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把這件事做好,能讓科研回歸童年般的樂趣……

把這件事做好,能讓科研回歸童年般的樂趣……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圖片來源:pixabay)

|原標題:提問使人快樂

提問使人快樂。觀察兩類人可以得出這一結論。

一是研究生。研究生導師應該都有同感:許多研究生入學後就像追債一樣追著導師要選題,如果沒有追要到,他們很快就會迷茫、困惑、焦灼,苦不堪言。反觀那些心裡踏實、痛卻快樂的研究生,要麼是正在被激動人心的科學問題纏繞著,要麼是已熬到能獨立提出至少可發表過得去論文的科學問題。

這是好理解的。科學研究就是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前者「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可以說,研究生一旦有了個好問題,相當於老文的父老鄉親進城打工找了個好活兒,接下來只要好好乾下去,豐收在望。反之,研究生如果自己提不出問題,嚮導師又要不到問題,那麼跟老文的父老鄉親千里迢迢進了城卻找不到活干差不多也是一回事了:空有一身本領沒處使不說,還眼看時光在匆匆流逝,而同齡同類人又在不時收穫,能不急、不痛苦嗎?

二是兒童。相信人人都有同感:人的一生中,童年時期最快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一項關於年齡與幸福度關係的調查研究也顯示,人到中年之前,快樂程度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為什麼兒童最快樂而隨後快樂程度隨年齡不斷下降?有學者指出,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特徵,不是我們能製造和使用工具,而是我們天生的提問慾望。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家哈里斯(Paul Harris)的研究表明,一個孩子在2-5歲之間會問出4萬個問題。正確問題研究所(Right Question Institute)的調查研究發現,孩子們進入學齡後提問次數急劇下降,等到他們上了中學,幾乎完全停止發問。可見,人快樂程度的下降伴隨著提問次數的下降。兒童愛提問,既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期待,又盡情呈現作為人的真本性,能不快樂嗎?

既然提問使人快樂,為什麼人讀書越多(特別是讀到研究生階段)反而越不愛提問或喪失提問天性了呢?《A More Beautiful Question: The Power of Inquiry to Spark Breakthrough Ideas》(中文版《絕佳提問:探尋改變商業和生活》)一書作者貝格爾(Warren Berger)指出:在學校里,我們的天生愛提問被死記硬背事實和數字以通過沒完沒了的考試的需求所淹沒。哈佛大學教育專家瓦格納(Tony Wagner)教授說:「當你在學校因為比其他同學知道更多的『正確答案』而受到鼓勵時,我們自然就給學校教育的目標下了定義,讓那些持錯誤答案的人處於不利的地位。的確,在如今高度重視應試的世界裡,我們沒有給那些與考試無關的問題留出時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都懂得:要想成功,就必須放棄一些快樂轉而經歷一次又一次痛苦。悲催的是,正如貝格爾所說,儘管日復一日的死記硬背可能已幫助你取得了好成績,但失去提問的熱情卻實在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這種危險到了提出問題「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的讀研做研這件事上就更加凸顯了。

天體物理學家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將孩子比作科學家,因為孩子會反覆思考有關岩石和飼料之類的事情。哈里斯指出,孩子與人類學家也很相似,他們不僅進行實驗,還不斷向周圍的人提出許多問題。兒童心理學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表示,年幼的孩子會以類似於科學家進行研究的方式來學習,比如通過探索和實驗。他進一步強調,當學生開始接受小學教育時,嚴謹的教育便接踵而至,這也是孩子們的提問次數開始出現顯著下滑的時期。

也就是說,本來人人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但學校教育消滅了受教育者的科學家天性——儘管它也成就了受教育者的其它方面,例如閱讀和算術能力。學校教育的目標如果不是培養提出問題的人,而是充滿應試觀念的解題高手,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什麼?最近聽一位學術大牛痛心疾首、「憂國憂民」:國人現在競相購買國外高精尖設備建高寬闊實驗室,競相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但他們乾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證明老外說得對。不能出題就只好做題,不能來活就只有幹活。不難發現,做題人和幹活者永遠不如出題人和來活者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必須指出,提問使人快樂並不意味著任何提問都使人快樂。正確而有意義的問題最使人快樂。愛因斯坦有一條廣為流傳的語錄(見《絕佳問題》):如果他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解決一個問題,並且這個問題在生活中很重要,那麼他會先用 55分鐘去確定自己正在解答的這個問題是否正確。老愛的經驗告訴我們:確保做正確而重要的事比做事本身重要。

就讀研而言,如果打算從科學研究中獲得持續持久的快樂,那麼重拾愛提問的天性(像孔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個好辦法),將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從容不迫地練就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及判斷問題正確性和重要性的眼光上,比起一入學就要題目,然後沒日沒夜開工干要重要得多,儘管後者可能更短平快發表令人一時欣慰的論文。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諾獎得主的「0」引用論文:被引率當中的那些玄機
守護衛星「臍帶」的人:第26、27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前的最後兩小時

TAG: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