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考場的烏龍事件:只寫兩個字,就被評為第一名,師爺都笑了

古代考場的烏龍事件:只寫兩個字,就被評為第一名,師爺都笑了

我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隋文帝雖然在位時間不長,卻做出了對後世影響頗深的政績。隋朝滅亡後,唐朝對科舉製作了進一步的完善,考試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定期舉行的為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稱制科。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最低的一級叫院試,由府、州、縣的長官監考,正場一場,複試一場,考試通過後為秀才,然後是鄉試,這是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再高一級的是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如果能考過這一關,就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也就是殿試。殿試又叫廷試,由皇上親自主持。其中,鄉試、會試都是考三場。在明清時期,一個狀元,大約要經過九場考試。

由讀書走向仕途是讀書人們畢生的奮鬥目標,記得吃茴香豆的孔乙己終其一生都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因為這個目標的實現並不那麼容易。

不過什麼事情都有意外。清朝時,就出現了一個考生只寫了兩個字便被評為第一名,鬧出了烏龍事件。

原來,在清朝的時候,鄉試完畢後,縣級的開始算是最低級別的一個考試。清朝皇帝為了表示對考試的重視,曾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每個縣必須要錄取3名學生。

這個規定本身就有他的弊端,對於經濟比較繁華的大縣,競爭就會非常激烈。可是,偏遠的小縣,人們的溫飽尚且不能解決,哪有心情讀書啊。就有這麼一年,有個縣考試的人只有3名。

考試結束後,縣官把試卷收上來一看,很是無奈。第一人只抄了題目,寫了「且去」二字;第二人就抄了一個試題,其他什麼也沒寫;第三人,乾脆考題都不抄,連筆都沒動過。

這可如何是好?看起來這三個都不優秀,一看就是濫竽充數的。

這個縣官腦筋也是比較活絡,思索了一會,便將抄了題目寫了「且去」二字的定為第一,批道:「但觀『且去』二字,必定滿腹經綸。」;把抄了題目的那位定為第二,批道:「謄寫毫無差錯,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為第三,批道:「不輕易下筆,行事慎重。」這三位考生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取通過了縣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天說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堪稱完美的皇帝,不是秦始皇、劉邦,很多人還不知道他
隱藏在清宮的神秘家族,北京城一半建築出自他手,1/5正在申遺

TAG:談天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