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旅行青蛙」:對兒女步入青春期的一次演繹

「旅行青蛙」:對兒女步入青春期的一次演繹

嗨,最近你家蛙在做啥呢?

有不明所以的——不知道哇,我正納悶咋就不見他影兒了,也沒個消息啊?

有焦頭爛額的——蛙一直宅屋裡,他是不是自閉啊?!怎麼才能把他攆出去啊?

據說「旅行青蛙」之所以如此風靡,是因為暗合了都市青年們的孤獨感;然而我卻認為它成功地演繹出了文明父母們在面對青春期兒女那捉摸不定的心思和行為時,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態

為什麼說「文明父母」?這是為了有別於秉持傳統式教育思想的「野蠻父母」。前者懂得把兒女視為人格平等、需要彼此尊重的獨立個體,希望能夠明白孩子的心理,以便在平等對話的前提下對孩子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後者簡單粗暴地把兒女當作沒有獨立人格的附屬品,以單方面制定且界限模糊、原則不清的「規矩」對孩子實施「管教」。所以,野蠻父母只會一味要求孩子「聽話」,而若「不聽話」,要麼打罵訓斥冷暴力,要麼送楊永信那;只有文明父母才會為不懂孩子的心思而苦惱。

《博客天下》雜誌前主編、心理諮詢師熊太行對「旅行青蛙」做了個總結:

01、你給青蛙兒子攢錢(三葉草),換各種各樣的食物和玩具

02、蛙兒子會出門旅行

03、蛙兒子會給你寫明信片

04、蛙兒子會給你帶土特產回來

05、蛙兒子的朋友會來訪,可能是兔子、螃蟹、貓或者老鼠

06、蛙兒子可能會被壞孩子帶壞

07、你給蛙兒子的食物、玩具越貴,他就越容易去更遠、更高的地方

08、你根本不能改變蛙兒子的任何決定

09、家裡沒有門禁,不能審批,不能禁足

10、你沒有渠道批評你的蛙兒子,只能扣零花錢

11、零花錢給少了蛙兒子會離家出走

12、富養是唯一的出路

13、富養未必成功

14、窮養一定不成功

看,這是不是就一我行我素、特立獨行的青春期少年?他心裡有你(出門旅行會給你寫明信片、會給你帶土特產回來),但他對自由意志的渴望絕對勝過與你親密的意願。如果你試圖控制他(通過扣零花錢來表達對他行為的不滿),他就會選擇叛逆(離家出走)。

而蛙爸蛙媽們那一聲聲略帶戲謔的「無奈」呼喚:「崽崽啊,你不可以......」,不正是他們自己當年耳熟能詳且頗為反感的、父母們的苦口婆心嗎?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長遠的,如果缺乏有意識的「覺察」,人們往往會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哪怕他們自己當年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所謂「我終於變成了我討厭的你」。鑒於此,我以為「旅行青蛙」對於我們這些70後、80後父母來說最大的意義,便是以一種輕鬆而易於接受的方式來練習當我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們

退出/分離 VS 佔有/控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目送》

很傷感的一段話,然而卻是我們必將面對的現實:就像「旅行青蛙」總是會不聲不響地外出旅行並自行決定什麼時候回家一樣,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終將與我們分離,分娩是第一次,成年是第二次,一次比一次更決絕、更深刻。他們終將擁有自己的世界,決定自己的生活。並且,父母在孩子幼年時與他們越親密、為他們創造的環境越是豐富精彩,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強、眼界就越開闊,將來可能走得越遠——不僅在空間距離上,而且在精神和認知上。

而孩子是否願意對我們開放他們的世界、聽取我們對他們生活的建議,取決於我們的愛是否讓他們感覺窒息、試圖逃離。

人本主義哲學家Erich Fromm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在我看來,「控制」不僅是教育的對立面,也是「愛」的對立面。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給予他們的親密與呵護,為孩子一生染下幸福的底色;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則應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邊界,慢慢地、得體地退出,以促進孩子的獨立和人格完整。

