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百物展」觀後思
歷史是客觀存在過的,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也不管你怎麼打扮她,她都靜靜地看著你,面露微笑,或帶嘉許,或含嘲弄。
喀帕蘇斯女性雕像
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歷史,其書寫者無不以自身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考量,主觀地放大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因此是主觀化、政治化的歷史,很難還原歷史的客觀。
大洪水記錄板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似乎是對傳統歷史表現手法的一種突破,它著眼於人類,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理念,以時間為軸,展示各種文明的獨特性,並且,它似乎給人一種啟迪:即便是風格迥異的文明之間,也存在著共性。
拉美西斯二世像
我們一直說,中國和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一道,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這個讓國人亢奮的定位,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年多一點,首倡「四大文明古國」這個說法的是梁啟超,這個真相多少有點令人沮喪,居然是中國人自封的。
奧古斯都像
梁啟超的這種說法其實有為中華文明貼金的嫌疑。國際史學界有個公認的文明古國認定標準,就是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標準:發散性影響;出現青銅器的年代;出現城市的年代;使用獨有的文字的年代,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中華文明號稱有五千年的歷史,但一個成熟的文明必須要有史籍記載,更需要有考古的印證。我們的官方歷史認為,華夏文明起於「大禹治水」,但大禹治水既沒有確切年代的記載,也沒有任何實物遺址的考古發現,在所有的史籍中,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描述都語焉不詳,給人一種「女蝸補天」、「盤古開天地」式的神話感。
甚至,連所謂存續近500年的夏朝是否真的存在過,尚為有確切的考古佐證。考古證明,華夏之地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那是恰恰是商代。
更何況,一個成熟的文明,應該在文學、藝術、科學、哲學方面有完整的體系,並且對周邊有發散性的影響,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埃及,當然還必須加上古希臘的文明,就符合上述特徵,而上古時期的中華文明,雖然到了春秋時期哲學、文學方便也大放異彩,但在科學、藝術等等方面的系統性和影響力顯然無法比肩上述文明,因此,中華文明相對而言是封閉的。
亞述浮雕板
到了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文明始有交流,對中國而言,輸入的顯然多於輸出的,即便是輸出的,主要就是絲綢,屬於物質性的輸出。考古證明,在隋唐以前,佛教、基督教、拜火教對中國影響的證據很多,相反,道教、儒家對蔥嶺以西的影響幾乎為零。
楔形文字泥板
這次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出展了數件古埃及、古巴比倫、蘇美爾等代表上古時期璀璨文明的物件,而這些物件誕生的時代遠早於中國的商代,而且,從這些文物中,顯然可以看出這些文明的聯繫和交融。當然,中華文明到了中古時期,尤其到了宋朝,站在了世界文明之巔,這一點足以讓我們自豪了,何必硬要擠進上古文明俱樂部呢?


※孟珙,不該被遺忘的民族英雄
※文明的對決-貴霜帝國和漢帝國疏勒之戰(三)
TAG:嵎夷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