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夫人」:一場心知肚明的雙重表演

「第一夫人」:一場心知肚明的雙重表演

傑奎琳·肯尼迪

作者:吳鈺

新片《第一夫人》讓娜塔莉·波特曼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收穫頗多「演技精湛」「完美演繹」的好評。然而,觀眾並不買賬。電影在美國本土就票房慘淡,勉強蓋過了九百萬美元的製作成本。國內票房更冷,上映兩周未過200萬元。

某影評網站點贊最多的短評「被過譽的沖『奧』之作」,恰恰認為,波特曼過於用力的表演,讓人無法入戲。特寫再多,也於事無補。

片名「第一夫人」,但從電影開頭的槍聲響起,肯尼迪遇刺身亡,傑奎琳已失去了這重身份。與其說影片主題是第一夫人傑奎琳的人生,不如說是聚焦於傑奎琳如何重新建構這一身份,並獲得載入史冊的權力。

表演,是成就美國「第一夫人」的秘訣

在肯尼迪死亡短短兩小時後,約翰遜就已宣誓就職。新總統夫婦被聚光燈和話筒簇擁,而傑奎琳只能尷尬地圍在一邊。「第一夫人」帶來的所有榮耀和權力已喪失殆盡,如何才能翻盤? 傑奎琳給出的答案,是表演。她堅持不肯脫下那件染血的外套,牢牢抓住了人們的同情。

美國「第一夫人」一直帶有濃厚的表演性質,傑奎琳本人和演員都心知肚明。「我看過她的採訪,也聽過她的錄音,她的聲音非常不同」,娜塔莉·波特曼曾表示,「公開場合她的聲音非常女性化,略顯做作;而私下裡語速更快、音調低沉,言辭也更犀利。」

劇情在驚心動魄的刺殺後,立即跳轉到了傑奎琳邀請 《生活》 雜誌記者來家中採訪。事實上,當時傑奎琳表現的所有鎮定堅強和傷痛恍惚,都在公開前經過了本人的精心籌劃剪輯。

影片通過不斷閃回,暗示傑奎琳利用「普通寡婦」和「第一夫人」之間的落差,幫助美國人回憶起了她的身份地位:她如何用優雅華麗的舞會和傢具將白宮裝飾得煥然一新,如何以流利法語和穿著打扮一次次引發文化和外交轟動,女孩們如何爭相模仿她的生活方式……

即使在傑奎琳最悲傷的時刻,那段精心雕琢的蒙太奇中:脫掉血跡斑斑的外套,在浴室洗去血跡、痛哭流涕,然後獨飲、抽煙、遊魂般穿過白宮的廳堂……她的行為都脫不了表演痕迹。鏡頭安排昏暗背景中一閃而過的警衛,暗示了觀眾無處不在。

而正是出於對觀眾的了解,傑奎琳才能不顧反對,將「肯尼迪之死」導演成了電視初興時代的媒體狂歡:70小時不間斷的轉播聚焦那包裹美國國旗的棺槨、模仿林肯的盛大儀式、浩蕩不見隊尾的儀仗、手牽幼童主持葬禮的寡婦、直到靈柩前的長跪不起……黑紗喪服的她,也終於被定格成了無法被遺忘的「第一夫人」。

炫技「表演」,卻毀了故事本身

影片上映前,波特曼就曾一再強調「第一夫人」和真實傑奎琳之間的距離,正如片中穿插的歷史黑白錄像和彩色電影鏡頭的格格不入。難怪銀幕上的「第一夫人」,最稱職的時刻是她蒙上黑紗,走完了巔峰時刻的「個人秀」。除此之外,波特曼版傑奎琳實在無法帶領觀眾「入戲」。

傑奎琳在肯尼迪死後的採訪中,隻字未提他對婚姻的不忠。片中波特曼為展現第一夫人對已故總統形象的維護,反覆呢喃一句台詞:「不要忘記,曾有一個地方,一個閃光時刻,那是卡美洛。」

卡美洛是亞瑟王的王宮所在,亦是肯尼迪生前最愛的一部音樂劇之名。傑奎琳只有用葬禮這場盛大的表演,將肯尼迪塑造成美國人心中的「亞瑟王」,她「第一夫人」的地位才能水漲船高。

如果了解這些歷史,觀眾或許就能明白傑奎琳為何要對記者撒謊,掩飾丈夫的不檢點,表演自己對失敗婚姻的死心塌地。但是,電影在塑造人物時,卻不能默認所有觀眾都知道這些「潛台詞」,只關注人物的細枝末節。

肯尼迪與夢露滿城風雨的緋聞在影片中消失了,肯尼迪在大多閃回中也只是不露臉的配角,一切的核心變成了自帶光環的「第一夫人」范兒演技。她霸佔了鏡頭,讓特寫長時間駐留在炫技般的「精心表演」上,幾乎毀掉了故事本身。

波特曼顯然也格外認可傑奎琳的「表演」,才會在片中面無表情地向記者要求「更多馬匹、更多士兵、更多哀泣、更多鏡頭」……然後再同樣不容置疑地要求記者划去記錄,否認自己說過這些話。

只是,有行家指出,如果劇本的目的不過是展現演技,那波特曼的表演甚至並不如真人版更精彩。當波特曼再現1962年傑奎琳帶領CBS電視主持人參觀遊覽白宮時,目中不時閃現出神經質的恐慌;而在當年真實拍攝的紀錄片中,傑奎琳的笑容和眼神從未猶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春運旅客「刷臉」進站機器人熱情服務
如何科學地快速入睡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