拒絕從「第一親密者」的角色中退出,恨不得把孩子綁在自己身上,本質上並不是關愛和教育孩子,而是一種自私,因為這並非源於孩子的真實需要,只是為了自我滿足——彌補自己的情感缺失,彰顯自己的重要性,等等;過度的、事無巨細的「關照」,或是各種無謂的擔憂,則向孩子傳達出不信任和不尊重,只會讓孩子感覺到被侵犯,最終損害的,除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完整人格和心理健康,恰恰正是與父母的親密關係。

有朋友在聊天時說,女兒出嫁的那天,她一定會哭得一塌糊塗。我想,她是明智的,縱然諸多不舍、縱然滿心牽掛,卻只是留下祝福,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要做的,只是在孩子需要時,給他/她一個堅強的後盾和溫暖的擁抱。

規則 VS 規矩

無論從潛能的挖掘還是幸福感的擴容,童年的首要任務不是「學規矩」,而是發展自由意志......壓力和懼怕不可能變成兒童內在的需求,「聽話」或「懂規矩」不過是一種假象,背後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調,所以經歷就不能轉化為經驗,卻會根本性地損壞兒童的心理健康。

沒見識過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體會另一個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個人的自發選擇會是善的。對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過「立規矩」這道坎的根本原因。

——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3歲左右的孩子便已經有了獨立意識和自由意志,青春期是一個重要節點,因為他們開始擁有了行為能力。過多過嚴的「規矩」一則因為是單方面的、自上而下的,所以會讓孩子感到不受尊重、本能地抗拒;二則它的理性和冰冷,會讓孩子感受到束縛,因此一旦他們具備了足夠的力量,就一定會反抗(正如你無法禁足你的「青蛙兒子」,而且逼急了他還會離家出走),這種反抗的力量可能對外攻擊,表現為所謂的「叛逆」;也可能對內攻擊,導致自卑懦弱等性格弱點或是迷失自我等各種心理問題。很多心理諮詢師都會發現,小時候越「規規矩矩」「乖巧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反而是小時候越自由、甚至被認為「叛逆」的孩子,長大後心智越成熟。

當然,「少立規矩」不等於「嬌慣縱容」,「自由」不等於「放肆」。如何平衡這個度?尹建莉老師說「有底線」,我的看法那便是「規則」。

規則,或曰「規範」,可以理解為「人們共同認可及遵守的行為標準」。相對「規矩」,「規則」的邊界寬泛很多,而且是有彈性、可變通的。須知孩子將要面對的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習慣於墨守成規者往往難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只有變通力才能讓人隨機應變、創新突破,從而更容易達成自我實現。

我很少給Bella「立規矩」,如果有,那也一定是我倆一起討論後她自己主動提出的(只不過是在我的引導下),而且不是硬性規定,時常會有變通,所以更應該稱之為「規則」。因為感覺到了我的信任和尊重,她很樂意遵守這些規則。

有段時間她嗜吃巧克力,恰巧鄰居老奶奶給了她好幾大盒,她就特別饞。我知道小孩子吃太多甜食對牙齒、視力乃至智力發育都不好,有些擔心,但我沒在她面前表露出來,只是告訴她吃過多巧克力的壞處,然後讓她自己決定每天吃幾塊。她想了想,說每天1塊。而她確實也每天只吃1塊,並且頗以自己「自覺」而驕傲。偶爾幾次實在是嘴饞,與我商量預支第二天的額度,我同意她可以在總量相同的前提下自由調配,她果然也做到了嚴格依照總量分配每天的數量。後來爸爸想考驗一下她「延遲滿足」的能力(為了追求更高目標而剋制自己的能力,據說是成功者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問她如果今天不吃,明天可以吃3塊也就是總量增加1塊,她是否願意。讓我驚喜的是,當時還不滿3歲的Bella看著眼前的巧克力咽了口口水後同意了爸爸的這個方案,把已經拿在手上的那塊放回了盒子里。第二天我們兌現了承諾,她特別開心。更意外的是,大概是因為沒有那種被各種「規矩」限制後的匱乏感,加上發現幾天不吃能夠得到更多,她自動減少吃巧克力的天數,結果一段時間沒吃之後,對巧克力也就沒有那麼大的癮了。

