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傷害自己前,先做這三件事——評楊寶德被女博導奴役

在傷害自己前,先做這三件事——評楊寶德被女博導奴役

微博號:沒藥花園案件

陸續收到許多關於以往案子的零散線索,不適合髮長文。今天新開了一個微博,叫「沒藥花園案件」,有興趣的人可在評論中發表意見,互相討論。剛發了兩條關於吳謝宇的。

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楊寶德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

楊寶德的女友隨後在網上發文,聲討其博士生導師周某是釀成此悲劇的罪魁禍首,稱 「人格侮辱、尊嚴踐踏、學術無果、出國無望,當所有的一切都壓在一個誠實、善良、樂於助人且正直的博士身上,他對世界的絕望可想而知。」

從隨後公布的聊天記錄中可以看出:

周筠非常符合《邪惡的人性》中提到的那一類人,會讓周圍的人「生病」。

楊寶德經常被要求早上去停車場接送她去辦公室,拎包送水; 中午給她買飯,陪她吃飯 (有時候即使楊已經買好飯在吃,也得去),白天陪她逛超市。楊寶德周五晚去周某家打掃衛生,給她擦車洗車,陪她出去應酬,酒桌上被要求給她擋酒,喝醉後還得陪她打麻將。此外還要澆花、打掃辦公室、去她家中裝窗帘等等。

作家六六說:「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

不敢想像在這個時代,竟然還有人認為鞍前馬後、伺候導師是博士生涯的一部分。每天忙於給老師拎包、洗車,不知道又能學到什麼「做人的道理」?

其次,讀過博士的人才會清楚,六六沒get到周筠最折磨學生的地方在哪兒。楊寶德無法忍受的不是拎包、洗車本身好嘛?!

他們無法忍受的是:

1、一個博士生本來就極為緊張的時間和精力被一些毫無意義的個人瑣事佔用。

如果有閑工夫和精力,我想六六口中的「村娃」不會介意去擦100次車子討好導師。

我完全能夠體會楊寶德們的心情。博士們一般都是大齡青年,沒錢沒前途,還在奮鬥階段,一切取決於研究成果,而成果直接和投入的時間成正比。

我和LL在讀博士期間,兩人不管工作日,周末晚上,假期,在學校,還是在家,幾乎都是在各自電腦前弄研究的事。

周筠要求學生在晚上十二點之前隨時待命,擠壓學生的學習時間,剝奪他們的休息時間,同時卻硬性規定學生中午不準睡覺,必須坐她對面看文獻。可諷刺的是,她給自己的女兒打電話卻一個勁的囑咐中午要多休息。

2、對於楊寶德來說,他的前途不被重視,個人訴求(出國)不被支持,利益被踩在腳下,身心飽受折磨。老師像魔鬼一樣,緊鑼密鼓地追在他的身後,一方面言語騷擾(她凌晨還發簡訊叫其他學生小可愛,小寶貝),另一面恐嚇逼迫。可哪怕內心不滿,對老師的人品充滿厭惡,楊寶德還「不得不」笑臉相迎,表現出學生對老師的禮貌、尊重,甚至是熱情。

批判周筠的文章已經很多了,她雖然可惡,但對楊寶德的死卻不該負全部責任。相關新聞背後,也有很多評論,批評死者太過脆弱。有網友說,楊寶德哪怕今天遇到個好導師沒自殺,那麼等他有一天進入職場,領教了同事間的勾心鬥角,或者某個領導給小鞋穿,他怕是又要去死了吧?

確實,生活中很多糟心的事。我們不可能指望一輩子遇見的都是對自己仁義的人。哪怕不是遇見周筠,也難保有一天會遇見陳筠、徐筠、王筠……他們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同學、同事、鄰居、上司、伴侶,甚至就是父母,如果只是靠自殺去逃避和解決,每天有多少人得去死?

