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今年1月1日起,中國的一項新規正式生效——停止進口包括廢塑料、未分類的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在內的24種固體廢物。這一法規的出台,對多年來向中國出口「洋垃圾」的國家都紛紛表示:

「壓力山大」

規定生效1個月的時間,不知道這些「壓力山大」的國家適應了沒?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英國衛報相關報道

中國是全球廢料的主要流向國之一,這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原材料缺口很大,進口廢物能夠提供一定的補充。但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能力真正做到「變廢為寶」,人工而非機器分揀,將無價值的垃圾焚燒,嚴重損害了生態環境。更不用說還有相當多的違法走私現象。

沒有綠水青山,何談金山銀山。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糾正曾經過於寬鬆的政策和監管不到位帶來的問題。2013年,中國海關展開「綠籬」行動,將不合規的「洋垃圾」擋在國門之外。去年7月,中國向WTO遞交了關於此次禁令的通報,並依據WTO的透明度原則發布了相應進度。

但是當禁令真正實施時,一些國家還是陷入了「混亂」,有些地方垃圾成山。英國回收協會首席執行官 西蒙·埃林直呼這是「巨大的打擊」,美國廢料回收工業協會甚至將其影響形容為「災難性的」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誠然,禁令會為中外部分企業、行業帶來衝擊,但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在進入新時代之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這必然有助於促使各國改進垃圾分類的設施和技術。沒有一個國家想做永遠的「國際垃圾場」,對於美好環境的追求全世界人人平等。

如今,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正加快提高垃圾源頭化、本地化處理能力。禁令實施近1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作為向中國出口「洋垃圾」的大國,美國、英國、德國做出了何種應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美國:為達中國新標 啟用人工智慧

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可回收垃圾最多的國家,大約三分之一的可回收垃圾出口國外,其中約一半流入中國。美國廢品回收業協會統計,2016年美國向中國出口了市值56億美元的可回收垃圾,其中約一半為廢舊紙製品,重量超過1300萬噸。

失去中國這一最大買家後,不少美國垃圾回收公司努力尋找替代者。可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中國市場那樣吸納如此大量的可回收垃圾,況且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同樣受到中國禁令的影響,也在為其垃圾找出路。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有美國媒體報道,中國此次將不可回收物在可回收物中的佔比降低至0.5%,這對美國回收業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美國回收系統的工作人員承認,經常會在可回收廢紙的垃圾桶內發現玻璃瓶、油氈、手提包、甚至毛衣這樣的不可回收物。

以往,二次分揀工作都由中方完成,費時費力不說,還存在環保風險。目前,為達到中國此次設定的進口標準,一些美國廢品回收企業不惜高價啟用人工智慧完成垃圾分揀。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俄勒岡州一家企業就引進這樣一套系統:機器人將不可回收物從可回收物中挑出,機械手臂每分鐘可以分揀80次,而最高效的工人只能達到每分鐘準確分揀30次。不過這套系統價格昂貴,並非每家企業都用得起。

對於多數廢品回收企業來說,細化垃圾分類、從源頭控制可回收垃圾的「清潔性」或許是最實際的選擇。

一些企業已經開始重新制定回收垃圾標準,並考慮增加廢紙專用垃圾桶,以減輕垃圾分揀壓力。

一家廢品回收公司甚至考慮在垃圾車上安裝攝像頭,監控人們是否按要求丟垃圾。

英國:向塑料袋、咖啡「開戰」

中國「洋垃圾」進口禁令也給英國帶來巨大壓力。英國每年向中國出口大約50萬噸塑料廢品,占塑料廢品出口總量三分之二。

英國廢品回收行業大佬承認,中國的禁令讓他們「不知所措」。英國可能不得不通過焚燒或填埋的方式處理大部分塑料廢品,除非給它們找到「下家」。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於1月11日頒布了新的25年環保計劃,希望在2042年之前,英國能消除所有可避免的塑料垃圾。可避免的塑料垃圾包括塑料袋、吸管、大部分食品包裝等。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英國計劃首先擴大塑料袋收費範圍,擬將收費範圍擴展至所有商店。目前,員工超過250人的商店,如果遇到顧客需要塑料袋,每個塑料袋收費至少5便士。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除了向塑料袋開戰,英國議會環境審查委員會的多名成員近日還建議政府徵收「拿鐵稅」:向使用一次性紙杯的消費者徵稅25便士,以便紙杯的回收和再利用,減少資源浪費。

但環保人士對英國新環保戰略反應冷淡,有人稱整個戰略「缺乏迫切感、內容支離破碎」,還有人質疑是否需要等25年這麼久才全面禁止塑料垃圾。

英國媒體也指出,戰略缺乏立法保障,更多的要求消費者為塑料垃圾買單,而沒有對生產者提出更嚴格的禁塑措施。

德國:尋找替代市場or自行處理?

德國環境部數據顯示,德國每年向中國出口的垃圾包括廢舊金屬、廢塑料製品、電子垃圾、舊衣服等。

德國《時代》周刊報道,德國每年向中國輸送約76萬噸塑料廢物,這些極難處理的低等級混合塑料將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德國國內首先出現的聲音是為廢舊塑料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替代市場,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家。

這種觀點一出現就遭到了德國聯邦再生材料和廢品處理協會的批評。

該協會認為,這種做法只是把問題推後,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由於中國的退出,塑料垃圾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轉變為到買方市場,今後出口塑料垃圾將會變得越來越不經濟,塑料垃圾市場必須轉型。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另一種聲音提議對這些難處理的垃圾進行焚燒或者填埋。

環保組織非常反對這個方案,擔憂這種做法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無論焚燒還是填埋都會降低廢品的回收率,但2019年將生效的新的《包裝法》將提高廢品回收配額。在這樣的壓力下,焚燒或者填埋似乎不會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更多德國專家認為,中國的決定將迫使德國採取一些積極措施。

供職於聯邦環境保護局的哈根納博士說:「從環保的角度來看,對中國的出口條件惡化是件好事,因為可以因此促進德國的垃圾分揀和廢物再利用。」由於供求關係的改變,過去沒有經濟效益的廢品回收更具有競爭力。

「洋垃圾」禁令生效1個月 歐美國家適應了嗎?

中國這個最大、最方便的垃圾處理場的「關閉」,也許正孕育著新的機遇,中國將同各國攜手努力,共同迎接挑戰。



文章來源:新華國際頭條、新民晚報、環球網、中國網。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亞財經 的精彩文章:

美元持續疲軟推升黃金價格至四個月高位,突破1400美元只待時間
誰在挖礦?中國比特幣挖礦堪比中國製造壟斷全球

TAG:東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