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帝國統治的藝術

帝國統治的藝術

政經堂評

人類社會與生物的演化都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人類的不同之處在於,越是發展越是文明,人與人之間越是不平等。

以前人與人之間生活在族群中,隨著人口的增多,演變成人數和家族更多的部落。

族群和部落的人們,因為人數少,類似於我們的鄉村,大家也都是熟人社會,糧食生產的匱乏,沒有奴隸,每個人都需要參與勞作,種植、採集或捕獵。

因此,實行一種非正式的「平等主義」的管理制度。

期間的信息和決策也都是公共的,這種「村莊會議」需要成年人都到場,坐在地上,大家對問題(與其他部落交戰或議和等)輪流發言,甚至無人主持會議,或者讓最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主持會議,但權力有限。

那個時候,這些「大人物」沒有獨立決策權基本上依靠德性獲得這種身份,地位也不是世襲的。

這很符合中國古代的堯舜禹「禪讓制」的故事。

因為這種「平等主義」的管理制度,沒有所謂的等級或階級之分,不但身份無法世襲,任何人也很難依靠自己的努力過於富有。

因為每個人都對其他許多人負有義務和責任,他們住同樣簡陋的小屋,穿同樣的衣服,佩戴同樣的裝飾品,或者大家都赤身裸體。

沒有行政系統、法庭警察和監獄,更沒有稅務機關。

他們之間彼此通過物物交換來獲取用品,而不是通過向權威管理部門交納貢品,由管理部門再分配。

部落與部落之間總會相遇,衝突不可避免,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最終形成了國家,比如說齊國、秦國等。

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形成一個最強大的帝國,於是社會安定了,衝突不再那麼頻繁。

帝國壟斷了使用武力的權力,為了權力永固,帝國向社會提供個人無法承辦的社會服務,同時也可以說他以此穩定社會,維持統治。

這是我們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的事實,這要比盧梭提出的社會契約論(生活在彼此衝突和恐懼之下的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決定讓度一部分個人權利,進而組成國家)要準確的多。

帝國成立之後,如何進行統治呢?

根據中國的古代史,我們發現得不到公眾支持的統治階級,最後都被集團內部或農民起義而推翻。

所以正常情況下,帝國的新貴們應該向社會搶劫更多的財富為公眾提供服務,進而謀求公眾的支持。

但這種體制不適合我們。

我國的封建帝國(漢唐、明清)統治階級,為了保持比廣大平民更優越的生活,並獲得公眾支持,有以下幾種操作方法。

就像秦始皇為了防止暴亂,尤其是被征服的六國人民會起兵反抗自己,所以他盡收繳天下之兵器,鑄成十二個六丈多高的銅人像,屹立在都城咸陽之外,而歷朝歷代都是這種策略,。

第一招,以防止民間私鬥為名,解除平民武裝,組建專門暴力機構,集中軍隊和各種資源。

尤其是現在的武器只有專門的工廠才可以生產,也容易被上層人士掌握,你古代的冷兵器則只需要打鐵匠就可以製造。

人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但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貧富差異,於是封建帝國統治在解除平民武裝後。

第二招,把通過暴力獲得財富,並把收取的糧食等財富,在發生水災旱災等情況時,通過再分配的形式,給受災公眾博取他們的歡心(更可能的是不那麼憂心)。

這種機制在現代國家主要是通過稅收的再分配實現的,還有就是政府對不同行業的政策傾向和金融扶持。

比如說房地產行業的繁榮,導致大量信貸和財富向其集中,從事房地產的任何人員都會比其他從業人員得到更多的財富分配。

第三招,壟斷暴力和爭端裁決機制,以此來維持公共秩序和促進社會幸福。

這可能是自古以來實行中央集權的社會對非集權社會的一個巨大的優勢。

社會總有衝突,在古代社會如果缺乏裁決機制的話,謀殺十分常見。

90年代末,一個人類學家到非洲幾內亞某部落調查婦女的生活史,當一個婦女被要求說一說她的丈夫時,她可能說出一連幾個死於非命的丈夫。

典型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的第一個丈夫被襲擊者殺死了,我的第二個丈夫被一個想要我的人殺死了,這個人就成了我的第三個丈夫,這個丈夫又被第二個丈夫的兄弟在為他哥哥報仇時殺死了。

此類生活遭遇對於非現代的部落來說是家常便飯。

在部落的人們發生衝突時,會立刻有衝突雙方的親友出門調解(熟人社會),畢竟大家也都認識,抬頭不見低頭見,犯不著動手干一架。

但現代的陌生人社會打架時,在場的很少有人是雙方的親屬,更不會有什麼私利讓看客們去制止他們打架。

得嘞,有人能撥打110就不錯了。

?這說明了壟斷暴力和社會衝突裁決機制對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性。

帝國統治為了贏得公眾的支持,使用的第四招是製造一種為帝國統治者辯護的宗教或意識形態。

封建時代的中西方公眾,都普遍相信鬼神和來世,但並不能為帝國統治和獲取財富做辯護,也不能用來維持沒有親屬關係的人與人之間的共處。

但帝國有優秀的人才,他們可以將對鬼神的恐懼進行理論化制度化,變成現代我們所說的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以及儒教。

當帝國統治者每年祭天拜祖的時候,就是代表公眾向諸神訴說交流,在宏大的儀式上會為公眾祈求雨水和平安。

公眾相信帝國統治者可以與諸神交流,那他就是代表天意統治的「天子」,不得不臣服,上交部分財富也算是對神的一點意思。

我國封建時代宗教也不少,雖說儒教為主,但期間道教佛教卍,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也不少。

意識形態工作很重要,很多國家的政府機構可能很爛,但卻會徵收大量財富專門用來建造寺廟和其他祭祀場所。

除了為收取財富進行辯護外,有組織的宗教還為政府機構帶來了額外的好處。

一是在大城市中的陌生人之間可以緩解社會衝突,大家都是信真主的,當然發生矛盾時,比遇到信上帝的動手的概率低。

另外宗教都宣揚獻身,為別人為國家而犧牲的精神,而不是只享受一己之私。

很多國家的官方宗教和愛過熱忱都要求軍隊在作戰中視死如歸,為國捐軀。

在現代西方國家,樂於犧牲的精神是他們學校、教會和政府大力灌輸給他們公民的習慣性做法。

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鼓動公民準備好必要時為國犧牲的口號,英國的口號是「為了國王和國家」,西班牙的口號是「為了上帝和西班牙」等。

這樣在帝國統治的時候,在各種精神支配下,少數社會成員就會戰死沙場,進而在征服其他國家或抵禦外來侵犯時變得更加強大。

但隨著由族群到部落,從部落到國家,進而國家之間爭鬥形成帝國,導致帝國統治者權力的集中便不可避免。

而社會便在這個過程中不在像族群部落那樣平等,掌權的人也是掌控信息、做出決定和對財富進行再分配的人。

這也他們不勞而獲的撈取財富大開方便之門,使他們得以利用由此帶來的機會為他們自己和親友謀取好處。

這就需要帝國統治者內部加以解決,封建時代的中國對這個問題深惡痛絕,為此演繹出帝國(漢唐、明清)統治者控制官僚集團的技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德政經堂2 的精彩文章:

比特幣能夠逃匯?忽悠!

TAG:明德政經堂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