最讓我意外的,還不只是老師的這個做法。最意外的是,當自己把這件事跟家裡人說出來時,孩子的爸爸,我的愛人,居然第一反應是:這沒什麼啊?這不是事兒啊?老師不讓尿尿很正常。愕然!家裡長輩表達了同樣的姿態:老師沒有王法,怎麼能管的了小孩?簡言之,體罰是對的,即使老師真的恐嚇小朋友也是應該的!

接下來的局面已經不是我能想的了,愛人進入了小朋友的教育,打罵是避免不了的。老人在一旁附和著說:整個中國社會都是這樣的,你妄想改變誰?你能改變誰?

是的,當打罵、恐嚇成為一種習慣,我是多麼地離經叛道,小題大做。

孩子不聽話就是應該被打,被罰的,甚至連兒子都也是這麼認為的!我問他:老師這麼對小朋友,你還願意回去上幼兒園嗎?他說:願意啊!因為老師對調皮的小朋友都是這樣的。那麼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如果你調皮了,被老師用教具打手打頭,是正確的。

換做我們小時候的年代,老師,家長打孩子都是天經地義的。甚至小時候家長送孩子到學校,都要特意囑咐老師:不聽話,揍他,沒關係。

可是,半個世紀過去了,在注重兒童心理發育的今天,還認為打和罵是對的,這是打罵教育在我們身體里生了根,發了芽,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突然告訴你,教育孩子不能這樣時,反而顯得離經叛道了。

愛人來回一句話:誰家的孩子不挨打的?

老人來回一句話:你改變不了整個社會。這是在中國。

想起來國外的中國媽媽回到中國國界時,對孩子的說的:這裡是中國,我是可以打你的,不犯法。

是的,在中國,孩子是家長的私有物品,當你認為需要跟孩子平等,正面管教時,你是被嘲笑的!

說了這麼多,還是無力吐槽的感覺。當打罵、恐嚇成為一種習慣時,我們的孩子還談什麼正面管教?唉,一聲嘆息,心累!

小馬媽 回信:

這位心累的媽媽你好,展信佳。

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家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我也相信,但凡是育兒理念比較科學現代的中國家長,多多少少都遇到過類似的尷尬。

我很慶幸,你的孩子還好有你這樣一位能夠用對的理念來關愛他的媽媽。從來信中看,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溝通良好,孩子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內心,說明對媽媽非常信任。媽媽對於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年紀還很小的孩子來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你的來信表達流暢,敘述很有條理,不難推測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我相信有你這樣的媽媽,你的孩子至少能擁有一個踏實安心的臂彎。

同樣值得慶幸的是,你的丈夫和長輩實際上並不認為打罵孩子是正確的。一個反問誰家孩子不挨打,另一個說在中國大家都打孩子。他們都沒有說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對」的。翻譯過來就是別人怎麼做那我也怎麼做,就算錯了,那也是大家一起錯。生活在這種「無意識」中的人們並不在少數。也許是因為選擇「從眾」是心理負擔最小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可能是我們的教育一直以來並不是很在乎這個,對於「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孩子」「生了孩子應該怎麼養」這些本應很重大的問題,有很多人從來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於是這樣的人做了父母,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如何被對待,自然也就如何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曾經的不良教養行為就那樣一代代地傳遞下去了。

我的丈夫小時候挨過打,他剛當上爸爸的時候覺得不打孩子無法讓孩子知道做錯事的後果。我的婆婆也向我介紹過她用打來管教我丈夫的經驗。對於長輩,我只是明確了我不會打罵孩子的立場,並沒有一定尋求認同,這不僅僅是因為改變一個人幾十年來固有的認知非常困難,更因為沒有這個必要。有一次我的公公揚著手對小馬說「你不好好吃飯爺爺就打你了」,我馬上嚴肅地對我公公提出了抗議。我向老人表達了我的觀點,還向他們明確:我的孩子,由我和孩子的爸爸來決定教養的方式。值得感激的是,在我好幾次表明這種界限之後,雖然我知道有時候老人對我的教養方式不太理解,但他們能夠尊重「邊界」,做到不干涉,保留他們自己意見。

而對於伴侶,我認為爭取他的認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是我給自己選擇的同路人。從孩子出生不久,在我自己學習育兒知識的同時,也分享自己看到的好文章給他,和他一起學習不同階段的兒童特點,當我們能夠合理解釋孩子行為的時候,也就從源頭上減少了因為所謂「不乖」而生氣的次數。更因為了解,才在根本上反對打罵這種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因為我們知道,雖然讓孩子「害怕」可以換來當下的服從,但打罵嚴重影響了孩子健康人格的養成,對於長遠來說會產生非常不利的負面影響。當孩子長到十幾歲的青春期時,當他們在力量上能夠和你抗衡的時候,他還會那麼順從嗎?再大一些,當孩子有能力離開我們的時候,還能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嗎?最近熱議的北大留美碩士十二年春節不回家的新聞正是給很多家長敲響了警鐘呀!經過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最終取得伴侶的認同之後,來自長輩的阻力自然也就更小了。

孩子因我們而來,卻不是為我們而來。可惜為人父母這一重要的崗位不需要考試就能上崗。對我來說,生養孩子並不是一個隨大流的選擇。我帶他來世界上也不是讓他來人云亦云的。在養育的過程中,我要努力成就我自己,也要幫助他去成就他自己。同時我堅信,有些改變不一定非要在有生之年看到,但只要我們一直為之努力,就能在某一天實現。在那之前,不必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願與你共勉。

本文作者小馬媽,教了幾年語文書,育有一馬年小馬駒,在深夜讀自己的書寫自己的文,公眾號育兒夜譚。

你的平凡日常、碎碎念、自我排解,關於情感、家庭、養育等等方面,都可以來信和我們聊聊。我們會挑選其中的信件進行回信,並不定期選登在公眾號上。回信人可能是裴醫生、韓醫生、怡禾員工,或者是我們身邊的朋友、投稿的媽媽們。

就像《解憂雜貨店》一書中雜貨店的店主說的那樣:「雖然向我這個普通的老頭子討教也沒什麼用,但我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思考、做出回答。」

(回信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怡禾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怡禾健康 的精彩文章:

TAG:怡禾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