近日重讀《傳習錄》,對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知行」是指意識與修養,可不是「知識與實踐」)「致良知」的理念感悟更深,也更認同以「愛與自由」為核心的教育。如果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無條件的接納,那麼「自由」就是允許和指引孩子在一定的規範下優雅自在地發揮天性,令規則和教養真正內化為孩子內心的信念。如是,教育方成為「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什麼是教育》——Karl Jaspers)的過程。

平等對話 VS 單方施壓

**爸爸,**考試沒考好,她也很難受、需要您的陪伴和支持。如果您先安撫她,待她情緒平靜、感受到您的愛和寬容後,再與她一起分析原因,也許她會更容易接受您的看法?如果父母為一次考試成績而焦慮,甚至不問緣由就下斷言,這種情緒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拒,您的話她就更聽不進去了。

恕我直言,即使孩子真的沒心思學習,原因恐怕也不是因為如您所說的「天天想著出國」;而是因為一直以來她被要求「乖」、「聽話」,自己的想法沒有受到過重視,所以慢慢喪失了自信、形成了悲觀的自我認知。她覺得反正我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那又何必辛苦努力?不如聽天由命算了

孩子只是想多一種選擇,還不至於要與父母對抗,您不必過於緊張。其實這是一個與她對話、深入了解她想法的契機。您可以與她聊一聊這個夢想的理由。即使您無法接受她這個夢想,也請您理解,孩子希望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至少是希望擁有表達自己意願的權利。

就算孩子最後如您所願不再考慮出國的事兒,是她自己在聽取您的意見後作出選擇,還是在您怒火的威逼下被迫噤聲,對孩子的意義也是天壤之別——您把您的道理說出來、引導孩子認同您的立場和觀點,這才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尊重,也讓孩子通過這個過程學會如何收集信息、綜合考量、得出結論,以及如何傾聽、妥協與說服。

這是兩年前我對一位孩子爸爸說的話。那孩子暑假來歐洲參加我組織的公益夏令營活動,非常喜歡歐洲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羨慕這裡的學習生活,回國後就問爸爸媽媽說班上有同學移民了,咱們是不是也可以?她爸爸覺得她是在與同學攀比,加上她單元考試成績有點下滑,就把她狠狠訓斥了一頓。小女孩又委屈又傷心,微信語音里向我哭訴了半天,央我跟她爸爸說說。

其實我的話有些不客氣,因為我挺心疼那孩子的。那位爸爸一開始還為自己辯解,後來慢慢也接受了(大概他在訓斥完孩子後,冷靜下來反思過,自己也覺得多有不妥),連說「好的好的」。

一直覺得,「爸爸/媽媽」只是「父親/母親」的初級階段。世界上只有極少的幾種情況可以讓人沒有領導才能卻成為別人的說一不二的「領導」,其中之一就是生個孩子、為人爸媽。希望我們都可以憑藉自我修行,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父親/母親」。

「旅行青蛙」只是一個遊戲,可以無限試錯,可以隨意卸載,但孩子不能。雖說孩子的成長並非如火箭發射般精密且不能有絲毫偏差,但也並不意味著南轅北轍還能殊途同歸,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以期成為更好的爸爸媽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蛙(娃)爸蛙(娃)媽們,你從「旅行青蛙」里得到了什麼啟發,可以在文後留言,交流一下嗎?

本文作者:

Audrey,北京大學管理學碩士,曾任集團企業高管,現居盧森堡。熱心公益,作為文化教育交流協會(NGO)發起理事,持續組織公益夏令營/冬令營、圖書捐贈、雅集等公益文化活動。注重教育,堅信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修鍊,且「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愛好帶著思考去閱讀、帶著靈魂去旅行。

陪孩子走世界、伴兒女共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ella皇家艦隊 的精彩文章:

TAG:Bella皇家艦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