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換個角度看歷史

換個角度看歷史

今年翻開的第一本書是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跟隨先生的筆觸粗略了解了一下中國審美的發展歷程,從原始部落到明清社會,從圖騰崇拜到美的欣賞。在相當長的時間跨度里,進步總是在真實地進行著。

書以龍飛鳳舞開篇,龍、鳳在現代總寓意著吉祥、美好、強盛。關於其形象之起源,大多認為始自原始部族的圖騰,部落之爭中,取勝部落將失敗部落圖騰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圖騰上(龍以蛇為身,「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伏羲考》),殺伐征服之中形成一種暴力權威,圖騰則是這種權威的符號之一。那時對龍、鳳之看法或許不是以美為主,而是以畏為主,這或許也是起初人對世界知之甚少的反應,對外界環境有一種想征服但也畏懼的心理。隨著人類活動日益豐富,智識日益發展,龍、鳳也從圖騰到象徵(皇權)到裝飾,從權力高位走入尋常百姓家。

夏商主要以青銅傳世,作者稱其紋飾多獰厲,體現著一種「如火烈烈」的時代精神,帶著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這是封建社會伊始的特點?

周禮初成,而禮多不過是等級的外在維繫規則,並非文藝之對象。禮崩樂壞走入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激起人對社會及自身之思考,理性文學出現,討論政治民生,考慮個人處世之求取。秦統一,焚書坑儒,文學無較大發展,但以秦兵馬俑來看,陶冶藝術應該有較高水平。漢覆秦,儒結法,從畫石像到漢樂府,從壁畫到工藝,從陶俑到隸書,漢代藝術顯示出一種蓬勃旺盛的發展之力。三國兩晉南北朝,又一個動亂時代,在沒有統一制度束縛下,文化思想領域再次比較自由而開放。分久必合,歷史進入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唐,詩文書法,名家輩出,以胖為美,豐潤氣度。合久又分,五代十國知之甚少。相比唐詩之豪放,宋詞多細膩,審美趣味和藝術主題更深地走向個人官能感受與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之中。至此,藝術多是權貴、文人士大夫的追求或消遣。

元曲可能是文藝邁向大眾通俗的開始,明清小說則為大眾帶去了國事、家事、個人世事的思考,文字裹挾著時間的力量將伴隨一個全新時代到來。

文本摘抄

1. 勞動工具和勞動過程中的合規律性的形式要求(節律、均勻、光滑等)和主體感受,是物質生產的產物,「裝飾」則是精神生產、意識形態的產物。

2. 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於其中包含有觀念,想像的成分在內。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

3. 但是要注意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這種原來是「有意味的形式」卻因其重複的仿製而日益淪為失去意味的形式,變成規範化的一般形式美,從而這種特定的審美感情也逐漸變而為一般的形式感。

4. 審美、藝術日益從巫術與宗教的籠罩下解放出來,正如整個社會生活日益從早期宗法制保留的原始公社結構體制下解放出來一樣,但是這樣一來,作為時代鏡子的青銅藝術也就走上了它的沒落之途,「如火烈烈」的蠻野恐怖已成過去,理性的,分析的,細纖的,人間的意興趣味和時代風貌日漸蔓延。

5. 中國木結構建築的屋頂形狀和裝飾,佔有重要地位,屋頂的曲線,向上微翹的飛檐(漢以後),使這個本應是異常沉重的往下壓的大帽,反而隨著線的曲折,顯出向上挺舉的飛動輕快,配以寬厚的正身和闊大的台基,使整個建築安定踏實而毫無頭重腳輕之感,體現出一種清理協調、舒適實用,有鮮明節奏感的效果。

6. 只有對世間生活懷有熱情和肯定,並希望這種生活繼續延續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藝術對現實的一切懷有極大興趣去描繪、去欣賞、去表現、使它們一無遺漏地、全面地、豐滿的展示出來。

7. 本來,有自給自足不必求人的莊園經濟,有世代沿襲不會變更的社會地位、政治特權、門閥士族們的心思、眼界、興趣由環境轉向內心、,由社會轉向自然,由經學轉向藝術,由客觀外物轉向主體存在,也並不奇怪。

8. 「言不盡意」、「氣韻生動」、「以形寫神」是當時確立而影響久遠的中國藝術——美學原則。

9. 宗教畢竟只是現實的麻藥,天上到底仍是人間的折射。

10. 人類的心理結構是否正是一種歷史積澱的產物呢?也許正是它蘊藏了藝術作品的永恆性的秘密?也許應該倒過來,藝術作品的永恆性蘊藏了也提供著人類心理共同結構的秘密?生產創造消費,消費也創造生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伽一 的精彩文章:

TAG:一伽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