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首席大法官到喪家之犬,孔子的人生成就於一場修行

從首席大法官到喪家之犬,孔子的人生成就於一場修行

從首席大法官到喪家之犬,

孔子的人生成就於一場修行

文丨阿朵

鮑鵬山老師說:從一個人讀什麼書,能看出智商的高低。智商低的人,是不可能讀孔子和蘇格拉底的。

他的學生們都笑了,——其時他正在講孔子,他們自然正在讀孔子。

1

誰沒讀過孔子呢?

小學生都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點年紀的誰沒感慨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有點經歷的誰沒念叨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上了歲數的老人,誰不知道七十三和八十四被當成了年齡的坎兒?

知道前面那些話的,當然都知道出自孔子;知道後面這個坎的,卻不一定知道,那是因為孔子,孔子去世時七十三歲(孟子是八十四)。

2

關於孔子,我們不知道的其實還有很多。近現代史上五四運動和文革兩次關於他的批判,都是對他的誤讀。

而今我們很多讀點書的人,都知道他有《論語》,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四書》《五經》這九本書中八本與他有關。另外一本是《孟子》。

而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的學生。子思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學生。孔子與孟子之間隔了一百多年,卻有著割不斷的思想傳承。

孔子周遊列國14年,歸國已屆68。他不再謀求政治,開始著手寫《春秋》,並進行文化整理。他被後世譽為塑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的聖人,與他留下的這些不朽的文化遺產密切相關。

3

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有人曾就這個問題問過他的學生子路,子路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就把這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他是這樣一個人:「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他說他是個勤奮好學的,快樂的,五十多歲了都不知道快老了的人。

孔子有多勤奮,看看他那麼大歲數還在寫《春秋》,還在整理編輯書籍就知道了。

在這之前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里,他過的又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

《史記》里記載了這樣一幕:

孔子與弟子們在鄭國走散了,子貢到處找他的老師,逢人就問,有個人對他說:「在東門邊有個人可能是你老師。他前額像堯,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產,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樣子就像一條喪家犬。」子貢跑到東門,果然找到了孔子。孔子問他怎麼找來的,他就把鄭人的話複述了一遍。孔子笑著說:「外形、相貌不重要,不過他說我像條喪家犬,他說的真對啊!他說的真對啊!」

這個小情節可見那些漂泊歲月的不易,連一個普通的鄭國人都嘲笑有之。而這樣的嘲笑,他們顯然已經習以為常了。

4

孔子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么?

不,恰恰相反,曾非常得志。他五十一歲開始出山,做官。從中都宰做起,一年後升為小司空,幾個月後又榮升為大司寇。

中都宰相當於小縣官,大司寇有人說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兼公安部長,而我覺得把它譯為最高法院院長,或者乾脆稱為首席大法官更合適,因為,大司寇是直接有最高審判權的。

短短三年間,由小民而提拔至上大夫,孔子的升遷遭到貴族階層的嫉妒,他們編歌謠諷刺他,說他不配,勸他離去。

他的升遷在平民百姓間也影響深遠,他一上任,原先那些欺行霸市的人都守法經營了,自知有罪的人遠逃異國他鄉了,他的威望先於法而使國家得以治理了。

據《史記》記載,孔子判案很謹慎,他讓不少人參加案件聽審,讓他們闡述意見,從中選擇最好的方案作為判決。這很類似於今天的合議庭和陪審員制度。

在刑事案件中,他廣泛運用調解,不僅化解糾紛,更注重以德塑人。這種調解制度而今在世界上已被奉為判案的「黃金法則」。

他心懷慈悲,主張慎殺、輕刑,這也正是當今國際上逐步推廣的廢除死刑和限制死刑適用的制度。對於犯罪,他從社會上、制度上找原因,國家沒有相關德化教育,沒有制度規定不可為的,就不能判有罪。這實際上也是今天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雛形。

孔子教導他的要做法官的學生,對於罪犯要心懷慈悲。這不是縱容犯罪,而是避免在亂世惡法中錯判錯殺,用美國哈佛法學院教授德肖維茨的話說,就是寧可錯放九十九個罪犯,也不錯殺一個無辜的人,這是對生命的尊重,這是司法的慈悲。

5

孔子的時代,差不多也是蘇格拉底的時代,釋迦牟尼的時代,那個時代因為他們的出現和存在,被譽為人類智慧和文化的「軸心時代」。

如果孔子仕途順利,他也許會成為世界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大法官之一,他的很多法治理念,而今依然是法律世界通行的原則。在任期間,他在外交等方面也展現出傑出的才華,並因此官至代國相。

