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來,滄口區離開我們已經24年了

原來,滄口區離開我們已經24年了

說起「滄口」,和「台東」一樣,

是青島城市發展具有

歷史意義的地標性名詞。

老滄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青島工業時代的一個「縮影」,

那時的滄口還是單獨的行政區,

1994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

調整時撤銷了滄口區

驀然回首,原來,

滄口區離開我們已經24年了。

滄口東臨嶗山區,西瀕膠州灣,

南靠市北區,北接城陽區

很多地標性建築,都屬於滄口

那時候,在家庭地址那欄

大家都會很自然的寫上:青島市滄口區XX路

每每提筆登記自己身份證號

開頭我們都會寫下370206......

那些年,三盛樓、滄口鍋貼鋪的味道,

永遠留在舌尖

那時候的生活讓人難以忘懷

那些年,滄口的地還很便宜

鄰里鄉親彼此熟悉,聊天打牌

那時候的生活簡單而美好

人生一夢二十四年,

物是人非恍然間

「滄口」的名字逐漸開始淡化,

但始終都會存留在你的記憶里

原來,滄口已經離開我們24年了

從沒想過,滄口離開我們已經24年了

24年前,交通還不方便

但都彼此心裡清楚,我們是同樣的「滄口人」

那裡有一條僅次於中山路的繁華街道——大馬路

大馬路曾經是青島的商業中心之一

大馬路和振華路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就是著名的三盛樓飯店

是與當時的春和樓、聚福樓齊名的老青島飲食業三大樓之一

那時候

你記憶中的火車站一定不是靠近棧橋的青島站

因為這裡有歷史同樣久遠的滄口火車站

出入青島,滄口站是必經之路

這裡緊靠滄口海港,火車站的正門朝西

下了高高的車站路基,就是著名的下街

我想你一定知道「下街」吧?

因其靠近海邊且地勢低洼,所以被稱為」下街「

滄口就是由下街而起的

隨著下街聚居人口的增加,滄口才逐漸發展起來

那個拍過電視劇的滄口郵電局

如今房頂上的招牌已斑駁不清

郵電局旁邊的小鋪子

曾經是一個精緻的小店

專賣磁帶和隨身聽,現在也不見了

那時候紡織工業的發展

使滄口成為大量產業工人的聚集地

可以說滄口是青島工業時代的一個縮影

聚集著膠二、國棉八廠、國棉六廠、同步帶廠、鹼廠

一系列對青島經濟做出卓越貢獻的工廠,鑄就了一段輝煌的歷史

國棉六廠是青島歷史最為悠久的紡織廠

如今看起來破舊簡陋的集體宿舍,是當年洋氣的高檔住房

那邊兒的煤池子夏天特別涼快

總愛和小夥伴一起鑽進去過家家、彈玻璃球、捉迷藏

青島國棉六廠西面的海灘上是滄口海水浴場

滄口人自己的水上樂園

那時候放假,同學們幾乎天天商量著泡在滄口海水浴場

「打水漂」或者去「海池子」釣魚

那時候

沒有什麼娛樂活動

對我們來說

位於滄口公園的大滑梯承載了無數人的童年

就算膽子小心裡怕,還是想往上爬

曾經在上面玩耍過的孩子,如今也許已兩鬢斑白

那時候

滄口大劇院里上演過的劇情或許已無法記清

劇場外的電烤肉想起還會口齒生津

偷偷溜進去,看場電影

再去旁邊吃烤肉

一個周末閑暇時光就這麼慢悠悠的過去了

那時候

喧鬧鼎沸的市場,人氣爆款的裁縫店

曾經生意興旺的大棚子

如今都已沒有了往日的繁華

除了出口處的烤雞店還瀰漫出那種誘人的香味

人們已無法將現在的場景與記憶中的大棚子划上等號

那時候

剪頭髮5塊錢都不到

沒有叫Tony的總監

也不會有人讓你辦卡

24年前的滄口不算很大

滄口不算很大

46平方公里,即使沒有私家車

坐上公交半天的時間也能欣賞完啦

這裡的每一條街道

似乎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驕傲

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取代

當時在青島兩個廣場最出名:一個是匯泉廣場,另一個就是滄口廣場

1953年廣場得以開闢

隨著體育運動場、滄口劇場、曲藝場相繼落成

這裡成了周圍居民聚會休閒遊樂的好地方

滄口劇院建在廣場北門的東側,劇院坐東朝西

白天放映電影,晚上經常有全國較有名望的劇團和演員在此演出

在劇院東北面有一片小樹林

樹林里修建了一些供人遊樂休憩的水泥桌凳

常有人在此看書、下棋

後來,滄口廣場又先後建起了燈光籃球場、體育館、

游泳館、旱冰場,以及商店、飯館

並經常放露天電影,舉辦舞會和各種體育比賽

來廣場的人就更多了,廣場成了滄口業餘生活的風向標

老街漸漸衰落和破敗

人們都是去現代超市

百貨老店也不復之前的繁華熱鬧

它像一位被人遺忘的老者,帶著沉重的傷痕

承載著老一代滄口人的記憶

在周圍林立的高樓里勉強的呼吸

24年前,滄口也是個會吃的地方

滄口雖然沒有那麼多美食

但是關於吃的也有自己的專屬回憶

這裡有很多老字號,也是從那時候吃到了現在

你是否還記得滄口廣場的天華飯店

肉火燒和電烤肉特別好吃?

你是否還記得每次撒嬌

老媽都會帶你去吃三盛樓的大包和餛飩?

你是否記得每次家裡來了客人

都會吃到滄口的鍋貼

你是否還記得奶奶領著你去億克隆

那邊的菜市場買菜,買刀魚?

那些美味已經被打上了「那些年」的標籤

而我們也只剩下回憶了……

那時候最喜歡聽的就是邦邦邦~賣棒冰!

就在校門口那裡「邦邦邦」敲著,吆喝著……

還有買冰糖葫蘆的老爺爺

總是忍不住要買一根!

還有騎三輪車走街串巷的小販

喊著吆喝著:「香油饊子,甜麻花」

你是不是會拉著媽媽的衣角

然後兩眼閃光似得看著她?

滄口的鍋貼更是忘不了

鍋貼的種類達幾十種之多

都是新鮮出爐,外酥里嫩、皮薄餡大

這一刻,我們都是滄口人

滄口是一個時代

我們從它的身邊打馬而過

我們無法阻止城市的迅速變遷

就像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淌

80年前的滄口,是青島除市南外的第一大區;

70年前的滄口,是青島最大的工業區,有太陽橡膠、華新紗廠、三盛樓飯店、滄口鍋貼等諸多聞名島城的「老字號」;

60年前的滄口,是進出青島的主要通道,滄口火車站是膠濟鐵路最繁忙的車站;

50年前的滄口,四流中路,是青島僅次於中山路的繁華街道;

40年前的滄口,青島僅有的兩個廣場之一坐落在滄口,另一個是匯泉廣場;

30年前的滄口,是青島人所仰慕的地方,因為這裡是青島收入最高的地區;

20年前的滄口,與李村合併成為李滄區;

一眨眼,滄口區已經離開24年的光景

似乎滄口的一切都消失了

又似乎一切還存在

對於老青島人來說,

「滄口」不僅是一個地理位置,

更是一段文化,一段時光記憶,

而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

那些曾經的記憶,

已深深烙印在人們心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島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山東首家園藝中心落戶西海岸 佔地面積近30畝
2017中國好演員:呂中魯圓相擁 黃宏露臉顯憔悴

TAG:青島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