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下漢字也徘徊

月下漢字也徘徊

漢字

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壽命最長的文字。誕生於上古時期的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唯漢文字傳承至今。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

中國

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重要元素,還有人將它列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寫得一手好字,乃人生中的愜意之事,是值得自豪的。冒冒失失來這世上走一遭,即便兩手空空、淡如白水,當日影西斜、月色闌珊,擰亮一盞檯燈,拿起一方白紙,端詳端詳自己手書的幾行漢字,若能賞心悅目,那感覺一定是心滿意足、欲醉欲仙的,生活也會隨之變得甘之若飴。這些是我的想像,因為沒有切身體會。曾經很努力、很認真地練過——鋼筆的、毛筆的,遺憾的是筆下的字非但從沒給過我欲醉欲仙的感覺,倒是常常把它們自己搞得跟喝高了一樣,八分醉態。寫字需要定力,如果神不定,一切都是枉然。人與字大概也講究個緣分,你若專註於它,它便給你個笑魘如花,不然,它才懶得理你。如今用電腦多了,動筆就少,有時候也在紙上寫寫劃劃,但最終還是要整合到電腦里,而我的那些產自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靈感」,呈現到大小不一的紙片上,常常跟鬼畫符似的,不光別人認不出,就連我自己事後要想捋順,也得大費周章。不怕您笑話,當產品還未正式出爐之前,若偶感身體不適,我會小有緊張,心下會祈求上天寬限幾天……生死不在乎,卻在乎別人因猜不出紙上的字而曲解我意,或可壞掉我的東西,哪怕它們全是些粗製濫造難登大雅之堂的貨色,權且敝帚自珍吧。

漢字俗稱「方塊字」,獨屬於漢民族所有,成熟於商代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秦王嬴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為加強和方便統治,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就包括文字改革。那之前的「六國文字」,是秦國以外的六個國家所用,屬古字範疇,紛繁複雜,難以辨識。隨秦始皇令下,小篆成為全國統一書體,並「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的各種文字,當小篆在全國迅速推開,「六國文字」便灰飛煙滅。

文字是歷史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有人說它是有著鮮活生命的化石。關於漢字的起源,古有「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說法,也有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我還是傾向於「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慢慢豐富和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

新中國成立後,迫於現狀與發展的需要,漢字簡化工作很快被提上議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1956年國務院通過《漢字簡化方案》,開始正式推行漢字簡化。到了1959年,建國後的第一次漢字簡化工作分四批進行完畢。這一輪的漢字簡化,在一定程度上減省了筆畫,消除了一批異體字,使部分漢字的結構趨於合理,為學習和書寫帶來方便,也為接下來的文化普及與提高提供了先決條件。隨著「反右」、「四清」等一系列政治運動興起,直至「文革」惡暴襲來,漢字簡化工作也就此歇菜。1972年3月重新啟動。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國統編教材一律試用《二簡》中第一表字,開始推行《二簡》。然而,僅僅5個月後,在人們強烈不滿的呼聲中,第二次漢字簡化以失敗告終。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開啟世界文明進程的重要貢獻,其中之一就是「活字印刷術」,如果沒有字,你拿什麼來印?可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現已淪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碟中小菜——有它五八,沒它四十。大快朵頤雞鴨魚肉,以滿足口腹之慾,頂不濟死還有「麥當勞」、「肯德基」,撐著了再去看「養生堂」,坐在那兒虔敬地學習如何吃草(中藥材)……至於怎樣才能既看好我們的家底兒又能合理地將其繼承與光大?終歸總是離題太遠的閑扯。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越南的許多史學、文學著作是用漢字寫成的;為了推廣漢字,日本設有專門的「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新加坡人以說不好漢語為恥;韓國更是在每年的年終歲尾,通過媒體評選出「年度成語」,新近公布的2013年度成語是「倒行逆施」,此語出自中國的《史記·伍子胥列傳》,意指做事違反常理、逆歷史潮流而動,旨在批評朴槿惠政府違背國民期望,一意孤行……「年度成語」雖然不乏「娛樂」之意,但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去叩問政治、去詰問政府,若何?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魂,漢字則是語言的第二生命。從最初刻刻劃劃地以「象形」為主,到可用來傳情達意的「合體造字」出現,漢字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行書的演進過程。從形式到內涵,從結構到引義,漢字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和脈絡要遵從。回過頭來看,漢字的簡化確實讓我們的古文化很受傷,有的字不光失去了美感,也混亂了字意。曾有香港朋友批評說:「簡化後的漢字,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開関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

我國的台灣省似乎也有過兩次未成功的簡化漢字行動,謝天謝地,總算還為漢字保留下一個天然博物館——一塊牛黃般大小和質地的活化石,算是沒趕盡殺絕。

那麼,我們一向引以為榮的——漢文化的發祥地,民族文化的瑰寶,號稱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者——漢字,如今又面臨著一種怎樣的窘境哪?