為幫魯國國君限制大臣的勢力,他發動改革,卻因此受到排擠,不得不離開魯國,自此開始了十四年的異國漂泊之旅。孔子這段形象為「喪家之犬」的異國漂泊,讓人不由地聯想到釋迦牟尼。不過釋迦牟尼是出世,他捨棄太子的榮華,苦行修行,為了傳道。孔子是想入世,希望借政治傳達自己的思想。然而他們同樣踏上了一條苦行的修行路,也各自都有了忠心跟從的一眾弟子,只不過釋迦牟尼是徒步,孔子有馬車,他就是那個駕車者,他載著弟子們走得更遠。

十四年的修行看起來一事無成,倍受譏諷。然而這是一個傳道的過程,這也是一個悟道的過程。沒有這一段的苦行,大概也不會有人生最後五年的大成。

6

孔子傳的道是什麼?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的道用幾個字概括,就是無他相,無我相,無眾生相,換而言之就是眾生平等。

那麼孔子的道是什麼呢?

孔子曾對子貢說:「賜啊,你以為我多學而博識嗎?」子貢說:「是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一以貫之而已。」

他一以貫之的是什麼呢?

有的學生說:是忠、恕。

子貢曾問孔子:有什麼話可以終身行之有效的嗎?

孔子說:那就是「恕」啊。

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原來就是「恕」。孔子對此進一步解釋說,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鮑鵬山老師在談到孔子的一以貫之時,說他想起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子先行一步為一個女子拉開門,女子玩笑說:你這樣做,是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女士啊?男子說:我這樣做,不是因為你是一個女士,而是因為我是一個男士。

這個故事講得真好。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我是誰,這是做人的原則,它發自自我,發自內心,這也正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根本。

7

孔子,這位兩千五百年前的首席大法官,留給後世法律人的教誨,我想也無過於這「一以貫之」和「恕」了吧。

今天的我們處在一個網路極度發達的時代,熱點時時發生,「全民審判」常常進行,作為一個法律人,該何去何從?

首先,我想法律人的內心該有個一以貫之的原則的,這原則不因人而改變。換句話說,同樣是非分明的情形下,並不是在張三這裡就可理解可原諒,到了李四那裡就非痛打落水狗不可。這是法律人的基本素養,也是對職業和自我的尊重。

其次,法律人的內心也是該有個「恕」字的。比如這段時間,李小璐出軌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賈乃亮頻頻發出請求:讓我們自己處理。不少網民依然不依不饒:憑什麼要你自己處理,你是明星,就該接受監督,接受處理!法律人的「恕」,不是一種麻木,不是一種縱容,是從這種眾生喧嘩中抽身,站得遠一點,站得高一點,——「恕」是「如心」,它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平和慈悲,它能讓你做出更理性更合乎德和法的判斷。

這是曾經的首席大法官的身體力行,也是對後世法律人的無聲提醒。誠然,「一以貫之」「恕」談何容易,然而,誰的人生不是一場修行?

8

一座山因為一個人而改名,中國歷史上大概只有一次,那座山,就是尼山,它本來叫尼丘山;

那個人就是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名和字,其實來自這座山,這座山因他而出名,也因它而改名。

那時的孔子,已被奉為聖人。

然而孔子的有生之年,德高望眾和博學之外,經歷更多的不過是坎坷。他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然後出國留學。20歲學成歸來,曾在季氏家族做過家臣。三十歲辦私學,一直到五十一歲出山做官。

他的學生不分地位身份,有貧窮如顏回的,也有貴族士大夫子弟,孔子在家族沒落時靠發奮學習改變命運,但平等的觀念一直深入他心,對貧寒者尤其心存悲憫。他能成為聖人,並不是因為他如王陽明有想成聖人的心,而是有成聖人的仁。

周遊列國歸來後,孔子的晚景頗令人傷懷。妻子已在一年前去世,兒子在他回來一年後也離世。之後是顏回的死,接著是子路遭遇非命,接連遭受生離死別的打擊,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那天孔子拄杖門口徘徊,見到子貢的第一句話是「賜啊,你怎麼才來啊,」聞之令人不禁潸然淚下。他幾天後離世,這期間子貢寸步不離,悉心照顧。

孔子離世後,他的學生們為他守喪三年方才散去。而子貢又留下來,獨自為他再守喪三年,然後離開魯國,回到久別的自己的國家。

這就是孔子,他的哀榮,弟子們對他的敬重,是一枚勳章,載著他的一生跨越歷史的長河,將後世的天空炫亮。

後人向他祭拜,尊稱聖人。

而我聽到一聲輕嘆,帶著引以為榮的感慨:了不起的首席大法官,曾經的法律人!

(謹以此文致敬孔子,並由衷感謝鮑鵬山老師,他的《孔子》系列講座令我受益頗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邊餘墨 的精彩文章:

TAG:法邊餘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