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才是印太地區「破壞性力量」?

誰才是印太地區「破壞性力量」?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從歷史事實看,究竟誰才是從太平洋到印度洋跨區域的「破壞性力量」呢?回顧冷戰結束以來亞洲地區國際關係發展進程不難發現,正是由於個別西方大國不斷發揮消極作用,區域合作進程才屢被攪亂,區域和平與安寧才屢遭破壞。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個別國家抱著過時的冷戰思維,企圖用西方歷史邏輯挑撥亞洲國家間的關係,其險惡用心值得警惕——

誰才是印太地區「破壞性力量」?

蘇 浩

日前在印度舉行的「瑞辛納對話」安全論壇上,美、日、印、澳4國海軍將領在討論「印太地區安全秩序」時竟無端指責起中國來。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誣稱中國是該地區的「破壞性力量」,並鼓動「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應對「中國威脅」。

所謂「印太地區」,概念上似是而非,本是別有用心者硬造的辭彙。去年底,美政府在其《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引入「印太」概念;隨後,美國防部在《國防戰略》報告中,延續了這一提法。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將「印太」作為新的地緣政治辭彙,似有針對和圍堵中國的意圖。但美海軍將領哈里斯在「瑞辛納對話」上的發言,黑白顛倒之外更加肆無忌憚,他所謂的「志同道合」,聽起來像極了「狼狽為奸」。

從歷史事實看,究竟誰才是從太平洋到印度洋跨區域的「破壞性力量」呢?回顧冷戰結束以來亞洲地區國際關係發展進程不難發現,正是由於個別西方大國不斷發揮消極作用,區域合作進程才屢被攪亂,區域和平與安寧才屢遭破壞。

上世紀90年代,正當「東亞經濟奇蹟」推動區域內國家迅速發展之際,1996年至1997年美國金融大鱷貪婪的投機,製造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導致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遭受嚴重打擊,所受損失不亞於一場戰爭帶來的後果。進入本世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穆斯林世界的壓制,一定程度上導致國際恐怖主義的猖獗。

而當中國與亞洲國家積極推動區域合作一體化時,西方有的國家公開挑動與中國存在爭議的南海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特別是策動菲律賓前政府提起所謂「南海仲裁案」,攪得本已平靜的南海風起雲湧。此外,美國還推動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嚴重破壞東北亞地區戰略穩定。

相比之下,中國一直積极參与這一地區的國際合作,在促進地區和平發展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曾幫助東盟國家度過東南亞金融危機,積極協助國際社會在東南亞的反恐行動,推動並積极參与東亞區域合作框架下的「10+1」東盟與中國合作機制、「10+3」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機制等。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綢之路基金,積極推動太平洋和印度洋國家間的協調與合作。一個覆蓋亞洲海陸區域、橫跨亞歐大陸、延伸至整個世界的新型國際關係樣式正在逐漸形成。

事實證明,所謂「破壞性力量」的帽子根本扣不到中國頭上。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一點,在國際社會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個別國家抱著過時的冷戰思維,企圖用西方歷史邏輯挑撥亞洲國家間的關係,其險惡用心終究會被地區國家識破,最終損害自身國際形象,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

(作者系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臘月至,年將到!送你一份新春壁紙高清大圖
「藍鰭金槍魚」水下無人潛航器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