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書法創作的三種境界,你到哪一層?

書法創作的三種境界,你到哪一層?

境界問題,是經常困擾文學藝術家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作為創作者,只有當他心悟境界的所在,他也就感受到了自己所處的藝術階梯。由入門到入境,由較低的境界到較高的境界,也正是藝術家所期待的。

清代學者王國維曾提出了文學藝術的三種境界。他指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為第三境界。王國維的境界說,從普遍的意義概括了文藝家的創作歷程,即從生活到藝術、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實踐軌跡。書法家當然也不能例外。-

要成為一個書法藝術上成功者,在第一個境界中,他必須跨越三個階梯;自我選擇——讀萬卷書——生活積累。-

自我選擇,是書法家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這意味著書家本身首先得使自己的選擇(籠統地說是書法,更具體地說是書法中的某種字體,某種風格)成為一種科學的選擇,使自己從一般的對書法的愛好和籠統的對書法的某種字體某種風格的愛好,變為性格、氣質的自我發現與把握,因為書法創作不是單憑韌性就能成功的。只要你學書不只是為了附庸風雅和打發時光,你就不能不考慮它的結果,就不能不考慮怎樣能使自己成為真正有建樹有影響的書法家的問題。儘管任何踏進書法藝術這個門坎的人都要經歷從楷及隸及篆及行及草,或由隸及楷及行及草及篆的臨摹階段,但進入創作階段便需有所專攻和專精。有的人適合楷,有的人適合攻隸篆,有的人善行善草。這都需要各人根據自己的意趣,最重要的是根據個人的氣質去作出選擇。-

唐代草聖懷素是個放浪形骸的和尚,其性靈豁暢,嗜酒如命,一日九醉,被時人稱為「醉僧」。不論在當時還是在書法史上,其草書都是獨樹一幟的。所謂的「癲張狂素」。在書法上他所下的苦功,不可謂不深。開始時他因窮無紙可書,嘗於故城種芭蕉萬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至再三,盤板皆穿。每遇寺壁、衣裳、器皿靡不書之。棄筆椎埋于山下,號曰筆冢。」依他的功夫,真草隸篆都不一般,但他卻專於草書,終於成為張旭之後風格獨立的大師。懷素的成功,有刻苦用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在於他那種狂放而浪漫的氣質與狂草書這一形式的契合。-

看看自己到底是哪一塊料,這種選擇是十分嚴峻的。人們往往過分看重了自己的愛好,過分相信了自己的聰明,而忽略了自己性格、氣質這一至關的因素。不知道錯誤的選擇意著用生命作低押去進行冒險,意味著事倍功半的徒勞,意味著一場天大的誤會;而正確的科學選擇,就意味著自己踏上了成功的第一個階梯。-

讀萬卷書,這對搞書法的人來說似乎比一般人要難得多。一方面,是博覽群書、使自己通六藝,明事理;另一方面,指在書法的行當里,更是要博,這種博,甚至包括了大量的臨摹功夫,即所謂的「手談」「筆讀」,因為書法技藝性特點非常強,非得有如此特別的讀法。讀萬卷書,旨在使自己首先是個鑒賞家。俗話說「眼高手低」,好像有貶意,事實上,這卻是帶普遍意義的真理,對書法家來說更是如此。因糨眼低手就更低,猶其對於書家,鑒賞力是創造力的引導者,在鑒賞與創作間,永遠是一個大於號。而鑒賞力又是以讀書之多寡廣博與否為基礎的。-

大書家都是些大學者,一流書家皆為一流學者。小家子、二三流者,皆在讀書、學問上遜色。古往今來,這條鐵律淘盡了多少風流!這第二個階段是無法跨越的,只能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走下去,更別無捷徑。-

在創作的第一境界里,生活積累起著比較明顯的推動作用。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書法藝術絲毫也不例外。廣博深厚的生活積累、深刻的人生體驗,對其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活內容和自然生態的捻熟,是推動書家生髮創作慾望和創作出好作品的條件。有了這些積累,才有可能對其作品在程序上完成內容,題材以至形式方面的選擇和提煉。在創作的第一個境界里,生活積累往往成為一種最活躍的因素,它甚至可以彌補藝術表現力的不足。-

書法家只有一步一步地跨過創作的一個境界,才可能到達更高的境界。-

在同一境界里,書家在各個階梯所達到的高度是不一樣的。三個階梯中其中任何之一,都有可能在某個書家的創作因素中佔有優勢。一流書家、大手筆,在三個階段上均顯優勢。單純的學者,沒有他們那種藝術氣質和敏感,沒有他們那種藝術氣質和敏感,沒有他們那豐富的生活積累和體驗,沒有他們那種洋溢的激情;一般的書家,又缺乏他們那樣的學者素養。這就是大家風範。而所謂的二流三流書家,往往就是在某個階梯上沒處高點,或擇不明智,或書山欠功,或積累不足。縱觀古今,書家的大小高低緣由不過如此。-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實在是意味深長的。-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終日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望盡」二字,會使人人慚愧、小家畏縮、大家奮然。-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如果說,創作的第一境界嚴格地看來還只是準備階段,那麼,在第二個境界中差不多就體現為一種具體的實質性的創作實踐階段,其中包括實驗性的探索。在這一境界里,書家所受的煎熬是空前的。其指路牌上就寫著:在此惟粹。-

