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天天測體重就夠了嗎?健身的你還需要關注這些數據

天天測體重就夠了嗎?健身的你還需要關注這些數據

作者:劍眉同學(健身培訓師,優秀科普作者)

健身人群和周圍人總是有點「格格不入」,他們總是會關注數據——關於身體的、力量的、食物的等各種各樣的數據,其中有些數據很有參考意義,有些其實影響並不大。本文就總結介紹一些健身中常見的指標,綜合分析利弊,各位讀者按需參考即可。

【體重】

減肥的時候最受矚目的數據莫過於體重,同時體重也是我們衡量一個人的客觀標準。

但是對於健身人群來說,除非你面臨著比賽級別的問題,否則體重這事也僅僅是客觀參考。

健身人群對於體重的解讀往往還有第二層意思,例如增肌為主的人群會更在意去脂體重,減肥人群還會關注體脂率的變化。

這些數據通過體測機都可以獲得,但這樣的「高科技」儀器也有短板,如何把誤差值控制到最低呢?讀者朋友們可以復看這篇《除了體重,還能測體脂、肌肉、身體水分的智能秤真的值得買嗎?》

【體脂率】

減肥讓我們對脂肪恨之入骨,實際上脂肪是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能你也在健身房被安利過體脂率,一般教練會弱化脂肪的重要性,實際上一個健康的成年男性儲備的脂肪應該占體重的11%-15%,女性這一數值則是20%-25%。

體脂率指的是必須脂肪和貯存脂肪(就是你身上礙眼的肥肉)的總和,通常男性體脂百分比是15%,這裡必須脂肪佔3%,貯存的脂肪佔12%,女性體脂為26%,必須脂肪15%,貯存脂肪11%。

可能你覺得體脂率越低越好,但有時候身體則不這樣認為,因為必須脂肪酸大部分主導著你的(生殖方面)激素水平,如果女性減肥過程中嚴格控制飲食,訓練過度,脂肪下降過快,過低的體脂含量可能會引起月經量少、閉經等問題。

【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

BMI中國標準

BMI是很多疾病的參考值,比如一些肥胖引起的疾病都會以BMI指數作為一個界定標準,比如BMI指數高於27,心腦血管相關的疾病風險就會增加。

但對於健身人群來說BMI指數似乎是一個比較雞肋的概念。事實上,健身人群尤其是健美愛好者的BMI指數大多被歸為過重。對於注重身材的他們來說,顯然BMI這樣的「分級評價」是無法接受的,這樣看BMI似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其實我們需要換個角度看BMI指數。

1、不只是健身者,對於普通人BMI也只是參考值

BMI指數的制定幾乎參考了大量「普通人群」的數據,但是即便是針對普通人群BMI指數也僅僅是參考值之一,並不是BMI高就會被絕對的貼上「肥胖」的標籤。

BMI指數並不是完美的,即便排除醫學上相關疾病風險的考慮,BMI指數依舊需要參考腰圍、用皮脂鉗測量局部皮下脂肪等等,也就是說即便是普通人群的BMI依舊需要其他數據佐證,這樣看來對於健身人群來說BMI也並非雞肋。

我曾收集了身邊55位健身人群的身體數據,身體脂肪含量在15%左右的健身人群和健美愛好者的BMI也有在22的,只有1人超過27(一般範圍會在24-27.9也就是過重範圍)的。但對於運動人群,這個「過重」二字也大可不必在意。

2、BMI指數的確能反應肥胖狀況

雖然BMI並非完美,但這不能抹殺掉它的客觀參考性,很多運動人群對於BMI指數嗤之以鼻,但我們拋去職業健美、大力士、力量舉、舉重這些體重為優先參考的項目,單獨說一般的健身、健美愛好者人群,如果你的BMI指數超過28,那麼你和普通人群面臨的問題可能都是——肥胖。

3、BMI指數運用廣泛

同時BMI指數在我國也有很多方面的運用,並非只局限在健康管理或者健身房,比如BMI指數標準就適用於《消防員職業健康標準》(GBZ 221—2009),另外,我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BMI指數參與小學到高中學生身體健康的評價指標評分。

【力量數據】

健身人群經常喜歡對比三大力量數據——卧推、深蹲、硬拉,很多人以此衡量自己的進步。但如果練了3年負重深蹲,負重量卻始終沒變,是不是就說明沒進步呢?

實際上這樣數值的比較就像BMI指數一樣參考就好。舉重運動員練習深蹲是為了更好的完成專業項目,是輔助練習,短跑運動員練習深蹲是為了更好的爆發力最終服務的是速度。任何形式的鍛煉提高的都應該是運動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數值增加。

曾經我們通過體育考試來劃分一個學生的運動能力,比如大四男生肺活量評測及格成績則是2860,小學一年級女生50米及格線是13秒8。但脫離了學校後,運動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保持身材或健康,即使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運動能力依舊是得到鍛煉的。

【食物的營養成分數據】

健身入門的人群除了會關注運動本身,還會強烈關注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有時這會讓他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普通人逛超市,可能看到心儀的食物就裝到購物車裡,但健身人群不一樣,他們首先會翻看食物標籤上的營養成分表,關注著3個數值: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更在意的人會繼續翻看鈉含量,然後閱讀一下配料表,搞清楚上述這些營養成分是來源,層層篩查通過他們的「底線」之後,才會安心地把食物放在購物車。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正常的熱量代謝,生活的環境又充滿高熱量美食,稍不注意這一天的食物熱量可能就超過整體的消耗,然後默默地在腰腹處變成脂肪,這對於注重身材管理的健身人群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但即使你不考慮健身、身材這些事情,從健康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也是有必要關注食物營養成分的。

我們食用的東西在變得更加美味方便的同時,和我們祖父輩吃的也不能同日而語,比如我們現在吃的米飯大部分都是精加工的大米,提升口感的同時也喪失了一部分珍貴的營養素,而且GI(升糖指數)變得極高,食物的製造方式和獲取方式的便捷也為我們增加了各種代謝類疾病的風險,所以關注下食物的營養價值對於普通人群和健身人群都是十分必要的,畢竟我們面臨著更琳琅滿目的食品。

圖片來源:123RF圖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雨醫生 的精彩文章:

吃著醋蒜盼著年,但這3類人要慎吃臘八蒜
都快生了,為什麼有的人肚子特別大,有人卻不明顯?

TAG:春雨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