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丹孃的69幅家族老照片,是四代人的故事,也是百年上海的故事
「差點以為走錯門。」徐家匯港匯廣場5樓,重新開業的新華書店變了模樣,這讓「對這家店很熟悉」的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感慨,「上海有了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新書店,『老』新華書店也踏上這股潮流,變得越來越符合讀者的需求。」周立民是「全國新書發布廳」第94期《歲月留影——我家的老照片》首發式的嘉賓,書的作者、攝影師丹孃已早候在店裡。店堂里,69幅書中的老照片散落在各處,書架上、茶几上,最醒目的幾幅掛在咖啡座的大玻璃窗上,窗外是徐家匯一帶高高的樓宇群,與老照片上的舊時上海風貌對照,新與舊並存在一個時空里。丹孃說:「真好!」
丹孃姓許,生於1954年,曾在日本留學學習攝影,回滬後曾任《上海電視》《星河影視》《每周廣播電視報》攝影記者,算得上中國第一代「娛記」,又因為是攝影記者,手頭留下的照片都是大明星當年還未成名時的青澀模樣,約稿出書者絡繹不絕,但丹孃卻一頭扎進自家的老照片里。她說,整理這些照片,不僅是個人和家族的一份責任,也是社會的一種財富。書里收錄的69幅老照片,年代最早一幅是清朝末年許家太爺爺的照片,年代最近的是許家第三代的一張合影,背後是一幅「抗美援朝」宣傳畫,攝於上世紀50年代初。
「這本書的內容全部取自於我的家族以及和家族有關的人,而最初的靈感來源於爺爺留下的老照片。」丹孃祖籍安徽歙縣許村,明朝年間先祖移居金陵,靠經營絲綢為生。晚清太平天國時,先祖為避戰亂逃難到了松江,後來又遷居杭州。直到她的太爺爺來上海闖蕩,從此這個家族就在大上海這個碼頭開枝散葉。丹孃是這個大家族在上海生存、長大的第四代傳人。四代人的故事中,既有出生書香門第、晚清時期杭州「三慶里」著名文化藝術大宅院(沙龍)的核心人物太爺爺,有拿著斯蒂克手杖、板煙斗、咖啡壺、鴨舌帽,騎著摩托車的「攝影發燒友」爺爺,有爺爺的親家、著名山水畫家、丹孃的恩師申石伽老人,也有不堪回首的骨肉陌路和作為中共地下黨員的父親的遭遇。四世家族的故事,通過鏡頭被記錄下來,不僅是丹孃家族在上海創業、生存悲歡離合的記錄,也見證了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百年風雲。
「這個工作除了我,大概沒有其他人可以做了。我們的下一代正忙著創造他們自己的歷史,但等到他們到了一定年紀,回過頭去看,會發現這份記憶的珍貴。這也是我現在拼了命去做這份工作的原因。」丹孃說,從「攝影發燒友」爺爺身上受到的熏陶,是她成為一名專業攝影師的基礎,這也讓她有了更多條件和技術能力可以不斷收集整理、搶救翻拍老照片。就拿年代最早的那張清朝末年太爺爺的照片來說,原片其實已經有多處破損,在丹孃的修補下,恢復了完整、清晰。「比起留下老照片,更重要的是留下照片背後的故事」,丹孃說,當下那記快門或許無心,照片的價值往往是在日後才被發現的,無論是否名門望族,每一張照片都是對時代的一種最直觀的記錄,而每一個家庭的故事,正如萬千水滴匯成大海,就是這座城市走到今天的歷程,「上海之海派,就是由無數家庭許許多多故事匯成的。」
「從厚度上來說,這是一本小書,但書里每個人的命運都是那樣波瀾起伏、融入壯闊時代,令人震撼。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又是一本大書。」周立民說,書里除了家族成員,也寫到了家族周圍的許多小人物,比如魯迅筆下常媽媽般的老保姆,住在街口的舞女母女等等,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作為故事敘述者的丹孃歷經時間洗鍊後對父母輩的不同理解,書里有濃烈的情感濃度,但寫得儉省、節制,「整體的歷史往往掩蓋了人的命運,這讓個人對於家族史的記錄變得尤為重要。這是能夠穿過歷史煙塵,直抵人心的記錄。」


※黨要長期執政,為什麼必須以政治建設為統領?
※為慈禧太后緙制壽袍、為首博複製龍袍,他們世代守護這門「通經斷緯」藝術
TAG:上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