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今天的頭條,特例外的,屬於一部老片。

雖是老片,但其中透露的意識,比今天很多人都前衛、大膽。

不要以為老片都是節奏慢、臉譜化、說話傻傻的、思想土土的……呵呵,有些老片確實,所以它們過時。

但也有少數視角之獨,眼光之毒,能穿越歷史的包裝掩飾,還原一代人的真實生活,甚至是:

「私生活」

今天就說它,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哀樂中年》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因為它是1948年拍的,Sir敢打包票,90%的人連聽都沒聽過。

看它首映的觀眾,應該也已經去世了90%……

瞧這空心文繁體的海報和電影票。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偶爾帶噪點的黑白畫面。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熟悉的幼兒園女同學同款圍兜+衝天辮。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其實,《哀樂中年》黑白歸黑白,卻一點也舊。

如果Sir只是在說「老上海也很時尚」,那就是在忽悠你:

比如那時的姑娘會打扮,又是燙髮,又是高跟鞋。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比如那時交通發達,私家車、公交車,還有早晚高峰。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又或者是拍攝技術純熟:用一雙鞋的變化,就能表示「N年後」。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這些雖有新意,卻稱不上驚奇、大膽。

在說真正的「不舊」前,要感謝幾位牛人。

導演桑弧,中國影史最該記住的名字。

他的作品給了邵逸夫靈感,帶動李翰祥胡金銓,引發港片的戲曲電影改編熱;被周總理帶出國,卓別林親口點贊……

他甚至還和張愛玲有過一段情。喏,現在搜都一堆感慨……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主演石揮,曾經的話劇皇帝。

他可不是中國人自封的「天王巨星」,而是法國影史學家米特里口中的奇才——「我發現了中國電影,也發現了石揮」。

不僅是演員,他編導演俱佳,自編自導自演的《我這一輩子》,曾被文化部欽點為優秀影片。

他在話劇《日出》中最著名的那句台詞,今天聽來,都文藝范兒十足:

太陽已經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後面。

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

他的命運也因而一語成讖——被打成右派批鬥,42歲含冤早逝。

正因為他們,才賦予了《哀樂中年》前衛、大膽的時代氣質。

《哀樂中年》,講了一個「犯禁」的故事:

老牛吃嫩草。

宣傳海報語,也足夠冒犯當時一批保守的主流人士:

一隻腳踏進棺材,一條心在談戀愛。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是怎樣的老牛,想吃什麼嫩草呢?來聽故事。

主人公陳紹常(石揮 飾)是個貧苦鰥夫,早年喪妻,一個人拉扯大好幾個孩子。

他貧苦,因為他是小學校長,那時學校可不像現在有編製,老師連生計都成問題:吃不飽,穿不暖。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幸虧大兒子有出息,成了銀行高管、成功人士。所以讓老陳50歲就退休,榮升老太爺。

兒子希望盡孝,建議他遛鳥、玩郵票、養花、旅遊……但老陳偏偏賤得很,豪宅與飯來張口的新生活,怎麼都過不爽。

他嫌床太軟,要睡硬的棕綳墊(其實時尚總是變來變去,現在這東西可是稀罕物)。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下人們也嫌他不好好享福,整天多管閑事。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好心」的兒子,甚至把他百年之後的墓地都買了,結果老頭子仍「不識相」:

我不是怕死,我是怕等死。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別人眼裡的福,是他眼裡的苦,看把老爺子都愁成林永健了……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更賤的是,他居然和小20多歲的學校女同事,暗生情愫!

子女們心聲很一致:

你說你!守一輩子鰥,現在耍老流氓。我們高管和成功人士的臉,都被你丟盡了!

「嫩草」呢?

女主劉敏華(朱嘉琛 飾),原本是他老友之女,後來是學校的新校長。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犯禁的事在於,如果兩人在一起,差距不僅是「20歲」,還有世人眼裡的道德倫常

一個是「小輩」,一個是「叔叔」。

敏華雖是個愛教育、愛學生的新女性,三觀很正,可擋不住生活里的污言穢語。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看到這兒你說,這故事「舊」么?

Sir敢說,這簡直「太新」了。

新到,就算如今有導演敢拍,獲得的也怕是一半掌聲、一半口水。

不信你看看,2004年楊振寧和翁帆宣布在一起後,有多少人在噴,噴得多麼正義凜然?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再看看時間……一眨眼,他們都噴14年了。

噴子們可能會辯解,老陳才50歲,可楊振寧是真老啊!話糙理不糙,我們也是關心年輕的翁帆啊!

