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連道的天竺筷情結

王連道的天竺筷情結

杭商全媒體記者周 珂/文 李 靖/攝

手中執筆,筷上烙花。砍竹、裁切、選料、蒸煮、暴晒、烙花、磨頭、裝頭、拋光,散發淡淡竹香的天竺筷就這樣從匠人手中產生。一頭為節,一頭裝飾,纖直秀挺,雕景刻情,一雙雙都有濃濃的老底子杭州味。

在傳承中起落,在失意中新生。這門源於1875年的老手藝,在上世紀一次性筷子風靡中敗下陣來,又在第五代傳人王連道手中蓬勃。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位非遺傳承人有著不同於其年齡的矯健體魄和不二心態。長拳、跳舞、二胡、書法、篆刻,樣樣皆通,耕耘不輟。

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他在深入研究筷子中對於中國文化肅然起敬。拿筷使筷,一動一靜,體味的全是老子道家學說。匠人重於質,守護「農耕時代」的工藝,改良技術與設備,賦能新的文化意義,天竺筷於此煥發新生。

俯首甘為孺子牛

60歲,他不年輕了,開著車一個個山頭找原材料。江西、寧波、安徽,山路曲折,雨天路滑,差點車毀人亡。早已衣食無憂的耳順之年,為了一雙筷子勞苦奔波,難以想像,又尤為動人。王連道是地地道道的老杭州人,拿的第一雙筷子就是天竺筷。「我們這些老頭子有些情節丟不掉,一些東西一旦丟掉,就消失了,感情上過不去。」於是,半路出家,將老字號扛上肩,放入心。

他細細地講述天竺筷的故事,我們靜靜地感受有心人的情懷。筷子的出現源於偶然,發展於必然。祖先在森林大火後吃到了野菜野獸,由此,改變了整個民族的生活習慣。那時出現陶罐,食物進去,香味飄出,但無法取出,筷子的縮影就此而出。乾隆年間,杭州天竺山地區村民以大葉箬竹為筷,始稱天竺筷;光緒十二年,潘三四為其鑲上錫質筷頭,烙上獨特花紋;民國時期,筷身上有了更為手工繪烙細膩生動的人物與山水,一時揚名;頻繁的戰爭與受阻的交通,天竺筷終向輝煌的歷史說再見。

他也遺憾。老人對天竺筷的沒落遺憾,對天竺筷未能評上國家級非遺遺憾,對人們不了解筷子文化遺憾,對大家沒有正確使用筷子遺憾,但更對讓天竺筷煥發新生矢志不渝。從科學角度審視,天竺筷表面保留竹青,密度遠遠高於一般的紅木,髒東西不易侵入;筷身上以火烙花,不用其他油漆塗料,低碳環保,有利於人們的「飲食健康」。他更堅定,這樣的好東西不能在自己這代人手中消失。

天竺山成保護區,無法砍竹。如今的天竺筷,原材料都是從500公里外的地方運來。竹由根系長,山陰面,水溝邊,第一年伐完第二年能長得更好。不要怕付出,付出總會有回報,這是老人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的寫照。6歲上私塾學書法篆刻,每天花3-5個小時在這上面,他在天竺筷的設計上下足了功夫,西湖十景是他第一次拿獎的作品。此套筷一共五雙,一支一景。將西湖的十大風景名勝,用古老的烙花工藝附著在精美的天竺筷上,加上三潭印月作為筷子的飾頭,清新不俗,雋永深刻。

商人利於利,匠人重於質。王連道原做的是醫療器械行業,孜孜以求,還獲得過七項中國專利,早已生活無憂。保留下天竺筷,保留下一個原來的老行當,保留下工匠精神,他形容這是老頭子對社會的一點小小貢獻。改造設備、革新工藝、注入文化,他做的一點也不少。所開發的系列產品屢獲各類獎項,企業被授予「浙江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天竺筷被列入「傳統工藝保護品種」。

