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景山搬到雍和宮的「大佛樓」

從景山搬到雍和宮的「大佛樓」

萬福閣飛廊 李立祥/作

雍和勝境

李立祥

講到我國雕鑿的大佛造像,就會讓人聯想到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四川樂山等地雕鑿的大佛。還有承德普寧寺供奉的千手千眼觀世音木雕像,高22米,它是由六根檀木拼接而成的。而雍和宮的木雕彌勒大佛,其中心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大佛在萬福閣內,此閣全木結構,高23米,飛檐三重,列拱交構,左右有配閣,並以飛廊相連,宛若瑤台瓊閣。供奉於閣內的木雕彌勒大佛,地面以上高18米,地下埋有8米,巍然矗立在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其頭部直頂最上層閣樓的藻井。當年給佛像做一件大袍就用去黃緞1100米,萬福閣也由此得名「大佛樓」。

景山壽皇殿偏離中軸線

萬福閣移建於清乾隆十三年至十四年間(1748年-1749年),是由景山壽皇殿移建而來的。

在明清兩代,壽皇殿是作為供奉先帝影像、進行祭祀活動以及皇帝辭世後停放靈柩的殿堂。景山壽皇殿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史料載:這年「建壽皇殿及左毓秀館,右育芳亭,後萬福閣,其上臻福堂,永禧閣,其下聚仙室,延寧閣,集仙室。」但壽皇殿的位置偏離了中軸線,在中軸線東十多米,從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景山全圖上,可以看到明代壽皇殿的建築群落。《春明夢余錄》載:「萬福閣牌、下臻祿堂牌、永康閣牌,下聚仙室牌、延寧閣牌、下集仙室牌,以上萬曆三十年(1602年)閏二月初八日添蓋牌。」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帝去世,在乾清宮停靈27日後,梓宮移至壽皇殿。而康熙帝曾將該殿作為檢查射箭之所,康熙帝去世後,其子雍正帝將其「御容」奉祀於該殿。「以壽皇殿為梓宮安奉之地……凡平日圖書器用服御之物,陳設左右。」雍正元年(1723年)「以壽皇殿尊藏聖祖仁皇帝御容,歲時奠獻,日以為常」。

乾隆帝登基後又將其父雍正帝「御容」供奉於壽皇殿東室。但乾隆皇帝一直在意明代所建壽皇殿位置偏東,欲加以調整,使其位於南北中軸線上。這樣,乾隆十三年(1748年),著手重建壽皇殿,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六月,壽皇殿及門前石獅、牌坊、院牆建成。「建壽皇殿,以供聖容」,「正中恭懸聖祖仁皇帝御容,左右列次以昭穆」。「歲除則奉列聖列後以合祭,越日斂而藏焉。」因而壽皇殿收藏有清代皇帝與皇后的各式畫像。

連木帶磚石遷至雍和宮

為何要拆除明代的奉先殿(壽皇殿)呢?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御制重修壽皇殿碑文》中記載:明代修建的壽皇殿位置不正,重建是為了「合閉宮之法度也」。即為了景山後面的建築群與山前的宮城建築群同在中軸線上,規制相符。景山公園管理處研究室原主任張富強先生從明清兩代壽皇殿的建設、改造、移建、祭祀文化、等級提升等歷史背景進行思考,查閱大量歷史資料,撰寫了《景山壽皇殿歷史文化研究》一書,認為乾隆皇帝移建壽皇殿是表示對先祖的敬重。正如《御制重建壽皇殿碑文》所云,「於是宮中、苑中,皆有獻新追永之地,可以抒忱,可以觀德。」重新設立了祭祖之廟,又使自己的家廟雍和宮更加輝煌,並藉助重建順理成章地將明代帝後的牌位撤出。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中的滿文奏摺載:「二十日,內務府衙門交付該處三和大臣,拆景山內萬福閣移建雍和宮,拆後將木、磚、瓦、石等物件運至雍和宮。景山北牆開一大門,運出諸物件,將此交付該處派守衛,章京披甲本月二十一日開始守衛。等因為此交付:奉宸苑筆帖式雲保,都虞司筆帖式八格,抄出處理。」

這段記載表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二十日,將京城景山明代的奉先殿(壽皇殿)內的萬福閣拆了之後,在景山北面的圍牆上開了一個大門,章京披甲於二十一日開始監督、看管運料事宜。如此連木帶磚石經這豁口一車車運至雍和宮。其工程預算在《清內務府造辦處奏銷檔》中有記載:「雍和宮建造三重覆檐殿樓一座,東西次樓兩座,飛橋游廊二座,拆挪綏成樓一座,後樓二十一間,太歲壇一座,成砌牆垣、鋪墁甬路、海墁散水、油飾彩畫及景山至萬福閣拆運工價等項,所需銀兩按例約估,除木工拆下舊料抵用及行取琉璃瓦料、架木、席干、銀硃、布、銅、錫、綾、絹、紙張、銀、亮鐵等項外,添辦木、石、灰、繩、麻、鐵釘、集料並給工匠役夫工價運價約銀六萬九千八百十二兩……」這年十二月開始組裝樓閣並立木雕大佛像,經辛勤勞作,雍和宮內的萬福閣圓滿竣工。

為供奉大佛加至三層

從明代景山壽皇殿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後殿即為萬福閣,左右的配閣與連接的飛廊形狀與今日雍和宮內的建築完全相同。但當時萬福閣是兩層,移至雍和宮後,由於要配合木雕彌勒大佛的高度,故又加了一層,形成今日三層的格局。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四日,雍和宮舉行了萬福閣落成和彌勒大佛開光大典。在這一拆兩建的規劃中,乾隆皇帝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將明代奉先殿(壽皇殿)的遷移工作與自己的家廟——雍和宮的改擴建工程聯繫在一起,使拆下的殿宇材料得到充分利用。

萬福閣是雍和宮第五進大殿,左為延綏閣,右為永康閣,由飛廊相連,宛如仙宮樓闕。這種古代建築中閣與閣之間連接的飛廊,在敦煌壁畫建築畫中可以找到類似的圖式,即初唐時期的虹橋(亦稱「飛虹」)。虹橋出現在敦煌431窟初唐壁畫中,閣與閣之間以凌空飛跨的虹橋相連,用以表現《觀無量壽經》中寶樓觀中的寶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