超常的毅力、忍耐、寂寞和刻苦的創作,構成了這一境界的全部。這裡也有幾個階梯。-

第一階梯:長期不懈的藝術實踐,其中包括臨摹和創作。書家的價值最終都要體現到其作品中去。在第一境界里,他的自我選擇、破萬卷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去摸爬滾打,目的前在於將這一切熔鑄成自己的藝術作品,而實現這一目的唯一途徑,就是寫。不實踐,盡其然只得所知、看知,而實踐才可得真知、已知、深知。無論在創作中還是在非創作的程序里,寫都是書家必須堅持的長期的基本功。因為其鑒賞力與創造力的差距只能靠這種訓練來縮短,否則,縱然你讀書萬卷,這「如神之筆」還只是一廂情願而已。大書家顏真卿在書壇嶄露頭角的時候,已入知天命之年,而當時他對書法藝術已有幾十年學習和創作實踐。這種長期的磨鍊和探求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保持創作態的心理機制,是這一境界的一種特徵,也是一個階梯。書法創作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精神生產活動,我們當然很難嚴格地給書法家創作的整個過程做些機械的劃分。我這裡所說的創作態,是指一種期待意識。因為,靈感只會光顧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蘇軾的有句詩云:「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後難摹。」其實,他作書作畫又何嘗不是如此!明代李日華在《六硯齋筆記》中載道:「東坡先生雖天材卓逸,其於書畫二事,乃性所篤嗜,到處無不以筆硯自隨。海南老媼,見其擘裹燈心紙作字。..其在黃州,偶途路間,見民間有叢林老木,即雞棲牢之側,亦必就而圖之,所以逸筆草草,動有生氣,彼固一時天真發溢,非有求肖之餘也。」清代金聖嘆也曾說過:「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靈眼覷見,便於此一刻放靈手捉住,蓋於力量前一刻亦不見,略後一刻便亦不見,恰恰不如何故,卻於些一忽然覷見,若不捉住,便更尋不出..遂總付之泥牛入海,永無消息。」-

像蘇軾這樣的文學藝術大師,之所以有這樣廣泛而巨大的藝術成就,很大程度就在於他們始終自己處於極敏感的創作態下,使與之交臂而過的靈感和衝動都被挽留下來,真正成為他藝術創造的智慧。「尋他千百度」的心弦使他成為靈感的寵兒。-

處於創作態和非創作態,在構思一件作品時的情況是很不相同的。書家處於創作態時,得到的是細節訊號:用筆、用墨、結字、用紙、印章、落款、內容、布局等等,第五個奇思異想都是具體的;處於非創作態時,出現的是概念、非情節性和體驗性的籠統的觀念,是原始生活積累的一種期待,或叫做「一廂情願」。前者主要是形象思維,後者較多的粗糙的、模糊的理性的思維。-

處在這一境界的書家,此時心理壓力是很沉重的。一方面,是他的創作欲、情緒線、智能處於最高點,另一方面,他的自信心往往又處於最低點,這種反差造成的痛苦是最耐難忍的。不可避免的自愧形穢,不知「天時」如何、有無地利,畫眉深淺入時無,醜小鴨、醜媳婦、灰姑娘,懷疑和自責伴隨著他的社會期待,貫穿在他創作的全過程——叫人如何不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這一境界對所有書法家來說都是最高的。追求的有了結果,汗水辛勞換來秋實。-結果,書家到了一個比較自由的境界,他會發現,那原以為遠不可及的東西,離他卻是這麼近,他苦苦尋求的東西,原來也是他本來擁有的。-

在這一境界里,書家可以高瞻遠矚。他首先跨上了頭一個階梯,通常是一發而不可收,他突然陷入靈思如泉的境地。處女作總是難產的,第二胎第三胎往往變為順產。這種情形,差不多都出現在大部分書家身上。可喜,亦堪憂。可喜者,出作品是好事,是成就的標誌;堪優者,生育過多,難免粗糙,總不如厚積薄發之作。據我的觀察和研究,書家中二三流者,停留在這一階段者甚多,他們似乎從表現的熱鬧中得到良好的自我感覺,恰恰忘記了自己應在燈火欄柵處,這是很可惜的。當然,這是相比較而言的,畢竟達到這一境界這一階梯者並不多。-

這一境界的更高的階梯是大徹大悟,其思想道德修養方面達到相當程度的完美。不追逐時髦也不因循守舊,視名利榮華富貴如糞土,寵辱不驚,不失節,不媚俗,不為五斗米折腰;創作厚積薄發,介於寫與不寫之間;藝術上返璞歸真,由繁到簡,變前期的造作、刻意求工為隨意和漫不經心。這已是大方之家了。-

三種境界,在書家的整個創作歷程不外如此,在藝術作品中也是如此。境界中都有不同的階梯,就看你就在哪一級上。我總覺得,有的人主要因書讀得尚少,悟性不足,因此儘管涉足了三個境界,卻總在較低的階梯上,殊不知入門不難,入境也不難,難就難在踏在什麼樣的階梯上。-

>> 精 彩 推 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狗年春聯-黃庭堅行書集字版!收藏啦!
黃胄:我的畫,都是從這裡來的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