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夫妻都有了,還有啥是不能共享的……
共享一夜間成了這兩年最火的創業方向,這股風潮已經蔓延到生活的每個領域,例如婚姻。
想出這個天才方案的是約翰和潔琪夫妻(左一和左二)。來自美國德州的他們現在53歲,已有6個孩子,7個孫子。
現在和他倆選定的這個叫Nora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在此之前,約翰也為妻子找過一個美貌「小狼狗」。
這種三人生活讓他們體會到了極大的幸福感,於是,潔琪毅然辭掉了銀行家的工作,創辦網站openlove101,推廣這種潮流生活方式。
他們創辦了「共享大學」,還專門把一系列教程寫成了一本書。
他們給共享夫妻制定了很多規則:
需要雙方同意知情,才能跟這個「新人」發展進一步關係,在認定之後可以一起生活,旅遊。何時開始,何時結束都必須達成共識。
心理建設可以通過課程完成:分享各自最狂野的幻想——從猶豫到堅定信念——選擇合適的伴侶——如何擺脫嫉妒和「老公/老婆會不會更愛新人」的恐懼感——攜手奔向美好新生活。
網站上有大量的粉絲感謝信:「我們之間再也沒有秘密可言,永遠不用擔心出軌,達到了最深沉的愛。」
其實,共享夫妻的傳統源遠流長
18世紀,一些彌賽亞猶太教徒每年春節慶祝的儀式就包括交換配偶。19世紀,有人污衊傳謠共產主義包括「共妻」,編造了很多故事。
20世紀的幾次戰爭期間,飛行員形成了心照不宣的約定:海外服役、死亡率較高的飛行員們,如果回不來,便把妻子留給朋友的家庭照顧。六七十年代的性解放時期大大推動了「共夫」、「共妻」。
亞洲地區則廣泛存在著「典妻」:把妻子租出去一段時間,手頭寬裕了再贖回來,還可反覆再租,在清朝時期達到頂峰,遼寧叫「搭夥」。
韓國電影《典妻》
世界各地至今有種種鼓勵共享的習俗
在印度,優先考慮租借兄弟姐妹的老公/老婆是一種傳統。以前的阿拉伯,允許自己妻子和「高貴的男人」住在一起,以借種生出高貴的後代。新幾內亞有一種邪教鼓勵和別人的妻子發生關係。
非洲剛果(布)鼓勵把自己妻子獻給祭司,作為交換能擁有祭司的妻子。南伊里安的類似傳統來源於一個復活傳說,一個女人死後復活,對丈夫說,「今晚我將睡在村長家,他的妻子會睡在你家裡。」
而對於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意外闖入他人領地會被處死,但和當地人的老婆、老媽等發生關係則會被視為一家人:他們稱另一個人為「aipak」(「我」),因此,睡自己老婆的只是另一個「我」。
南美委內瑞拉的巴里部落中,一個女人懷孕後會為自己找一批情人,成為第二父親或第三父親。在親爸爸死後,他們有義務養育這些孩子——這極大改善了孩子們的生活。
共享不僅僅存在於原始部落
也廣泛存在於歐美地區
如果說以上習俗有的是出於封建陋習和貧窮落後,把妻子當成私人財物換錢;有的是出於宗教信仰,希望通過這一儀式獲得某種神秘力量;而當代人的共享,主要就是為了尋找刺激了。
不少美劇都描寫過生活空虛的精英階層「交換妻子」的場面:每個人把自己的車房鑰匙放在碗里,由參與者隨機抽決定自己跟誰回家生活……
李安《冰風暴》里的抽鑰匙換妻子場面
現在的共享愛好者萌稱自己為「Swinger」(盪鞦韆的人),搖擺不定的鞦韆是這種文化的象徵,他們經常在俱樂部、游輪、酒店、自己家裡跟志同道合的人互換伴侶。
60%的人說,共享改善了他們的關係;只有1.7%的人說共享使關係變得更糟了。大約50%的人認為「非常幸福」。
70%的人認為他們克服了嫉妒這一人性弱點,戰勝了自我。除了心理,他們還從生理上找到了依據:開展幸福生活前大多會提交體檢報告,比起大保健,固定伴侶降低了患病率。
一對英國情侶Terri和Lee過去無數次因為Lee是劈腿慣犯而分手,在加入共享夫妻豪華套餐後,奇蹟般達成共識,消除猜忌結婚了。
對此,大部分網友表示三觀崩裂接受不能。但也有人覺得「他們開心就好」。所以西方世界中,只要精神忠誠,身體隨便出軌真的已經是某種趨勢了???
(完)


※林允熬夜後素顏比化了妝還正?同樣熬了夜的你不心碎嗎?
※聽說用這幾個頭像的就是渣男渣女?
TAG:男人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