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考試更講究公平,15次沒考上破格錄取,官二代另出考題

古代考試更講究公平,15次沒考上破格錄取,官二代另出考題

導讀:公平是廣大人民群眾都想要的兩個字,要說現在最公平的地方。那應該就是在考場了,特別是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是非常公平的。其實,在古代,古人考試也講究公平,而且做得不一定比現代人差,甚至比現代更為公平。

古代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被錄取後,對應身份是舉人、貢士、進士。唐代「貢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歲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無常數。」按照這推算,錄取比例是5萬挑一。《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歲取登第者三十人,苟無其人,不必充其數。」

到了宋朝,文論是選拔還是其他方面都是中國歷代最為公平的。這個看似懦弱的王朝,但其實宋朝的文化、經濟、科技都是我國歷代的巔峰。民心在這個朝代也開始被重視,公平也開始真正走向民間。宋初趙匡胤規定:凡應試15舉以上未被錄取的,可不再經過考試,特賜本科出身,換句話說就是可以破格錄用。

明朝這個非常「剛」的朝代,看似虐暴,沒有人性,實則相反,明朝皇帝幾乎沒有昏君。「無兩宋之貨幣,漢唐之和親,太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成為大明王朝的名片。崇禎皇帝死前說「「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這句話感動了數百年的中國人。

而明朝的科舉制度也比較公平,因南北差異,每次都出兩套卷子,南北各一套。朱元璋於洪武十七年頒布詔令,要求「不拘額數,從實充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科舉的人數不限,錄取的人數也不限,直到官位滿了為止。而永樂16年,錄取率高達7.5%。

目前的取用雛形應該是來源於清朝,當康熙決定按省的大小、人口多少來分配錄取人數。而卷子也五齣八門,分為官民、官商卷子。這官二代另考卷子,不與寒門競爭。可以說,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清朝的錄取基本上讓各個階層學子都有入仕的機會,相對來說最公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忘記歷史就意味背叛 的精彩文章:

此墓埋有五個日本軍官,下葬時雙膝跪地,碑文2字遭日本人抗議
存不存在穿越時空?這件文物的出土,能否證明王莽是穿越者

TAG:忘記歷史就意味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