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感冒輸液人沒了?點滴有風險,吊水需謹慎!
1月12日,一名67歲老人在華陰市人民醫院輸液時出現不適後不治身亡。家人稱老人只是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輸液到第三瓶時突發不適送入急救室搶救,不幸身亡。醫院的說法是「心源性猝死、過敏性休克」,對此家屬並不認可,現在事件正在調查中。
對於輸液大家並不陌生,為了更快的治療疾病,患了感冒就急著輸液治療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在醫生眼裡,輸液還是一件比較嚴肅的事,並不是什麼病都需要輸液來治療。國際上公認的用藥方針是,能口服的不採用肌肉注射,能肌注的就不輸液。即口服藥應該佔到50%以上,肌肉注射佔到30%~40%,輸液佔10%左右。
為什麼醫生不建議隨便輸液呢?
首先是相比口服和肌注,輸液更容易引起感染,如果注射器、針頭和注射部位的皮膚消毒不嚴,有可能使針眼紅腫、化膿,嚴重的還能引起全身感染。
其次液更易引發不良反應,由於輸液時藥品不經過任何屏障直接進入血管,一旦過敏,患者可能在幾分鐘內出現休克,甚至死亡。另外如果輸液速度過快,有可能因循環負荷過重造成肺水腫。
再次輸液的治療費用較高,花費的時間也更多,輸一次液,少則一小時,多則四、五小時,顯然比口服藥和肌注浪費時間,而且相同劑量的同樣藥物,費用比口服或其他常用的用藥方法要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
最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盲目輸液更容易增加整個人群的耐藥性。
那麼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輸液治療?
第一還是要看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該輸液就輸液。如果發高燒不退,可以選擇輸液,如果身體出現嚴重脫水或休克,也需要通過輸液達到糾正水和電解質失調、維持酸鹼平衡、增加循環血量,維持血壓等目的。
第二是根據藥物性質,對於不能肌注的藥物必須採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療腫瘤的化療藥物,有些會導致組織潰瘍、壞死,因此必須中心靜脈給葯;比如脂肪乳等「營養葯」,因為給藥量很大,不可能通過肌肉注射實現,補液也是如此;還有臨床上常用的維生素C,刺激性也較大,會腐蝕肌肉,一般會採用靜脈注射。
第三是根據患者的病情,比如對於昏迷的病人,無法口服藥品,因此只能採用靜脈注射。
如果實在是需要輸液治療,輸液時要注意什麼?
首先,輸液時要注意控制速度,一般的輸液都要注意不要太快,一般成人40—60滴/分鐘,兒童20—40滴/分鐘就可以。輸液如果速度過快,易加重心臟負擔,引起心衰或肺水腫等不良反應。當然輸液速度也不是越慢越好,治療顱內高壓的甘露醇,就需要在半小時內滴注完畢250毫升,脫水休克的病人自然也需要儘快補液,而阿莫西林或頭孢類,最好在藥物配好後半小時到1小時內輸完,這樣效果最好。
其次,輸液切忌空腹,因為藥物進入靜脈血管後,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胃腸毛細血管,刺激胃腸道黏膜,導致胃液分泌增多,若無食物中和,會引起泛酸、噁心、嘔吐、疼痛甚至引起低血糖反應。
再次,輸液時最好保持安靜,輸液袋要控制懸掛高度。懸掛高度不夠會影響輸液速度,甚至引起回血,而輸液時亂動則會導致針頭移位、刺破血管,出現局部皮下出血或水腫。
最後,輸液結束後,一定要用棉簽按壓針眼足夠的時間,一般人需要3~5分鐘,老年人由於凝血功能差,需要6~10分鐘。另外對於有些藥物,比如抗生素和降壓藥,輸完後最好留院觀察半小時,不要馬上離開。
對於輸液來說,最危險的可能就是出現輸液反應,如果在輸液過程中出現高熱寒戰、胸悶氣短、噁心嘔吐、面色改變、皮膚瘙癢,要及時報告醫生,以便採取相應的救治手段。
每年因為輸液造成的死亡事件不時見諸報端,因此對於輸液一定要慎之又慎,選擇合理的治療手段,避免輸液的濫用才是當前大家最需要改變的觀念。
GIF


※冬季野釣鯽魚,不管大小能收穫就好,別跟我一樣死守,最後凍感冒!
※感冒,自己也能搞定
TAG: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