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根管治療及後期修復的三大誤區

根管治療及後期修復的三大誤區

對於根管治療和後期的修復,很多患者都存在三大誤區,這篇文章小董醫生就這三大誤區來給大家做一個詳細的解釋。

01

誤區一

根管治療後的牙就是「死牙」,沒有咀嚼功能了。

當很多患者聽到自己的牙要做「殺神經」治療時,內心都是拒絕的。因為他們覺得牙一旦被「殺」了神經,牙就是「死牙」了,就沒有用了。

其實不然,老百姓經常掛在嘴邊的「殺神經」治療是指的我們醫學術語中的「根管治療」。根管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清除感染的牙髓(牙神經),並且徹底清理根管(牙髓所在部位)里的細菌,然後完全封閉根管系統,防止細菌的再感染。而牙髓里主要包含的是給牙齒提供血液支持的毛細血管以及對溫度的感受器,所以去除牙髓後牙齒只是沒有了血液供應同時不能感受冷熱,但要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還是可以的——前提條件是要選擇合適的後期修復方式。因此,根管治療後的牙齒並不是老百姓所說的「死牙」,在選擇合適的修復方式後仍然可以當做一顆正常的牙來用。

02

誤區二

根管治療應該一次就能完成,無需分次治療。

大部分患者認為看牙比較簡單:拍個片子,查個血,開開藥就結束了,半天就能完事。但是,殊不知口腔治療是實打實的操作,說得淺顯一些,每個病人都是一台「小手術」。而根管治療是所有口腔治療方法中操作步驟最繁瑣的,難度也是較高的。當然,根管治療並不是不能一次完成,如果病人的配合度較好,炎症較輕,並且牙齒不太靠里(牙齒越靠里操作難度越大),根管治療可以考慮一次完成,但是符合以上條件的病人非常少(因為中國人一般都是牙疼後才就診的,這時牙齒的炎症一般都比較重了),而且一次性根管治療後患者的術後反應會較重。如果操作難度較大的牙採取一次性根管治療,那患者治療過程大概為1.5-2個小時。大家可以試試,2個小時的時間一直處於大張口的狀態,等治療完後,基本每個人都會出現耳前區的壓痛不適,這就是我們的顳下頜關節因為長時間大張口而受到了損傷的表現。而分次操作,可以將每次操作時間控制在40分鐘以內,有效地避免了因張口時間過長而導致的顳下頜關節的損傷。另外,分次操作還可以在兩次就診之間進行根管內封葯,這樣可以部分「殺死」根管內的細菌,而且減小根管治療後的術後反應。

03

誤區三

根管治療後直接補上就行,不需進行後期修復。

剛才小董醫生已經提到,根管治療後要選擇合適的修復方法才能讓牙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那怎樣才算合適的修復方式呢?

首先是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牙齒的抗折力。牙齒抗折力指的是牙在行使正常功能時抗折斷的能力。我們把一顆完整牙齒的抗折力設定為100%,那麼小董醫生這裡有一組數據可以供大家參考:

a,如果您做完根管治療後的牙只有咬合面中間有個洞,那麼此時牙齒的抗折力是69%;

b,如果不僅咬合面中間有一個洞,而且牙齒另一個面也缺損了,那麼牙齒的抗折力是56.7%;

c,如果咬合面中間有一個洞加上兩個面缺損,牙齒的抗折力只有30.2%;

d,如果咬合面有一個洞加上三個面都缺損,這時候需要口腔修復的專科醫生來判斷這顆牙是否可以保留。

那麼從以上數據中就可以看出,牙齒一旦有缺損,抗折力大大減小,當抗折力減小後,受到同樣大小的咀嚼力時,折斷的幾率就大大增加了。因此,小董醫生認為,根管治療後不能進行單純的「補牙」,而是要進行牙冠或者嵌體修復。具體進行哪種修復方式應該聽從口腔修復的專科大夫意見。

小董醫生在臨床接診中遇到很多的患者因為根管治療後沒有及時進行合適的修復而導致牙齒折斷、劈裂,這些患者大多都因為劈裂牙的拔除而悔不當初。所以小董醫生建議所有進行過根管治療的患者,請在完成根管治療後及時進行合適的修復治療!

作者介紹:董靜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博士,口腔全科醫師,口腔修復專科醫師。中華醫學會口腔全科專委會會員,中華醫學會口腔修復專委會會員。自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在中日友好醫院口腔醫學中心工作至今,主要從事種植修復、前牙美學修復、各類牙冠修復及現代根管治療等臨床工作。已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國際SCI論著1篇,主持和參與數項科研基金課題。多年來一直承擔北京大學口腔八年制口腔綜合臨床實習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一階段口腔綜合及二階段口腔修復實習等教學工作。

編輯:余孟流

審核:高一 陳琛

素材:如未標明,均來自無版權圖庫。若有侵權,請聯繫本公眾號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