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鏡中別景Mirror View

鏡中別景Mirror View

Dan Graham的作品《沖孔鋼板分隔的雙向鏡圓柱》佇立在紅磚美術館的庭院內。

Dan Graham的作品對普通讀者來說,不見得容易進入。如果我們從藝術家生平背景這樣的文藝復興式的傳統藝術史研究方式來開始,反而可能不太難地進入理解的核心。Dan Graham1942年出生於伊利諾斯州烏爾班納市,目前在紐約生活定居。他的青年時代基本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當代美國史上可謂動蕩和叛逆的經典,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它有著不同的界定,如政治經濟學家Gal braith稱之為「豐裕社會」,社會學家Daniel Bell叫它「後工業社會」,經濟學家Walt Rostow把它叫作「高消費的社會」。整個六七十年代,嬉皮士、搖滾、黑人平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越戰失利、總統遇刺、毒品黑幫、街頭文化……美國社會充滿了異樣的活力。Dan讀到高中就輟學了,在他的所有簡歷上,寫的都是「自學成才」。大多數自學成才的人都有兩個特性:第一,極度關注自我、他者,以及周邊環境之間的關係;第二,極度渴求展示知識、抽象化和世界複雜的哲學層面。Dan的藝術創作一開始就具有這種「作者」性。

作品《兩個立方體/其中之一旋轉45°》。

1964年,Dan22歲就在紐約做了John Daniels畫廊的總監,展出極簡主義代表人物SolLe Witt、Donald Judd和Robert Smithson等人的作品。同時他進行大量寫作,除了創作藝術評論、點評同輩藝術家之外,還創作虛構性的作品,深受法國新小說派的影響,把文字當成一種創新的材料,而不是現實主義敘事工具。在文字性創作的影響下,特別是新小說對心理學和現象學的影響下,Dan創作了有代表性的錄像作品《表演者/觀眾/鏡子》。雖然貌似是一個平淡繁瑣的行為錄像,卻把哲學中所謂傳統的主客體關係、看與被看、能指與所指……都化為一個簡單有力的樸素現場,並且有著高速的內部節奏。

作品《受到月窗啟發的模型》利用透明玻璃、雙向鏡等材質掩映展館本身與周遭作品。

比錄像作品更為人所知的,是Dan的雕塑系列《館》。他用玻璃射鏡等光學材料為原材料,製作出人可以進入其中的「雕塑」,其實打破了建築、裝置和雕塑的界限。這次來到中國北京紅磚美術館戶外的《沖孔鋼板分隔的雙向鏡圓柱》就具有這個系列的明顯特性:在看到別人的同時看到你自己。由於材料雙向鏡的反射性質,其表面上會出現你自己的影子;而同時材料又有透明性,你也可以看到在另一邊的人。這樣,你就是在看「你自己的看」。而對面的人,也是在看你的看,同時看他自己的看。人們層層深入這個作品,就會無數次地進入多層反覆的窺視與被窺視的境地。而同時材料兩側的環境景觀也在其中多層呈現,身前的可以直接看到,身後的則會反射到表面上。所以,Dan創造了鏡子-玻璃的矛盾結合體,而且由於人可以進入其中遊走,又把物理的人的身體跟多層的影像效果包裹在一起。這個系列的作品無法離開觀看者的介入,所以Dan自己把它稱為棲居於觀者的存在之中,並由觀者的存在而激活的幾何形狀,通過在包容和排斥之間不斷轉換,產生一種不安和心理異化感。如今這個《館》系列已經在全世界很多重要地標建築點存在,它雖然不具有建築的實際功能,但其心理性和視覺感帶來的魅力使它幾乎成為建築的一部分,有時候是人們逗留和關注最久的一部分。

75歲高齡的藝術家Dan Graham站立於自己的作品中。

Dan Graham是一個觀念性的創作者,這個群體或許是中國觀眾最陌生的一群,但任何觀念一旦化為視覺感知的對象,就會出現看與被看,出現視線與思考的交融。視覺作品既是觀念的產物,或許也是替觀念解圍的最好方式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邸AD 的精彩文章:

「我們設計的不是燈,是光…」
與其刷屏宜家創始人辭世,不如關注這些宜家好設計

TAG:安邸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