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皇帝頭上戴的有珠簾,有的卻沒有呢?
古代的冠與冕
今天小編收到一位家長的提問,他說自己給寶寶買了我們的書後,寶寶非常的喜歡,翻來覆去的看,可看著看著,她發現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漢文帝的冠上有珠簾,漢武帝卻沒有呢?
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我國的頭飾開始講起了。
古代中國傳說是黃帝制訂了冠服禮制,從此之後,中國歷代上至統治者(王、公、候、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男性二十歲要行冠禮,由長輩等給帶上冠,以示成年。
普通百姓的叫做衣冠,官員的叫做官服,諸侯的叫做王冠,皇帝的叫做冕,也叫皇冠。
大概有冕旒、通天冠、襆頭、梁冠、翼善冠、頂戴幾種。
01
——冕旒——
冕旒,是古代漢族禮冠的一種。在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是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不限於五色,為白玉串珠。
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02
——通天冠——
通天冠,也叫高山冠,古代漢族冠飾之一。它的形狀像山,正面直豎,以鐵為冠梁。是皇帝戴的一種帽子。楚莊王通梁組纓似通天冠,秦時采楚冠之制,為乘輿所常服。漢代百官於月正朝賀時,天子戴通天冠。按通天冠自秦至明(除元代外),漢族歷代皆有,清代廢除,亦名「捲雲冠」。
03
—— 襆頭(fú tóu)——
使用時間: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宋朝。
襆頭(fú tóu),也叫折上巾,又名軟裹。相傳始於北周武帝,起初叫做「帕頭」,至唐始稱為襆頭。漢族服飾之一,是隋唐時期男子首服中最普遍的樣式。因襆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故也稱「烏紗」,後代俗稱為「烏紗帽」。
04
——梁冠——
使用時間:唐朝、明朝等。
梁冠,古代漢族服飾之一,有橫脊的禮冠。原為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帽。始於秦漢,後歷代沿用。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圍片,前開後合,冠形按《三才圖會》複製。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
05
——翼善冠——
翼善冠,古代漢族服飾之一,是明朝皇帝、太子、親王、皇室成員等所著之首服,也是朝鮮國王及王世子、安南國王、琉球國王的首服。
在古代,金絲翼善冠只用於皇帝殉葬時穿戴,屬於冥器。烏紗翼善冠才是日常生活與交際所用。然而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中不分主次,混淆視聽。
06
——頂戴——
頂戴花翎,清朝用以區別官員品級的帽飾,分著頂戴(帽子)和花翎(羽毛,一般是孔雀),為了以示尊卑,皇帝及宗室近親只用頂戴,不用花翎。頂戴上的珠子,以紅寶石為最高,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革職或降職時,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頂子。朝冠與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區別。
清朝成年皇室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以金為底,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12顆(皇帝例外)。
看到這裡,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吧!
因為他們在兩個不同的場合穿著不同的服飾
所以頭飾也就跟著不同啦
重大而又正式的場合
所帶的都是冕
而常服就是冠啦~
今天的時間又到了
揮揮小手手~
我們下次見~
拜拜┏(^0^)┛
完
—— 知識漫畫大講堂 ——
這裡沒有心靈雞湯,只有通過漫畫這種幽默的藝術表現手法將晦澀的歷史知識,在哈哈一笑中落入心中生根發芽。
讓我們成為博學的家長
與孩子共同成長!
每天學一點,菜鳥變學霸!
長按可關注


※古代皇帝和大臣的衣服竟然是這樣的,只看服飾的話你能認出是哪個朝代嗎?
TAG:知識漫畫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