楊寶德自殺是因為他後期已經患了嚴重的抑鬱症,而他走到這一步,自然和性格有關。有的人抗壓能力強,能用各種方式化解壓力,有的人則不行,最後積壓了很多的不滿和委屈全變成對自我的攻擊。

可是在自我攻擊前,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著做點其他的?(不,我不是指他可以把女博導殺了同歸於盡。走到馬加爵這一步,本質上也是一種逃避和自我傷害。)

我想說的是,我們至少可以對自己更好一點。

學會拒絕

有一本書叫《當你想說NO的時候,不要說YES》,曾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拒絕」對於一些人完全不是問題,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卻是從未及格過的一門課。拒絕別人這個過程令他們自己煩惱,恐懼,內心煎熬。

這個心理過程是非常複雜的。無此障礙的人,可能沒法理解:「你既然不喜歡,直接站起來走掉不就好了?」可由於童年教育方式等原因,有些人就是說不出口這個No。這些不會說「不」的人通常性格被動,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本能害怕對方失望、生氣,同時臉皮薄,拉不下臉。

為了逃避這個「拒絕」他人的過程,他們於是默認或者接受了有損自己利益的行為:比如被人揩油、騷擾,被人利用做各種事……被動地任由事態發展。

如同磁鐵正負極相吸一樣,索取型人格的人,會逐漸靠近兩類人:一類是付出型人格的人(見我以前的一篇文章:「善良」是註定要被辜負的?但鑒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這種人的數量是很少的),另一類就是不懂拒絕的人。

索取型人格的手段也是多樣的:

1、包著情誼的外殼:上一秒稱兄道弟,下一秒突然提不合理要求,讓你變不了臉。

2、不給你選擇的機會:比如在桌上大聲讚美,桌下突然把手伸到你的裙子裡面。

3、運用不對等的關係:比如權力。

4、道德綁架:比如學生只是沒回復一條微信消息,周筠簡訊就追來:「胃有些難受,心也有些難受。」「老師把心掏出來給你們,可為什麼有些人就不懂呢?」

在這種強大的對手下,不懂拒絕的人,自然不斷敗退。他們把短痛硬生生變成了長痛。經常讀到這樣的案例,某女孩在太過年輕的時候,被熟人侵犯,她當時很不情願,卻沒有勇氣拒絕。此後她長期處於抑鬱和自責中,甚至自暴自棄。她把對別人的恨,全部變成了對自己人生的攻擊。

我們的每一次違心的說 yes,其實都是在傷害自己一點點。

有人也許會說,周筠和楊寶德是師生關係,權力不對等,他怎麼可以拒絕那些要求?

但他真的完全沒辦法拒絕那些要求嗎?不可能。或許拒絕不了全部,但總可以拒絕一部分吧?

當不能正面語言拒絕時,我們可以選擇消極拒絕。比如撒謊找各種借口:沒看到消息啦,手機沒電啦,生病啦,家裡出事啦,裝聾作啞……從周筠和楊寶德的聊天記錄中看到,楊寶德其實有過幾次消極拒絕的嘗試的,他的方式是不及時回簡訊。

可惜,周筠實在太強大了,在她的壓迫下,軟弱的楊寶德很快又屈服了。

從這個難兄難弟的群聊中可以看出,有學生選擇了做「叛逆不回簡訊狗」,就不理她。

我想這條「叛逆不回簡訊狗」的行為或許改變不了根本問題,甚至會引起周筠的發怒,但至少,他讓對方清晰知道自己的態度了。訴求/表達一致的人很少會抑鬱,因為首先,他們就不會讓自己陷入自艾自憐、委屈的情緒中。

而楊寶德們,沒有讓對手明確知道自己的態度,卻對自己進行了隱性攻擊。

楊寶德在寫給碩導的長消息中說:「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周筠)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

有時候,正因為我們自己都沒嘗試去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嘗試去拒絕、制止別人對自己的傷害,我們才在有些時候給對方帶來了誤解,並不斷在自己緊張的神經上增加壓力。

