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國強: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湖州

林國強: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湖州

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湖州

文 林國強

「辛亥革命首功之臣」陳英士的全身雕像 林國強 攝

陳英士故居建築群.

在故居正門旁西側廣場上,首先遠遠就能看到陳英士的全身雕像,他身著戎裝,望著遠方,雕像的左側就是陳英士故居建築群。一個冬陽明媚的周日,我走進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白地街五昌里的陳英士故居,沿著青磚院牆,輕輕地走遍每一個角角落落,近距離感受辛亥革命首功之臣傳奇的一生,緬懷堅定的辛亥革命烈士陳英士。

浙江,作為辛亥革命的三個主要策源地之一,有著獨特的地位與作用。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湖州,國民黨元老陳英士、張靜江、戴季陶、朱家驊等,均為湖州人士。創黨時期孫中山的主要活動經費,來源於當時富可敵國的湖州絲商。

湖州市區五昌里陳英士故居

被列為「中國十大名人故居」之一的陳英士故居,又名「五昌里」。這是一座典型的坐北朝南的江南傳統民居建築群。始建於清末民初,原為一處大型院落群,現尚存兩路建築,西路由三進建築組成,其中的第一進建築「存誠堂」是陳英士被害後,是各界人士舉辦追悼會的地方。東路由五進建築組成。在此,既是陳英士度過兒童及少年時代之地,也是國民黨元老、其侄子陳果夫、陳立夫的出生之地。故居住宅,青瓦彩椽,屋脊上翹,古樸典雅,老式木製樓梯,老式木板床,老式書桌,清凈的天井小院……石門框依稀當年的模樣,女貞樹蔥蘢蒼勁,院落寧靜,古井的青苔訴說著流逝的歲月永不消逝的故事。我彷彿看到了年幼的陳英士新奇地看著這當年風雨飄搖的世界,幼年的他也正是通過這裡初步接觸和了解了社會底層生活的困境。我佇立靜靜瞻仰,一切那樣遙遠而深邃,又那樣清晰而親切。

五昌里陳英士故居正門,口匾額上的「陳英士故居」五個字,

是由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題寫。

故居正門口匾額上的「陳英士故居」五個字,是由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題寫。故居紀念館以陳英士一生革命活動為主線,全面展示了陳英士的生平及歷史功績。進入正門,正前方是大幅的陳英士畫像,整體陳展以「英士雄魂」為主題,分「風雲涌動」、「推翻帝制」、「維護共和」」和「浩氣長存」四大單元,除採用典型傳統的雕塑、油畫、圖片等表現手段外,還創造性地使用了時光隧道、二維單片造景、湖州傳統板畫和旌表牆等多種方式,展示了大量我們不知曉的史實資料,詳盡而隆重,共展出珍貴文物、照片、藝術品等500餘件。向左轉,是一條橘紅色的走廊,壁上記述著以辛亥革命為開端的近代革命史。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歷史照片,一段段視頻資料,生動再現了陳英士先生傳奇的一生以及傑出的歷史貢獻。2010年5月1日,連戰偕夫人一行訪問大陸時,專程到湖州參觀陳英士故居,祭拜了這位民主革命先輩。在陳英士的書房內連戰揮毫潑墨,寫下了「陶朱門庭,子房肝膽」八個大字,褒揚陳英士這位辛亥革命先賢。

五昌里陳英士誕生之地舊照

陳英士 (1878—1916),浙江湖州吳興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同盟會骨幹,民國初期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為推翻帝制、維護共和立下了不朽功勛,是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堅定追隨者和重要助手,是湖州人投身中國近代民族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之一。被孫中山先生稱為「辛亥革命首功之臣」。

陳英士(後排居中)與家人合影,(前排右起)陳立夫、陳果夫 林國強 攝

陳英士的父親陳延佑,原為湖州富商,育有三子,長子陳其業,字勤士,是國民黨元老陳果夫、陳立夫之父。次子陳其美,字英士。三子陳其采,字藹士。陳英士小時候就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孩子王,海島「撲火救伴」、郊野「智伏驚馬」都是他少年時的傳奇。陳英士6歲入私塾讀書,14歲那年父親病故,家業衰敗,他只好中途輟學。15歲時,經人介紹到崇德(今桐鄉市崇福鎮)一當鋪做學徒,27歲時到上海當助理會計。就在那段時間,他結識了蔡元培、于右任及同鄉張靜江等革命志士。

