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文同:畫竹是一種病,怎麼也醫不好~

文同:畫竹是一種病,怎麼也醫不好~

蘇軾一生心心念念的,有為他寫「明月幾時有」的弟弟蘇轍,亦有一日不見便思之如狂的表兄文同。文同對於蘇軾,就如同伯牙與鍾子期這對知音人,文同曾說:「遑遑世間,唯有東坡最懂我」,對蘇軾而言,何嘗不是如此。

文同,字與可,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元豐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死,故世稱「文湖州」。工詩、詞、書、畫,蘇軾稱他為四絕。功畫墨竹,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對後世創作構思有積極影響。後學者眾多,有「湖州竹派」之稱。有《丹淵集》。

胸有成竹

蘇軾:「表兄,你畫墨竹如此絕妙,怎麼做到的?」

文同:「心中有竹。」

蘇軾:「什麼意思?」

文同:「竹子剛冒尖的時候,不過寸許,等它慢慢長成,那竹節是隨之而長。而現在很多人畫竹都是一節一節的去堆砌,一片一片葉子去重疊,自然沒有竹的氣節。」

蘇軾:「那你是怎麼畫的?」

文同:「畫竹之前,整個竹子的形象就印在我心裡。拿起筆來,迅速在絹上揮掃,那時筆就如同老鷹見到了逃跑的兔子,從天上直接俯衝下來,那瞬間稍縱即逝。竹於我,在心。我心中有竹子的影子,它隨風飄曳,影影綽綽都是風采,我隨筆所畫,都是它的樣子,捕捉的是它每一瞬間的美。」

蘇軾:「妙!好一個胸有成竹。」

這是「胸有成竹」的由來,而在蘇軾看來,這胸有成竹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畫畫本身。莊子講庖丁解牛,並不是要說解牛這件事,而是通過庖丁解牛啟發了養生之道;莊子說輪扁做車輪,突顯學問、智慧的精華是不可言傳的,是一種感受。

成竹在胸是成了中國智慧的一部分,深藏在文化記憶之中,是為人處世的底氣,也是最,是一個整體的大局觀,是全面的思維方式。

畫竹是一種病,怎麼也醫不好

文同畫竹,開始的時候並不覺得多貴重,只不過把心中的竹畫於紙上而已。後來,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求竹畫,堵著門口:

「先生,求畫一張。」

「不畫。」

「小點也可以啊!」

「不畫。」

「白絹我出,求先生墨寶。」

文同不厭其煩,將來人求畫的白絹仍在地上:「再說,我就用這白絹來做襪子。」

一傳十,十傳百,居然很多人都信了他這句話。

然而,貴族們不信,照樣來求,但是等許久也不見文同的畫作,不停的追問,何時有?文同無奈:「我以前是修行不夠,所以就用畫墨竹排遣,這是一種病。現在病好了,還畫它做什麼?」

蘇軾聽了當沒聽見,特別無賴的跑去問他:「你病了?」

文同笑道:「沒病。」

「病了?」

「沒病。」

「病一個唄!」

於被蘇軾糾纏到「犯病」的文同,又作了畫,全部都被蘇軾珍藏起來了。雖然蘇軾挺無賴的,但架不住文同就吃他這一套啊!

蘇軾是我徒弟,找他去畫吧

「風水輪流轉,蒼天饒過誰」?被蘇軾「欺負」的文同也是會反擊的,某天,他突然給蘇軾寫了封信:近來我對來求畫的文人們說:「 『我們畫墨竹這一流派的人,已傳給近在徐州的蘇軾,你們可去求他畫。估計你會得到不少襪材了,哈哈!」

信的結尾還附上了一首詩,說:「我打算用一段鵝溪絹,畫出一幅萬尺長的寒竹。」

蘇軾便回:「竹子長萬尺,必須用絹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懶得動筆,希望得到這些絹罷了。」

文同無話可答,就說:「我的話錯了,世上哪有萬尺長的竹子呢?」

見文同示弱,蘇軾偏不放過他:「世上也有八千尺長的竹,月光灑落空庭照出竹影這麼長。」

文同笑起來說:「蘇先生真會說呀!但二百五十匹絹,我將用它們買些田回家養老啊。」

然後就把所畫的篔簹谷傾斜的竹子送給蘇軾,說:「這竹子只有幾尺高,但有萬尺的氣勢。」

蘇軾笑納。

蘇軾教米芾畫墨竹

元豐五年(1082)三月,米芾卸任長沙掾,經黃州回都城東京候補。當時,蘇軾遭遇「烏台詩案」,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米芾專程前往拜訪求教於東坡雪堂。

米芾見蘇軾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運思清拔,與文同的畫相似,便問:「為什麼不一節一節的畫呢?」

蘇軾想起與文同的對白,會心一笑:「你什麼時候看見竹是一節一節長出來的呢?」

米芾被問住,一時無語。

蘇軾笑笑,繼續在畫上又作枯木、怪石,枝幹虯屈無端,石皺硬。如此發人深信的對話,不只說的是畫墨竹,啟發無處不在。

曬書、見竹、思文同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去世,蘇軾十分的傷心。到了七月初七這天,大家都要晒晒書畫,蘇軾自然也不例外,這一曬,就見到了文同贈與他的墨竹畫,念起與文同嬉笑怒罵的歲月,心中悲痛不已,失聲痛哭。

一個有成竹於胸的風度,一個有不可居無竹的態度,如清風遇明月,高山伴流水,纏於生活,嵌入生命,令人唏噓,更令人艷羨。

文同、蘇軾將對自然的感悟,一個畫成畫,一個寫成文。有趣的靈魂總會覺得知音難得,他們的友誼超乎兄弟情誼,實際更在那更高妙的層面。透過蘇軾詼諧幽默的文筆,畫竹的秘訣——「胸有成竹」成了中國人智慧與風度的代名詞,即使不知道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能對此心領神會,這大概最合乎文、蘇二人本意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欣赏:米芾《苕溪诗卷》
值雨帖,一个乱而耐品的经典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