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史案」、「丹陽教案」與金庸家族

「明史案」、「丹陽教案」與金庸家族

「明史案」、「丹陽教案」與金庸家族

浙江自古人傑地靈,在上世紀初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自浙江者數不勝數。而且浙江很多地名都頗具人文氣息,令人神往。

介紹兩位浙江的著名人物,一個是蔣百里。蔣百里是浙江海寧硤石鎮人,清末秀才、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後又留學德國,回國先後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及代理陸軍大學校長,號稱國民黨將領中的第一人,其女蔣英嫁給了錢學森。

另一個是徐志摩。徐志摩也是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等。一首《再別康橋》聲名大噪,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情事當年轟動一時,徐後來乘一架名為「濟南」號的飛機趕往北平時因飛機失事墜於濟南開山。

這兩個人與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都是比較近的親戚關係。很多人都知道金庸先生是浙江海寧人,實則他的祖籍是江西婺源,本名查(zha,扎音)良鏞,金庸乃是他名字最後一個字拆開而來。查家在海寧袁花鎮,與硤石相距不遠,也是為當地名門望族。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康熙帝曾給查家題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還親自書寫匾額「嘉瑞堂」賜與查家。

據記載查氏源出姬姓,為周公長子伯禽之後姬(查)延之後。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從江西婺源遷居海寧袁花。查瑜(1325—1385),又名均寶。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自婺源遷居嘉興,再遷至海寧袁花里,定居於龍山東面的古樸橋,後世因查氏名頭大,故稱查家橋。

查氏自婺源遷出後,子孫散居杭嘉兩地,但以海寧為最多,因海寧查氏所居龍山,譜稱龍山查氏。龍山查氏起初以耕讀醫術稱譽鄉里,後來逐漸科舉榮身貴顯起來,而且人才輩出。

據賴惠敏先生的《明清海寧查陳兩家庭人口的研究》所記載:「查氏獲得生員(秀才)資格人數為八百餘人,考取進士、舉人、貢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

民國時期《海寧州志稿》所載:明代查氏以進士及第者有六人,即查煥、查約、查秉彝、查志立、查志隆、查允元;其中查煥考中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戍科進士,官至山東布政司參議,是查氏榮登金榜的第一人。

有清一代查氏科甲尤盛。據記載考中進士者有十五人,即查培繼、查升、查嗣韓、查克建、查嗣砰、查慎行、查嗣殉、查洪、查嗣庭、查雲標、查祥、查虞昌、查元像、查瑩、查文清。

其中僅康熙一朝,查氏一家進士及第者就有十人(查嗣韓、查升、查克建、查嗣媒、查嗣殉、查慎行、查洪、查嗣庭、查雲標、查祥)。

康雍乾三朝,查家在翰林院任職的先後有查嗣韓、查嗣蹂、查慎行、查嗣庭、查祥等。「一門十進士」與「兄弟三翰林」,海內榮之。尤其是查升,以人品高尚和書法超群,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入值南書房達三十八年之久。康熙帝曾親筆書寫「嘉瑞堂」匾額賜予袁花查氏宗祠,又先後書寫「澹遠堂」和「敬業堂」匾額分別賜予查升與查慎行。

查嗣璉(慎行)、查嗣瑮兄弟,均以詩名世,尤其是查慎行,是著名史學家黃宗羲弟子,清代著名詩人,平生作詩不下萬首,經他親自刪定的就有四千六百多首。查慎行有《敬業堂詩集》《敬業堂文集》傳世。

「明史案」、「丹陽教案」與金庸家族

考中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進士的查文清,是查氏榮登金榜的最後一人,曾任江蘇丹陽知縣,他也是金庸的祖父。

他還是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丹陽教案」的當事人。查文清任江蘇丹陽知縣的第二年,即1891年4月25日,因丹陽百姓發現教會林地埋葬兒童屍首七十餘具,育嬰堂內也無一活嬰,群情激憤,放火燒毀了縣城天主教堂,史稱「丹陽教案」。

丹陽一事也激起了鄰縣無錫、金匱、陽湖、江陰、如皋等地民眾的憤怒,燒教堂、反洋教、驅教士的呼聲日趨高漲。後來「丹陽教案」與這些反洋教的活動並稱為「辛卯教案」,轟動全國、震驚清廷,也驚動了以英、法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列強。在外國列強的壓力下,清廷迅速派兵彈壓。

查文清是一位極具愛民之心的官員,他親眼目睹了傳教士的暴行,面對重重壓力,毫不以自己進退為顧忌。在與前來查案的鎮江知府王仁堪一起踏勘現場時,面對「縱橫交錯於地,或剜其目,或斷其肢,至慘酷無人理」的童屍亂葬地,連王仁堪發出了「此其罪豈專在市民耶!」的感慨,二人俱心痛不已,後竟相對痛哭流涕不止。