時逢中國社會風雲跌宕。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這一年,孫中山在廣州發動了第一次起義,失敗……陳英士「日閱滬報,深知奮勇勉,博置群書,日夜攻讀,學識大進」。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陳英士給弟弟陳靄士寫了封信,痛言清廷腐敗無能,認為人民必須自圖振作。

1903年至1906年間,

在表叔楊信之所開的上海同康泰絲棧擔任助理會計的陳英士

1906年至1908年,在日本留學期間的陳英士

1906年夏,他受弟弟陳靄士資助,自費赴日留學。在日本,結識了秋瑾、徐錫麟等很多留日革命志士。1906冬,參加了由孫中山、黃興發起成立的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就在孫中山家的密室里,他宣誓加入同盟會,宋教仁是介紹人。也是在這段時期,陳英士把自己的辮子給剪了。陳英士還是蔣介石革命的引路人,一年後在他的介紹下,蔣介石也加入同盟會。

1907年,徐錫麟、秋瑾被殺害,各地起義屢屢失敗,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挫折,幾乎停止了一切革命活動。1908年春,陳英士受同盟會總部指派回國,在上海開展革命活動,很快從革命晚輩一躍成為蜚聲滬上的革命黨人。

陳英士故居紀念館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上海的革命黨人「興高采烈,日夜謀光復上海」。11月3日,上海起義全面爆發。在辛亥革命中,陳英士主導的上海之戰,陳英士策動的一次有組織又有一定規模的武裝討袁鬥爭,在全國各地引起很大震動。孫中山給了這樣判定,「時響應(革命)之最有力而影響於全國最大者,厥為上海。」孫中山也因此稱他為「辛亥革命首功之臣」。一百年的那場戰役已經遠去,我只能從紀念館的玻璃窗中閱讀當年的資料和老照片,一些據說是當年留下的文牘、信件以及實物,回望革命者置生死於度外的壯烈。

陳英士協助於右任創辦著名的《民立報》

陳英士行動果斷、敏捷,素以口齒、主意、手段、行動等「四捷」著稱。在上海,陳英士創辦精武武術學校,以霍元甲為總教師,吸收大批江浙資本家如虞哈卿、王一亭等加入同盟會:結交了商界聞人、社會名流,推動他們贊助革命,從而掌握了商會、商團武裝等,使同盟會在上海有了比較紮實的社會基礎。他還先後辦過《中國公報》、《民聲叢報》,又協助於右任創辦著名的《民立報》。宋教仁、譚人鳳、楊譜生等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委託他為庶務,主持日常工作。孫中山在《請國葬陳英士書》中高度評價「光復以前,奔走革命……其間慷慨持義,秘密勇進,數瀕危殆,凡屬同志,類能稱述……。」

1912年,孫中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接任總統。在袁世凱眼裡,時任滬軍都督的陳英士是城池、兵馬和實力的象徵,也是他拉攏誘惑的對象。袁世凱曾以七十萬元巨資誘使他出國考察,被陳英士一口拒絕。於是,這筆經費,就成為買刺客暗殺他的懸賞。

陳英士戎裝照

1916年5月18日下午,為籌措革命經費的陳英士,冒險到上海薩坡賽路14號山田純三郎寓所(曾改名為英士路,現為淡水路)簽訂合同時,被袁世凱指派的槍手暗殺,時年39歲。孫中山在上海得到噩耗趕到現場,撫摸陳英士中彈的額頭,失聲痛哭說:「英士,你安息吧,一切重擔由我負責!」並手書「失我長城」以示哀思。黃興從海外發來唁電,稱「共和未固,遂失長城」,海內外黨人、愛國志士也憤怒聲討袁世凱的血腥罪惡。各界的哀悼之詞非常準確的描述了陳英士的為人:「教子以義;殺身成仁。」(章篤時)「願君化彗尾;為我掃幽燕。」(章太炎);「十年薪膽余亡命;百戰河山吊國殤。」(于右任)在陳英士遇害後一個月,孫中山又寫了情真意切祭文,對陳英士致以沉痛的悼念:「嗚呼英士,生為人傑,死為鬼雄……。」從陳英士遇害的照片中,我分明看到,他死時眼睛還是睜著的。此刻的我,能做的也只有對著陳英士遇刺時的血衣照默哀。