我從事「窗口」行業,很幸運,每天像看西洋鏡一樣,看人來人往,然而不幸的是,這一職業又常常令我頗受摧殘。比方說,在我出示的一張票面上有「繳款人簽字」一欄,每天的幾十、上百號人,別說把自己的名字寫得「賞心悅目」,基本都在慘不忍睹之列——尤其年輕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三教九流。有平民,也有官員;有略通文墨的,也有大字不識幾個的;有攆勁攢錢買輛三輪摩托而興奮不已的窮人,也有拿一百多萬給自家孩子買車開著玩兒的牛人,卻鮮見能把自己名字舒舒展展寫下來的人。更叫人抓狂的是,當我把列印好的稅票放到檯面上,請其簽字時,把個「繳款人」不是錯讀「納款人」就是誤念「交款人」,最離譜的是個小夥子,竟然念成「激款人」。我不由得循聲望去,卻差點兒被他脖子上金燦燦的粗項鏈晃了眼。如此,並非要說明我如何,漢字之博大精深,即便是漢學家,研究一輩子,也未必能窮盡漢字的讀與寫,何況我輩?我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甚至都沒那麼遙遠的距離。隨便列上幾個詞語:「癥結、掣肘、拾級而上、窗明几淨」,怎麼個讀法?翻翻字典吧,反正我誤讀了許多年,但這些並不影響我對文字心存敬畏。

號稱以筆墨為杖的作家余秋雨,在他的新書《極端之美》中提到:「敬惜字紙」是他為文的「起點」。決非矯情。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錢三強,是令人仰慕的傑出科學家,可謂功成名就,卻在為「文言文沒學好,毛筆字沒寫好」而深感遺憾。

社會發展到今天,似乎不必再拘泥於對古文明的繼承和發揚光大,電視、手機、多媒體等高科技電子產品似乎讓我們離文字越來越遠,認不準「繳」字,並不影響認得iPhone,寫不好漢字,也不影響玩遊戲。為了利益,可以讓「咳不容緩」這樣的惡搞堂而皇之地佔據高位;賣服裝的,拋出「老有所衣」;賣殺蟲劑的,大叫「默默無蚊」;賣藥水的在兜售「痔始至終」……會有那麼一天,有人要為今天付出的代價掏錢買單。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方方正正,自成體系。我一向敬重有一筆好字的人,甚至有點愛屋及烏。都說「字如其人」,不一定客觀,但多多少少,字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氣質、審美和稟性。有的大氣,有的流利,有的飄逸俊朗,有的清秀洒脫,你品味哪一種都是享受。捕捉到一個生活細節:逢紅白喜事,各單位都有從業內請出的臨時「賬房先生」,一般都是毛筆字漂亮的,每一家的每一樁都會留有他們的筆墨。或被事先請到,或者事後答謝,形式算不上隆重。也不必在此評價操辦婚喪嫁娶這類事本身的是與非,作為「民間書法家」的他們因備受尊敬而臉上洋溢著幾分自豪和少許的矜持,感染並感動著我。想起趙本山那句話:八級木匠相當於中級知識分子。擱在這裡,算是個善意的調侃吧。

如果說近些年我們那般「傾國傾城」地對待英語有些「過猶」了,那麼如此這般無可無不可地對待母語則實在是有些「不及」。前些天,央視有過一檔欄目叫「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那些字正腔圓的「國臉」們做主持,面對稚嫩卻認真的娃娃。不必為場外的我們是如何寸步難行而汗顏,僅僅是央視的這個姿態就足夠令人欣慰,也勢必會影響那些娃娃們今後的人生。

那天,和一位小報編輯聊天,他說正在跟手下人掰扯「的、地、得」的用法。我笑了,跟他說「這個已經不講究了啊!」他說:「不行,丁是丁,卯是卯!」呵呵,又一個漢字的「衛道士」,謝謝他!

清冷的月亮,俯瞰著下面喧囂卻貧瘠的塵世,欲言又止。翻開一本陳舊的線裝書,一排排漢字像一排排樹木站在月光里,默默地望向遙遠的夜空,誰又能解讀它們目光中的寂寥與孤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潮流篇之-時尚滑雪迷人是如何煉成的!
外婆和她的一隻小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