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恆星是怎樣產生的?

恆星是怎樣產生的?

根據瀰漫說的理論,恆星形成可分為兩個階段,開始時先由極其稀薄的物質凝聚成星雲並進一步收縮成原恆星,然後原恆星才發展成為恆星。巨大的星雲星際空間普遍存在極稀薄的物質,由於分布不均勻而往往分裂成團塊,並向中心凝聚,成為瀰漫星雲。 瀰漫星雲在逐步凝聚收縮過程中進一步分裂,變成體積和質量更小而密度卻更高的小球狀星雲。 星雲很龐大,半徑起碼有好幾光年。它的外原物質自由地向中心墜落,收縮進行得相當快,但也需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落到中心區。隨著快收縮過程的進行,星雲內部的密度迅速增大,溫度快速升高,氣壓也相應增強,隨之發生一系列的反應,使外原物質下落的速度和小球狀體的收縮速度減緩,即進入慢收縮階段。 星雲的形狀各異,人們用肉眼只能看到一個獵戶座大星雲。原恆星階段一般把處於慢收縮階段的天體稱為原恆星。慢收縮開始後,中心區受強烈壓縮而升溫並發出熱輻射,直到最後中心溫度升到約800至1000萬度以上,由氫原子核聚變為氦原子核的熱核反應提供足夠的能量,使內部壓力與引力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一顆恆星就正式誕生了。 原恆星進一步形成恆星的收縮過程要持續幾百萬到幾千萬年。恆星的顏色與其表面溫度的關係:其他所有恆星也和太陽一樣,是熾熱的大火球。不過,它們的表面溫度並不相同,天文學家發現,恆星的表面溫度越高,它發出的光線的顏色越偏向紫色,溫度越低,越偏向紅色。因此,通過恆星的顏色,可以較為粗略地判斷該恆星表面溫度的相對高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科技 的精彩文章:

張泉靈:時代扔掉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TAG:非常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