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絞肉機—電影世界裡的大師們(二)
7.巴勃羅·路易斯·畢加索:西班牙的公牛
畢加索,畢加索,畢加索,公牛一樣強壯,無窮的精力和創造力。重要的人名念三遍。「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這句話一樣適用於畢加索和他的女人們。
這座藝術史上繞不過也難逾越的高山永遠地矗立在西班牙。
畢加索的一生就是精彩至極的傳奇。公牛一樣強壯,無窮的精力和創造力。也是最廣為大眾熟悉的一個藝術家。
打破了很多藝術家生前窮困無名苦逼極易崩潰發瘋早夭的魔咒。長壽,活到92歲;多產,作品總計三萬七千多件;藝術風格多變,在多種形式流派中切換自如;多情(也無情),一生有過無數的女人。
如果搞個藝術史上的渣男排名,他恐怕要名列三甲。名副其實的情感吸血鬼。另外還可以加上泡妞高手,炒作大師,政治上的牆頭草,總之就是一個複雜嬗變的斯芬克斯。
他的私生活跟他的藝術創作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他個人的情感編年史基本對應他的各種「顏色」時期。
唯一一個擺脫這種詛咒全身而退的女人就是弗朗西絲.吉洛特,也就是電影《狂愛走一回》中的女主角,這一次,是她率先拋棄了他。當然,弗朗西絲自己也是藝術家。離開他之後,還寫了共同生活的回憶錄《我與畢加索的生活》,令畢加索大為震怒,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被他拋棄的女人結局大多很慘,好像失去畢加索的同時,她們的自我也永遠遺落在了大師的畫布上。畢竟,很難有人能夠抗拒這種誘惑,就是成為大師的模特和女人而在作品中長存。這幾乎等同於暫時的永生。
作為倖存者的弗朗西絲·吉洛特對此評價:「對於畢加索來說,給女人畫像就是一種誘惑她的方式。當畢加索一旦歇手不畫她們了,她們的一切也就完了。」
《狂愛走一回 》
(Surviving Picasso)
1996美國導演: 詹姆斯·伊沃里
本片改編自Arianna Huffington所著的《畢加索傳》(Picasso: Creator and Destroyer)。
62歲的畢加索與21歲的女畫家弗朗西絲相遇,繼而展開一段長達十年的忘年戀。在這期間,畢加索仍然不斷有其他的女人。
雖然弗朗西絲後來離開了畢加索,但餘生並未真正擺脫這個男人的影響,即使她以反抗和離開他的方式來確立自身,區別於畢加索其他的女人,留在她身上的醒目標籤仍然是那個曾經屬於畢加索的女人。
片中飾演弗朗西絲的是英國女演員娜塔莎·麥克艾霍恩(Natascha McElhone),這個女演員不算特別有名,給我留下過印象的是《楚門的世界》和《加州靡情》,演的角色都是那種個性獨立的女子。
由安東尼·霍普金斯來出演大師,其出色的演技自是毋庸置疑。但霍普金斯最擅長演繹的還是漢尼拔那種極具邪惡魅力的狂人。也許是那種形象太深入人心,看的時候總覺得哪兒不對勁。尤其是情愛戲。豆瓣得分不高,7.1,但沖在霍普金斯和摩爾阿姨的份上也是可以一看的傳記電影吧。
電影海報上的場景應該來自於這張照片。給吉洛特撐傘的畢加索就像個跟班,頗具喜感
20歲的吉洛特有著電影明星般的顏值和魅力
顏值即正義,更何況還聰明又獨立,畢加索拜倒在這樣的女神石榴裙下完全可以理解。
畢加索筆下的吉洛特
晚年吉洛特
每次看到美人遲暮,我都會想起那句詩: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不勝唏噓!
《畢加索的奇異旅程》
(Picassos ?ventyr)
1978瑞典導演:泰治·丹尼爾森
這是部喜劇。以無厘頭的方式惡搞了畢加索的一生,但表現形式極具創新和開拓性,細節處充滿著象徵和隱喻,是最具畢加索藝術特徵的風格化影像。可以稱作是混合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畫風的畢加索式的電影表達,非常值得一看。
來欣賞一下畫風清奇的劇照
《畢加索的秘密》
(Le mystère Picasso)
1956法國導演: 亨利·喬治·克魯佐
嚴格說,這部影片是紀錄片,由畢加索本人出演。導演亨利·喬治·克魯佐最初當過影評人,以拍攝懸疑犯罪片聞名。影片記錄展示了畢加索奇妙,千變萬化的創作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故事情節——創作中的每一步行動都像懸疑故事一樣驚心動魄,無法預測。所以,我個人把它歸類為虛構類劇情片。不管他的私生活如何,這部片子只不過進一步證明了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至於是否實現了克魯佐想揭示的「畢加索的秘密」?對此安德烈·巴贊似乎持不同意見,他說過這是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同時,他又認為觀察一位畫家作畫並不能解開藝術家天才之謎,能揭示的奧秘都是微不足道的。
能道破其中本質的反而是來自畢加索自己的一句話:「我不尋找,我發現。」
我認為這也是一切藝術創造的秘密所在。
必須一提的是本片攝影師克勞德·雷諾阿是著名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孫子,著名電影導演讓·雷諾阿的侄子。
本片榮獲1956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畢加索的五官很有特點,石頭一般堅硬的輪廓和體積感
分頭這張像阿爾帕西諾和希特勒的混合體
片中作畫時的畢加索
大師怎麼少得了自畫像(26歲和91歲)
著名的格爾尼卡
最貴的一張(1.79億美元)
尼採的這句話用來形容畢加索是最貼切的了:「藝術家如果要有所作為的話,就一定要在秉性和肉體方面強健,要精力過剩,像野獸一般,充滿情慾。」