呵呵,在Sir看來,「老」真是相對的。

其一。

有的人,「人老心不老」。

用片中「嫩草」劉敏華的話來說:

我老覺得我們中國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其實,最寶貴的是中年。

在她看來什麼是「中年」?

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40-65歲,而是:

「經驗有了,學問有了,正是人生最成熟的階段」——

當然不能等死,要更加勇敢地追求生活。

你看,在兒女為老陳籌辦的壽宴上,病懨懨、無精打採的老陳,看起來的確「一隻腳踏進棺材」。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但在劉敏華的陪伴下,勇敢追求愛情、再次創業的老陳「又活了」,成了充滿朝氣的中年人:

我現在才知道生命的可愛

在我的面前,不管是一片雲一條河一棵樹一把土……

我覺得他們每一樣都是活的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對老陳來說,子女的孝順,反而剝奪了他追求熱愛的理由。

他的「退休」歸功於兒女的「懂事」,而兒女的懂事卻是出於「面子、排場」——

我出息了,能讓你享福;你不享福,就是讓街坊鄰居戳脊梁骨;你不領情,就是不善解人意,不體諒兒女……

這麼老的三段論,憑什麼自稱「年輕」?

這就要說其二。

有的人,「未老先衰」。

在劉敏華口中——

應該感到可恥的是「他們」。

「他們」哪能代表年輕人?他們只是未老先衰的人罷了。

而這些個「他們」,在電影里又做著什麼事呢?

相距70年,「境界」沒高到哪裡——

也許是讀書學習,只為給賺錢發財鋪路:

「我將來可是要進銀行的。」(老陳兒子幼時語)

也許是買房置地,只顧盯著經濟大環境:

「幸虧您大少爺材料買的早,現在的價錢可不對啦。」(裝修墓地的工人語)

不同?恰恰是驚人的相似吧!

70年前和70年後,物價、房價、裝修建材價都往上漲,我們都在追求物質帶來的安全感……沒差啊。

甚至70年後,我們仍然把「死、面子」,看得比「生、活著」都重。

故事中,老陳的人生轉折點,都在墳場。

電影開頭,他和小時候的女主相見,在墓園。

中途,他向女主傾吐退休的苦悶,也在墓園。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墓園,一個中國人又忌諱、又放不下的地方。

中國人的葬禮從久遠的戰國開始,就一堆繁文縟節。

你看《紅樓夢》秦可卿死後,賈珍忙得焦頭爛額,還請弟媳婦王熙鳳幫忙。

披白戴孝,哭喪喊魂,大擺流水席,長街送葬……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甚至為了秦可卿墓碑上名頭好聽,賈珍還給兒子捐了個官。

而《哀樂中年》里,時髦的銀行高管、大兒子陳建中發了財,還是買墓園。

「要講風水,讓子孫行大運」。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即便是如今,國家呼籲綠色喪葬,依舊有這種佔據青山綠水的「豪華版墓地」。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在「死」這個問題上,我們撒錢,我們佔地,我們用生的時間為死忙,我們真沒怎麼進步。

難怪,老牛愛嫩草,嫩草也只能選老牛。

因為周圍的人都「太老氣」,老氣到年輕的劉敏華都瞧不起,一言擊中要害:


我們中國人真是一個古怪的民族,對於死看得那麼重要。

而並不講究怎樣好好的活下去。

片子結尾,陳紹常開開心心地住進了墓園——那個兒女為他精心準備的「人生終點」。

但他把墓園改造成小學,改造成自己的小家,重塑了第二個「人生起點」。

這個充滿深意的結尾,你有沒有從中獲得一種隱秘的感動?

他要在一片死地里,追求「生」啊!

《哀樂中年》真可敬。

70年前拍出這種犯禁電影,可想而知輿論壓力之大。

楊振寧和翁帆的愛情也可敬。

13年前他倆義無反顧走到今天,並沒像網友唾罵的那樣,走向絕望與終點,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很好。

後來碰到翁帆,她把我照顧得很好。

我一點病也沒有,相信可以比一般95歲的美國男人活得更久。

這種熱愛,我們有么?

我們有沒有像老陳大兒子一樣,自以為理智,自以為安全,自以為主流,自以為孝順,自以為道德,自以為尊重「死亡」……

有意思么?混得再好,最終還不是躺進一片豪華墓地?

趁年輕,該醒醒了。

不懂「生」與「熱愛」的人,沒資格年輕。

人到中年被「催死」,終於被這部片說出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b站有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r電影 的精彩文章:

抱歉,我覺得它比「前任3」真實100倍
不誇張,看這片我們能多活幾年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