二人從現場返縣衙研究如何處理案子時犯了難,當時鄰縣已抓捕了燒毀教堂的民眾,但丹陽卻未抓捕任何人。丹陽縣民也看到了查文清的難處,有感於他平素愛民如子,已有兩人自願出頭領罪。

在如何處置這兩人的問題上,他向王仁堪請商。王仁堪說:「你我就處置此事的看法各寫一字,看能否一致。」於是查、王二人手蘸茶水,各在桌上寫了一個字。只見桌上查寫的是「放」、王寫的是「走」,竟不謀而合。隨後二人約定「力為民請命、不濟則以官殉」。當夜,查即將「自願出頭領罪」的二位義士從牢中放出,並囑咐他們當夜即遠走高飛,另有參與其事的三十多人(戶)也都在第二天一一通知讓他們外出躲避,他則扛下了「縱逸」的罪名。

然後查文清堅持「事起倉促,犯無主名,無從著追」,當時朝中有正義感官員也紛紛向朝廷申明此案的緣由、冤屈。如四品給事中洪品良在當年8月向朝廷奏摺中寫道「丹陽教案始興┄┄起獲屍骸七十餘具,血肉淋漓,慘不忍言,以故民咸抱憤、禍由教堂自取」;王仁堪奏報上更有「名為天主堂,不應有死孩骨;即兼育嬰局,不應無活嬰兒」,認為教堂被焚「禍由自召」。

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也是一位處事比較公道的大吏,但此案關係甚大,他一連撤了五個知縣的職。但他「雖有霹靂手段,卻也菩薩心腸」。他也欽佩查文清的為人,於是只做出了「甄別參革」。

但查文清處理完「丹陽教案」後即辭官返鄉(返鄉時,他將被當地豪紳陷害並關押在牢中的和生悄悄帶回了海寧老家,和生直到抗戰時才病故。金庸把這件事為原型寫了《連城訣》。金庸先生在小說《連城訣》後記中說「我祖父查滄珊公做知縣有成績,加了同知銜,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丹陽教案』」)。查文清回老家後平時作詩自娛,也做了很多公益事業。他將查家行醫資料彙編成《查氏醫案》,還完成了《海寧查氏族譜續編》(另據金庸先生說是其祖父在此期間編了一部《海寧查氏詩鈔》但可惜都未刻印便離世)。

丹陽百姓對查文清十分感恩。當時朝廷因「辛卯教案」對二十一位百姓判了刑,但在事原發地丹陽卻無一人逮捕判刑。查文清去世後,當時經他指點出逃的三十七戶人家及丹陽幾十位士紳一起來海寧祭奠。到袁花後,打聽清楚去查家的路後,三十七戶人家三步一磕頭,一直跪拜至查家。

後又見墳地狹小,丹陽士紳和三十七戶人家共同出資購下了墳周圍六十畝土地贈給查家,以示謝恩。更有一位受恩於查文清的案件參與者竟留下遺囑:凡我子孫,生男者到查家為奴;生女者,到查家為妻、妾,如不納,為婢;如不用,才可另謀職業。

據說,金庸哥哥查良鏗先生的夫人即是這戶人家的孫女。

金庸先生即是海寧查氏第22代孫。

「明史案」、「丹陽教案」與金庸家族

按照族譜記載,金庸先生世太公査慎行、叔太公査嗣庭、伯太公査繼佐、世叔公査昇、祖父查文清、父親査樞卿、母親徐祿。

金庸母親徐祿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金庸即是徐志摩表弟。金庸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徐志摩去世早,和他接觸不多,小時候,金庸跟母親回徐家,見過這位才華橫溢的表哥。當時徐志摩已從英國留學回來,在劍橋大學寫的《再別康橋》一詩已膾炙人口。

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給了瓊瑤(陳喆)的三舅袁行雲,算起來瓊瑤算是其表外甥女。錢學森的岳父蔣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和金庸是同宗姑侄,所以蔣英是金庸的表姐,還有一個表哥蔣復驄。著名的古建築「糾偏大師」曹時中則是金庸的妹夫,已過世的德雲社演員張文良本名叫查良燮,則是金庸的親叔伯兄弟。

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詩人穆旦(查良錚)則是其堂兄。由於金庸生於海寧,而穆旦出生於天津。據說兩人終生未曾謀面。

金庸先生則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年衢州中學畢業後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後因故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得以閱讀大量書籍,為日後寫作積累了大量素材。

抗戰勝利後做記者,後來加入大公報。

1950年新中國建立初期,金庸先生還曾赴北京到外交部求職未果,後重入《大公報》。

我們或許少了一位外交家,但在文學史和歷史上多了一位大師。

人生得與失,焉知不是失與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