「入古而出新。到了我,不能停步,但它一定要有根,要有從娘胎里出來的痕迹。」明朝即長路,惜取此時心。半路出家的老人在這條路上摸索探求,不言氣餒,無問西東。

風物長宜放眼量

筷子原先叫「箸」,因與停駐的駐重音,為了討彩,船老大將「箸」改成「快」。後因用的筷子大都由竹而來,於是文人墨客將「快」改為「筷」。這些歷史讓筷子文化得以豐滿,也給筷子留下了別樣寓意。除了方便好帶,一雙雙的筷子被默認為「成雙成對永不分離」之意。婚禮上送筷送糖,見證甜蜜愛情;生意場上送合作夥伴,雙贏之意溢於言表。

而一次正確的使用筷子,能牽動三十多個關節,五十多條肌肉,運動過程中心腦指揮,有益大腦開發。大拇指和無名指夾住一支筷子,三個手指執另一支筷子。筷子兩端對齊,以母指和食指中指用力,將食物夾住。一夾一送,一動一靜,一日三餐,可以充分領會老子的道家學說。王連道在對外講課時,總是喜歡說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與意義。在他看來,這是人體學與中國文化的完美融合。

他在一次性筷子盛行時感到惶恐。不是單純為銷量而擔憂,更是為中國農林資源的流失而心痛。那時,日本一次性木質筷子的93%是中國提供的。可當時中國植被覆蓋率僅為25%,日本則為69%。如果這樣不知節制地開發20年,後世恐怕用上200年的時間都修復不了。他認識到了資源的問題。而且市面上售賣的由大毛竹、木頭劈開的筷子,纖維與纖維之間有空隙,容易霉變。外面刷上一層油漆,雖然美觀,但帶來更多的化學物質。

也是在這樣的憂思中,他更堅定了將天竺筷做下去的決心。天竺筷表面純天然,不易發霉,是真正環保低碳的產品。由於竹子大小的不同,筷子有粗細。天竺筷分為6.0至7.5七檔不同的尺寸,工人用帽頭套住,保留合適的,做成天竺筷。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人對於「乾淨」的追求日益加劇。王連道將這稱之為歷史的相似。唐朝時,宮廷中都是分食用餐,各吃各的。游牧民族之後,大家歡聚分享。如今,人們重新擔心你一筷我一筷的細菌滋生與一次性餐具的清潔情況,一副屬於自己的餐具也許能部分解決這個問題。

王連道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有一些跟王連道一樣,對天竺筷有情節的人在默默支持。天竺筷在北京展示的時候,一對老夫妻風塵僕僕趕來只為買一雙筷子。「我五十年代就用它了,而且天竺筷低碳環保,用習慣了,不捨得換。」老字號就這樣被一代代人記住,也曾被三代人當做國禮送出去。宋美齡將天竺筷贈與外國大使夫人,並笑說中國人兩根筷子就能解決吃飯的所有問題;周總理帶尼克松到樓外樓吃飯,尼克松特意要了一雙天竺筷回去;王連道則在2014年代表杭州人民將天竺筷贈與德國德累斯頓女市長,附贈一幅他親筆書寫「風華正茂」的書法。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曾經骨感的現實也讓這位老人迷茫無措。不斷改變工藝、提升產品質量,眼看著天竺筷的成品越來越好,可事實是,整整三年都沒有賣出一雙筷子。「我做天竺筷不以賺錢為主,只想留下這個工藝。可純保護沒有用,只有有了經濟效益才能有動力。」他在很早以前就創立「杭州四寶」,將天竺筷,張小泉剪刀,杭州絲綢、王星記扇子打包放入一個禮盒中。但當時由於當時筷子質量沒有跟上,從熱賣中撤了下來。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天竺筷做到現在,找准了「小而精美」的定義,以筷子為載體,正傳遞著文化的價值和內涵。

