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汴京燈籠張-小巷裡的百年傳承

汴京燈籠張-小巷裡的百年傳承

汴京燈籠張,古香古色,百年傳承,等你來看

刺青

刺青(古風)

花雨溪

00:00/04:38

花燈又叫燈彩,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它在擁有照明―這種燈的原始功能同時,也成為人們營造喜慶祥和氛圍,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體現。燈彩的發展和中國傳統的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密切相關,據史書記載,元宵張燈始於東漢,在宋代時達到全盛。歷史上有不少詩人,詞人記錄下元宵燈會的盛況,詩人盧照鄰有詩云:「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名霎,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描述唐代元宵節燃燈的盛況,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宋代詞人辛棄疾曾在《青玉案·元夕》中這樣描述開封元宵燈會:「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而就在北宋的首都東京,如今的八朝古都開封,有這樣一個傳承了兩百多年的制燈世家―汴京燈籠張

制燈工藝,世代相傳

汴京燈籠張亦稱汴梁燈籠張,世居開封,為開封著名彩燈製作世家,至今已傳承七代。它座落在開封市理事廳街道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周邊全是寫低低矮矮的房子,最高大的也只有一間小學,燈籠張的門口常有幾位老奶奶在曬太陽,愜意而滿足,這樣的悠閑的慢時光,與前面繁華的解放路格格不入卻又顯得彌足珍貴。

汴京燈籠張始於清朝,是清朝末期藝人張太全留下的絕技,居今有著二百多年的歷史,傳承至張俊濤手中已是第七代了。由於燈籠製作技藝傳到近代有許多都已失傳,痛心惋惜之餘,他與父親從2000年開始,投入了30萬元人民幣的積蓄,從國內各地搜集資料,開始古燈的研究復原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恢復了千眼千手佛燈、走馬燈、立體汴京八景無骨花燈等近50種傳統古燈。

2011年,汴京燈籠張的傳人們騰出了居住百年的老宅子,投入各項資源,將祖居地將祖居地改造成了功能齊備、展線合理、古色古香的彩燈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開放當年接待各界觀眾數千人次,並且每年以50%的速度遞增。

我們第一次來到燈籠張,並未見到張俊濤本人,在這裡,我們見到一位氣質不凡的老奶奶——張俊濤的母親王秀菊。對於我們的突然來訪,她也並未感到吃驚。她說,經常會有人來這裡感受燈籠的文化。她自豪的為我們介紹起牆上的照片:「那是今年元月一號在中央電視台有一個《我有傳家寶》的節目時的照片,中間那張是中國七套節目來這裡的採訪

,旁邊那張還有我先生跟撒貝南的合影。」經過詳談,我們了解到,燈籠張在2008年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燈籠全為手工製作,燈畫也是由自己印上去,其一代先祖張泰全,少年拜師學藝,在書畫及裝裱方面造詣頗深。燈籠的製作時間由大小決定,少則幾個星期,多則幾個月。燈籠張里最大的千手千眼佛燈,是在1992年由張俊濤的父親張金漢精心製作幾個月方才完成。

新的時代,文化傳承

為了更好的傳承技藝,張金漢先生在生前不僅打破了「傳男不傳女」的習俗,把手藝傳給了女兒張俊麗,而且招了一批學生,把自己的家族技藝傳給「外人」。當談及張金漢先生時,張俊麗女士對父親很是欽佩,她說,把製作燈籠技藝傳承下去是父親的願望,也是一種家族使命,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繼承。

張俊麗常來到博物館,接待來往的遊客。我們問及她的工作時,她說,還在工作,不過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了燈籠張身上,並把工資大部分用在博物館的花銷上。張俊濤更是辭去了開封市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財務部經理的職務,轉為普通職員,著手營建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和研究燈籠樣式。張俊麗介紹說,為了將汴京燈籠張種類繁多的傳統彩燈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她的哥哥在校園傳承方面就分為小學、中學、大學三種方案,參加體驗的學生都從體驗中獲得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也使得這項工藝能夠不被遺忘,在眾多文化中自成芬芳。

而為了使博物館更為人所熟知,他們通過互聯網創辦了自己的名為「汴京燈籠張」的網站,對博物館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解說。而這處博物館的存在,也通過報紙、電視、網路等方面得到了推廣。我們在採訪過程中遇見了來自文院2017級的新生,她告訴我們,她正是通過我校校報河南大學報的QQ公眾號山上得知此處,為燈籠的傳統之美所吸引來到這裡。

傳統工藝,新的困境

許多傳統手藝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漸漸消失,而汴京燈籠張的發展也面臨這諸多困境,如何把彩燈繼續發展下去,對這個世家來說這並不簡單,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手工製作和機械生產之間的矛盾。在先前採訪張俊麗母親時,她說一個彩燈製作手法嫻熟最少就需要三天時間,製作最長的千手千眼佛燈更是消耗了大半年時間。關於汴京燈籠張的商業化道路,張俊麗說,現在並沒有往這方面走,一旦加入很多商業元素,傳統的味道就會丟失。不過現在也在尋找合適的契機和模式,讓傳統手工製作和商業生產更好結合,商業化模式需要慢慢來,這是一個過程。在機械化生產方面,張俊麗說彩燈的製作手工製作和機械生產味道完全不同,今後的商業化也是讓更多人參與手工製作,盡量不會進行機械化生產。

她還說彩燈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如何在現代化生活中存在,傳統工藝在保留原有的同時而被現代社會接受。傳統的燈運用紙等材料,不易長期保存和運輸,在紙裡面加入現代塑料,使其經久耐用,易於保存。

在開封網裡提及張俊濤對父親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從這一刻起,我們做燈籠的性質變了,以前是家裡謀生的手段,現在是面向國家的傳承責任。」張俊濤兄妹聽在耳里,記在心裡。今天的中國,民間手工藝還能存活的領域為數不多。一個人以一腔熱忱去探究、鑽研,實不足以為往聖繼絕學。沒有喜愛和消費它們的受眾,傳承與保護就無從說起。如何讓受眾在當今世界中喜愛並接受這些,是文化傳承者所肩負的時代使命,也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偉大命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浮世記 的精彩文章:

TAG:浮世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