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禮舉要》處世:三、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

《常禮舉要》處世:三、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

第三條「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這話看起來也很簡單,很容易了解,但做起來就不容易。口是禍福之門,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大半就決定在口。今天我們老師講《論語》的時候,他引用《易經》裡面的:「躁人之辭多。」他老人家說,一個人說話太多了,他的前途不會樂觀,而且壽命也不會太長。聽了之後,當時一想,回憶我所接觸的人,的確是如此,無論過去在社會上,在一般場合中,凡是碰到人自己就滔滔不絕,講個沒完的人,這就是煩躁之人。這種躁人,多半是前途不平,遭遇很多的挫折,而且想活到很高的壽命是不容易的。事實上確實是如此,我們老師講不是純粹的理論,是經過事實觀察,和經驗累積得來的。

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是四大假合,是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起來。這種因緣和合,在道家來講,我們人身體有精、氣、神三種要素,精力、氣體、無形的神這三種。同樣的人應該都是一樣,為什麽有人壽命高,有的人壽命短。所以道家講養生之道,要注重收斂,收斂自己的三要素。這種收斂,無論白天,或是夜間,他都講這個用功的方法。

在夜間睡眠前面講過,老師也提示過,不要仰著,不要張口,氣吐得那麽大,這是不夠衛生的。在白天也是這樣,在白天沒有必要的時候,要閉著嘴,用鼻子呼吸,很均勻、很調和、很柔和的呼吸,我們一個人心理不正常,很急促,或是運動後很急促呼吸,很不正常,那對一個人身體里細胞損失很多。所以在白天沒有必要時,不要多說話,把呼吸調得很均勻。在做事的時候,心理也要很定,不要浮燥。有些人他一面做事,一面心裡著急,有些人做心裡不想做的事情,越是不高興,越是在做,心身兩方面都是虧本。在遇到人的時候,把心裏面一股悶氣發泄出來到處講,這個受到的損失更大。一個人要是真修,要做到心平氣和,心裡很平,氣也很和,在心理很柔和,在生理方面也不會傷氣。

所謂這個口,話說得越少越好,說話不要多。說話的內容,無非是表達自己的心裡,講人、講事,凡是牽涉到人與事,就關係到人的利害,關係事情的成敗。這些話對人有沒有害處?有沒有好處?有修養的人,他的腦子稍為轉一轉就知道了。沒有修養的人,或是一時沒有注意,他衝口而出,也不知道自己已經把人給傷害了!他自己不考慮。不光是說話,寫文章、發表各種言論也都是如此,殺了人家,往往自己還不了解。對方知道了,人家要報復我們;有時候雖然對方不知道他受了損失,但有因果上的報應,我們也逃不了,我們一句話,損了人家的名譽、權利,讓人受了損失,這個在因果上,我們還是要負責任。這個責任對方雖不知道,我們還是有過。

當然我們講話時很小心,就有「福」了。福是什麽呢?我們說一句公道話。佛法布施里有無畏布施、有法施,都是要用口說的啊!法施講一切道理。講經說法,不要違背經旨。為了人家在那裡受了恐怖,我們仗義直言,給人家解圍,給人家壯壯膽子,在精神上給人家一個支援,這個我們也是一種功德,所以我們的口,看我們怎麽來用它。你用得好,就能替人造福,自己也有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業,妨害了人家,也害了自己。

在《論語·顏淵》篇裡面有一章講:「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焉?』」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君子講質,講本質,何必講文呢?這個好像對人也沒有損,可是他對人影響很大,所以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談君子也!」可惜啊!老夫子你這話說君子,說錯了。君子不是如此啊!君子是文質彬彬,不是只講本質,而不講文的。當然只講文而不講質,這個不好;但是只講質不講文,這個也不好。

所以一定要評論君子,話說出去,錯了以後呢?駟馬難追,子貢說「駟不及舌」。用四匹馬拉著車子追,也追不上!所以一般就根據這句話,成為兩句:「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確如此。是非善惡,你一句話說出來就決定了,在《論語·子張》篇,子貢說:「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不可不慎也。」君子一句話說出來,說得好人家就說你有智慧,一句話說得不好,人家就認為你沒有智慧,所以看看這個重不重要呢?言語代表一個人的心理,修養學問都在這個話里包含,所以說這個言不能夠不謹慎。而且顏淵問仁於孔子,孔子也是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然後顏子請問其德目,條目有四條,其中一條就是非禮勿言,說話要合乎禮。禮包含很多,恭敬人家,不要損害人家,這個都是。凡是不合乎禮的話,都不能說。

再看佛家,佛法講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是惡業,你看看意三業,身三業,口四業。口是最重要的,它有四種業,這四種業仔細推敲看看,我們每天都表現出來。拿口業來看,現在人在社會上,一開口、一動筆,很有可能就犯上了口業,想想看是禍是福呢!他就種下了這個種子,所以我們這個口,是成就道業最重要的一環。

在《孔子家語》面有一個故事,孔子到了周家去觀禮,觀禮到后稷,也就是周家的始祖后稷廟,到了廟的門口,發現有了金人的塑像,這個金人塑像的口被封起來,很奇怪的,同時金人的背後,刻有幾個字,也就是「銘」,這個銘寫的是「古之慎言人也」,說明這個金人是個慎言之人,也就是對言語非常謹慎,可見周家在研究這個學問。古人講這個禮,對於口非常注意,因此你無論講佛法、講儒家,都要「守口如瓶」,謹防口業,為什麽呢?儒佛兩家都是要注重修道的,你修道,口不好好的修,這個道也修不了。所以我們平時無論說話做人,都要注意口,不要造業,一造業就是因果,不能背了因果。

我們說毀謗某一個人,固然是不可以,但你說了一句普通的話,雖沒有針對一個特定的物件,特定的一個人,可是一句話說出來傷風敗俗,也會影響社會大眾的心理。害了公眾的心理,那這個罪過更大。現在做大眾傳播事業的人要特別小心,想做大眾傳播的事業,包括電視、報紙、廣播從業人員,最好都要學過佛的人。他們都懂得因果,知道怎麽下筆,話在說出口之前,在寫出去之前都要好好考慮,那麽這種傳播的事業,風俗不會壞。

可惜現在用人,哪裡能夠像我們的理想,都能夠懂得因果道理。我們這個蓮社,受到古德的庇蔭太大了,不管社會上風氣如何,情況如何,有一分力量就貢獻一分力量,所以老師常常講有共業,有不共業。共業如何,我們盡量影響共業,影響到什麽程度,就到什麽程度,那麽最重要的是不共業,自己能不受外面壞影響,我們自己要有相當的功夫,再盡量地影響外面不好的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典文化 的精彩文章:

頓悟帶來的喜悅
熱文分享:中國漢字太偉大,每個字都蘊含著人生道理

TAG:慧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