不負好時光

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品節詳明德性堅定。找尋到了方向,又有女兒在旁分管營銷,跳舞、遛狗、做飯、筷子創新、書法篆刻,王連道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又充實歡樂。他設計十二生肖,女兒研究星座,還突破了工藝線問題,每支筷子設計感十足。同時,中華名店用中華名筷,不少老字號酒樓都在王連道這邊定製筷子。

王連道的女兒王旭瓊被父親的勤勉與豁達感染,也毅然加入到天竺筷的傳承與開拓中來,她希望能夠把筷子這個很實用的文化載體做好。曾跟華潤超市合作,十一國慶時加班加點,但銷售不佳,只能堆著囤著。她清楚地知道,作為日用品,天竺筷沒有任何優勢。但其材質、工藝、文化的價值和內涵都非常有料,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細分市場,差異化路線能讓天竺筷擁有異乎尋常的閃亮光芒,在文化中提煉出精神和精髓。

如今天竺筷有三種穩定的銷售渠道:定製。中華名店用中華名筷,精髓契合,品質同類,像樓外樓這樣的酒店就是百年以上的老客戶了;禮品。為需要國際感又要有中國文化的企業做符合他們的禮品;文創伴手禮。以前也稱之為旅遊紀念品。王旭瓊說,「我們做產品的時候,其實做的是文化延伸。」所謂的文創都是在實體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深化,以產品為媒介,將其打造為文化IP實現價值。

但王連道跟王旭瓊坦言,哪怕不是因為經濟利益的考慮,也無數次想過放棄,個人傳承一個工藝,一個行當,太難了!純手工製作,沒辦法批量化生產、沒辦法走工業日用品,過了一個又一個這樣的浮躁期,天竺筷迎來了它的新生,王連道父女也迎來了自己的幸福感與成就感。他們說,「我們不做就沒人做了,所以我們不僅是中國的唯一,是世界的唯一。」在現在這個提倡個性化的時代,筷子上將企業LOGO放上去,突破工藝線,在筷子上勾勒出起承轉合,小小一方天地中揮灑自如。

2017年,中央七台鄉土欄目原只是想來杭采一些關於古運河的風土人情,但在跟王連道溝通後,被老爺子的生活態度和情懷品格打動,跟著老爺子連拍兩周,從揮毫潑墨,走訪樓外樓、安曼,直拍到他去小區跳舞。《造物者》的紀錄片,糧油公司尋求合作,入選淘寶108將,參加騰訊企鵝優品獲「最具匠心獎」,一個個對外活動,都將中國的一條活的歷史脈絡重新輸入到大眾視野中。

明年天化產品,將筷子做深,做成差異化的小而美公司。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他們還想將這裡作為中小學生參觀基地。整一層樓,進門是一個將筷子垂釣的藝術圖形,中間存放著初初成品的筷子,兩邊是工人們做工的房間以及一個他的大書房,這是天竺筷的後期生產製作基地,也是他努力半生的成就,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支脈絡。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王連道曾看過一位復旦老師以「衰和老 」兩字講課。衰,精神狀態;老,肉體過程,精神不倒,則越老狀態越好。他現在更努力地學習,對於書法已很有研究。西泠印社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浙江分院副院長,一個個頭銜如雷貫耳,卻也名副其實。他相信,熟知非真知,要真正了解理會事物,必須連問三個為什麼,不斷深入下去。什麼叫書法?書法對人有什麼好處?什麼叫留白?留白之後出現什麼情況?矛盾從何產生?留白與守黑有什麼關係?這一個個問題,是他問書法愛好者的,更是問給自己聽的。匠人給予生命,文人給予靈魂,從匠人搖身一變為文人,變成一個文創工作者,除了這64年的書法和40年的篆刻功底,豐滿前輩知識,學習青年思路,永不止步的學習是他的靈魂。

王連道評價自己現在的生活,度年如日。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他對自己的希冀與要求只有四個字:快樂健康。再厲害的人也會離開,昨天已過,明日未至,不要害怕,活在當下,他對記者這樣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杭商編輯部 的精彩文章:

TAG:杭商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