學會憤怒

讀中學時,學霸的同桌是一個成績平平的男生 A 。學霸經常拿 A 開涮,嘲笑他的發音、長相、智力、打扮。A笨口拙舌,回不了嘴。其他同學被學霸的嘲弄逗樂,也習慣性取笑A,最後連A自己也會跟著在一旁訕訕地笑。那個年代,大家不認為這是bully(惡霸)的一種。

這種以「joke」包裝的隱形攻擊其實是常見的,我後來發現在工作單位中、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會莫名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大家沒事就喜歡拿他/她的糗事取樂,把他/她最難看的照片發到網上……哪怕他/她為大家買單,為大家做了許多事,甚至業務精湛,依然贏不到尊重。

我同時也發現,A們通常都不會「表達憤怒」。別人早已覺察到,你是沒有憤怒的力量的。在楊寶德和自己師妹的對話中,他的師妹會對導師的行為清晰表達出憤怒,而楊寶德更多的表現出來的,卻似乎是壓抑、不開心、沒轍、走投無路……

說回中學,某天 A 終於發怒了。因為一件小事,他的臉漲得通紅、嘶吼著,突然卡住那個學霸的脖子,大家費了很大勁才把他拖開。而A也遭到學校批評。

你會說,他終於有憤怒的力量了呀。不,恰恰相反,暴怒體現了他的軟弱。

憤怒有兩種。一種是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憤怒,你在掌控、表達憤怒,你是心理上的強者。

而第二種是,你被憤怒掌控。那時候你無論怎麼吼叫,甚至採取暴力犯罪(比如馬加爵),你都是個心理上的弱者。

真正的力量來自於一個人利用和控制情緒。當他/她遇到自己並不情願的場面,或者有損自己利益的要求,他/她能「表達」出憤怒,以達到有利於自己的目的。

比如一個女生在被性騷擾時,她能立刻變臉,義正言辭地警告對方。比如一個男生在朋友拿自己的隱私開涮,突破底線,他能立刻用憤怒來表達不愉快。

我遇見過非常有表現能力的人,他可以對對方真誠地示好,感謝對方的付出,可當下一秒利益分割不符合期待時,他突然拉下臉來,換了一個聲調,拍桌子大怒。而再下一秒,當他的訴求被滿足,他立刻笑臉感謝。

這讓我想起了公獅。在肯亞時,聽說母獅負責覓食,公獅的獵食能力其實是非常弱的,它們的價值似乎就是用那一頭金毛和吼聲來表達自己的力量,震懾敵人,讓敵人思考自己某些行為的後果。

「嬉笑怒罵」的人一般都生活比較愉悅。他們隨時能表達自己的需求,讓事態按照自己的利益訴求發展。他們的訴求/情緒表達是一體的。

而很多人不會表達憤怒,不懂如何發怒,如何變臉,甚至如何撕破臉。他們總是在犧牲內心真實的感受和訴求,表面卻迎合著微笑、客套、禮貌。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越來越否定,抑鬱成疾,慢慢傷害自己。

當他們真的像A一樣忍無可忍、失控暴怒的時候,他們已經不再能震懾對方了。因為失控的人,永遠是弱者。

但要學會「表現憤怒」又談何容易?

有個女性朋友打滴滴時被司機揩油,一直伸手摸她的大腿內側。她回來後感到很噁心,很委屈,幾天吃不進什麼東西。我問她既然那麼討厭,為什麼當時不拒絕呢。她說她拒絕了呀,不斷說「不要這樣」,並拿開司機的手,可司機依然嬉皮笑臉這麼做。

這時候,顯然就需要她表達憤怒的時候了,可她並沒有發怒。

我問她為什麼,她支支吾吾說了一通理由,怕司機加害她,怕打不過司機等等。

可我認為,她找這些借口是因為,她自己也說不清楚她發不出怒火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真正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些人就是缺少「表達憤怒」的能力和技巧。一個兒童如果缺少鍛煉,被剝奪了表達憤怒的機會,他們可能在長大成人後,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也難以憤怒。

你或許在想,這在此案中又不成立。楊寶德若敢在導師面前發脾氣,他還不得被開除了?