或者更直接一點的:
「藝術家按其本性來說恐怕難免是好色之徒。」
8.愛德華·蒙克:發自靈魂的吶喊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畢加索、馬蒂斯都受過他的影響。
其畫作中壓抑悲觀沉鬱的情感基調跟圍繞他家族的疾病和不幸、接踵而至的死亡有關,如此多戧的命運造就了他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作品風格。
因而,他的作品主題多關注於人的孤獨,愛與死,傳達著極其強烈的情緒情感,是高度抽象的心靈圖景的藝術顯形,具有古希臘悲劇般的氛圍和力量感。
其筆下的人物形象都是些憂鬱驚恐、彷徨不安、失魂落魄的幽靈。以《吶喊》為代表。這幅作品中的誇張變形的人物形象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符號,甚至提前預言了現代生活中的所有精神痛苦和精神焦慮。
相比其他大師來說,他的生平似乎沒有那麼多「花絮」。
他還是少有的不斷重畫自己作品的畫家。一個復刻自我的強迫症患者。似乎是因為生命的極端脆弱和易逝使得他總試圖挽留住什麼,並一再地把那些形象記憶固定在畫布上。
可以這樣說,一切藝術的創作動機都能夠找到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精神分析學。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1974挪威 導演: 彼得·沃特金
這部電影雖被英格瑪·伯格曼評價為「天才之作」,公認為表現藝術創作過程的最佳作品之一。但有個「缺點」,就是「長」,全片整整210分鐘。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執導的這部影片在這三個半小時里回顧了蒙克整個一生,同時也深刻地描繪了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因節奏推進緩慢,電影的前半部分非常催眠;敘事上運用了紀錄片的一些手法;剪輯是亮點,且影像和剪輯跟蒙克的作品形成了奇妙的互文。
可見導演是蒙克的真愛粉,非常準確地表現了蒙克的藝術精神:一個有著古典情感內核的表現主義者。
主演蒙克的演員Geir Westby,顏值很高,但名不見經傳,我找不到他更多的資料。
蒙克任何時候看起來都神情嚴肅而憂鬱
最喜歡這張自畫像
片中劇照,比蒙克本人帥一些
蒙克的部分代表作品
9.弗朗西斯·培根:愛的匱乏與捆綁
《情迷畫色》
(Love Is The Devil)
1998英國 導演:John Maybury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是一位生於愛爾蘭的英國畫家。又一個愛情關係中毀人不倦的大師。那些待在畢加索、安迪·沃霍爾和培根身邊的人折損率都很高,都是妥妥的極品渣男。
電影取材於真實故事:培根和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任情人喬治·戴爾之間長達十年的虐戀。
這個故事有個戲劇化的開頭,入室偷竊的英俊小偷被畫家逮個正著,畫家為小偷的外形所吸引,選擇不報警,而且要求對方成為他的模特,繼而成了他的同性情人。
當然,作為藝術家的情人,如果不能忍受他們的瘋狂和極端的話,最大的風險是情感上被榨取,生活上被控制,最終導致崩潰,更壞的情況當然是——自殺。
藝術家的繆斯真不是誰都能當的,如果自身不是無比強大,就會被吞噬。對藝術家來說,他們還有作品這個出口。而他們身邊的情人們往往都是普通人,找不到合適的出口,這很致命。
片中飾演培根的演員是德里克·雅各比(Derek Jacobi),他從形象到氣質都非常接近畫家本人。
飾演培根年輕情人的是我們的007邦德先生(丹尼爾·克雷格)啊,不要更帶感!他顯然比戴爾本人更性感,形象上更符合培根對夢中情人的幻想——足球運動員的身軀,配上尼採的心靈。他希望對方比自己更強壯,身體上和精神上,完全征服他,掌握他。培根在畫作中和精神上像個虐待狂,在生活中和肉體上卻是個受虐狂。
培根就是畫家中的「電鋸殺人狂」。那些扭曲、割裂、怪異、病態甚至恐怖的畫面中就好像有什麼東西試圖衝破肉體和畫框的囚禁一樣,可以說是人性中靈與肉最極致的、最直接的掙扎的具象表達。這大概跟他的性取向有極大關係,就是有一個瘋狂的女性靈魂被禁錮在一個男性的驅殼裡。
他本人的長相細看很像《狂戀大提琴》裡面那個飾演杜普蕾的女演員艾米麗·沃森,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聲線柔美。
神情奇異的培根和穿女裝的培根
片中形象
情人喬治·戴爾(左)和畫作中的戴爾
片中形象
看看邦德先生那雙迷人的眼睛!
部分代表作品
看培根的畫前是需要做心裡建設的,否則會產生嚴重的生理和心理的緊張不適。
連著名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都曾經對培根做出這樣的闡述:「那個畫那些可怕的畫的人」。
用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話送給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是:
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 -?
那麼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前文鏈接
稿件需原創首發,不超過3000字,圍繞藝術主題,觀點新穎獨特,文字通暢趣味,配圖高清並註明出處。
英國尚思藝術
傳播維多利亞時代老歐洲的優秀畫作,分享那時的精緻生活。


TAG:品藝術英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