其實說實話,一個人當他「具備」憤怒的能力,「能夠」在適當場合表現憤怒時,他甚至並不需要經常表現憤怒。因為他的氣場和力量都和「不能夠」的人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色狼司機不敢摸某些女性的大腿?因為他一看就知道,那個姑娘不好惹!

當別人第一次見到你時,潛意識裡已經感知到你究竟有沒有憤怒的力量,而這種潛意識裡的第一印象,也決定了今後怎麼對待你。

我想哪怕肆無忌憚的周筠老師,肯定也對有些學生壓迫的更厲害,對有些學生適可而止一些。

學會放棄

我非常理解,一個博士學位對於一個出身寒門的學生有多重要:一來讀了那麼多年書,他的沉沒成本太高了;二來父母養老、前途、娶妻等等未來,似乎都是建立在這個博士學位上,他無法僅僅為了周筠的欺壓而放棄未來。

但是同理,難道自殺的沉沒成本不高么?難道自殺就能解決父母養老、就能保住前途么?難道自殺的人有未來嗎?

只有當你對自己坦誠,有放下的勇氣時,才有途徑去解決問題。

我在生活中見過許多放棄博士學位的人。(像咱人類學這種本來就業前景就不樂觀的學科,就不提了)有很多放棄工作前景很好的博士學位,轉為碩士,或者申請其他專業,很多都是因為和導師相處不好。

我也確實有見過,為了逃避同事騷擾,或者為了表達對不公平待遇的憤怒,有人放了體面高薪的工作;自然也有很多人為了不委屈求全,放棄了婚姻。

那些人或許當時遭到一些家人和朋友的勸阻,甚至揭開了生活的瘡疤。但我早就發現,那些在關鍵時刻有勇氣放棄的人,他們都活得很健康。

哪怕退後幾步,走下那個平台,他們在更低的台階上也能獲得內心的滿足,穩定安樂。他們或許在物質上、名譽上退步,但他們不用委屈自己在那種違背心意的心態中長期生活。而更可能,他們並不會退步,他們會站上更高的平台。

世間最折磨人的事之一,是某個人告訴自己「必須」要留在「這裡」,而「這裡」卻令他痛苦。

有些女性寧願自殺,也不願意放棄早已名存實亡的婚姻;有些人自殺,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破產和地位跌落;有些人自殺,是因為受到公司的剝削而心生委屈……很多人有抑鬱症,正是因為把一些外在的東西(婚姻,事業,學業,地位,名譽等等)視之為生命中的必需品,覺得一旦失去,人生不可承受,從而陷入了進退維谷的絕望之中。

他們不願意放手外物,卻不斷委屈自己的內心。最後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處境是無解的,便只有通過自殺這種方式去逃避。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那個「必須」是不是真的必須?

有時候只有當你已經決心放棄,才會柳暗花明。許多解決辦法都是在你願意放棄時才出現的。

如果楊寶德願意接受自己可能被開除的後果,在生前就發出其女友在他去世後發的舉報信,他或許不會成功,但至少找到了釋放壓力的出口,抑鬱症可以緩解。

可恰恰現實經常是,做不到一和二的人,也做不到三。凡是有拒絕和憤怒的能力的人,經常是不需要選擇放棄的。哪怕需要放棄,他們也能下定決心。

相反,做不到一和二的人,已經進入了死胡同,而那時候他們卻也走不出三的這一步。他們把自己逼到了死角。

我只想對已經錯過了一和二的人說:

在傷害自己之前,先給自己一條退路,哪怕只是退入一條小黑巷。但你永遠不知道那條巷子的盡頭是什麼……

「沒藥花園」往期文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沒藥花園 的精彩文章:

他不愛你了,你就要毀滅他?-評女留學生殺夫案

TAG:沒藥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