陳英士從1906年參加同盟會到1916年殉難,短短10年時間裡追隨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作為同盟會時期的骨幹,中華革命黨時期孫中山的主要助手,陳英士響應近代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基於「重振國威,洗雪國恥」的愛國願望,以反對封建專制,謀求中國獨立、民主、富強為己任,披荊斬棘、扶顛持危,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事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然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因歷史原因,陳英士致力於民主革命的功績沒有得到相應的公正對待,其歷史價值也隨之被湮沒了較長時間,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海內外黨人、愛國志士也憤怒聲討袁世凱的血腥罪惡。

各界的哀悼之詞非常準確的描述了陳英士的為人。

陳英士遇害後,於1917年5月18日遺骸歸葬於距湖州市區約2公里的南郊峴山東麓。墓前立孫文題「陳公英士之墓」石碑及陳英士生前自撰對聯:「扶顛持危,事業爭光日月;成仁取義,俯仰無愧天人。」墓道前的牌坊上,正中是孫中山手寫的 「成仁取義」,左邊橫額為林森題的「浩氣長存」,右邊橫額為蔣介石題的「精神不死」。中門對聯由蔡元培所題:「軼事足證,可補遊俠貨殖兩傳;前賢不讓,洵是魯連子房一流。」兩旁由於右任題寫的對聯:「春嘗秋禘生民淚,山色湖光烈士墳。」1932年,國民政府對陳英士墓進行了擴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陳英士墓按原樣進行重修,於1984年4月興工,同年10月落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整個墓地莊嚴雄偉,松柏青翠,端莊肅穆,成為江南名城湖州南郊的風景區一大景點。

進正門,正前方是大幅的陳英士畫像

穿過走廊,在故居紀念館一至二樓陳列窗里,我駐足於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和一段段影像前,通過這些實物片段和影像,可以觸摸、重溫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以及有志之士為夢想而忘我奉獻的革命精神。其中,我看到很多陳英士當年的書信和詩詞,字跡雅秀,筆力遒勁。我望著牆上陳英士的半身照片許久,疑惑這個英氣逼人又不乏儒雅的青年男子,是如何變成一手炸彈一手手槍的革命領袖。陳英士留給後人的啟示:青春就是看準了,然後義無反顧地行動。

陳英士故居的陳家古井

陳英士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始終如一地為祖國的獨立富強,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乃至最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曾說:「機會不能從期待中得到,應該從創造中得來;即使我們本身不能成功,亦得創造一個大潮流,把中國引上進化之路。」

陳英士故居小院天井

湖州吳興「五昌里」,不只是一個辛亥革命志士的故居,不只是一個先賢的紀念地。這裡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強國之夢,象徵著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和英勇的犧牲精神。讓人感受到先賢對祖國的赤誠之心,以及偉大的中華民族是怎樣一步步奮力反抗外敵的精神力量。陳英士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歷史功勛和愛國精神,將永遠為家鄉人民所記取,成為熱愛家鄉、建設祖國的強大精神動力。家鄉人民敬仰前輩,始終沒有忘記「五昌里」,沒有忘記陳英士。而「五昌里」就像一位沉穩的智者,緘默地看著家鄉的快速發展,日新月異。

約稿啟事

地名古今」以強調原創為主。內容板塊和欄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數以兩三千字以內為宜。突出個人化,文字盡量講究而有韻味。

1、我說地名|以個人視角講述熟悉的地名歷史變遷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羅列概念。突出個人對地名的理解和歷史變遷的解讀。

2、傾聽講述|每個村莊、每個街巷,都有說不完的人與地名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傾聽講述,以細節勾勒歲月流逝中的、難以重現的故事。

3、我的漂泊|許多人的人生旅程,會在遷徙、漂泊中走過。用印象最深的幾個地名,穿插個人的成長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內容。

4、故居尋訪|千百年來,每個地方都有影響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尋訪,在尋訪中解讀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樣避免面面俱到,寫最能觸動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為當今時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與異地觀感融為一體,既是遊記,也有頗為充實、敏銳的詩意表達,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遠離故鄉的人,心中永遠牽掛故鄉。每次踏上歸家之路,會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兒時的星星點點的記憶,家庭幾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樹,一口井,一家人,左鄰右舍,都是故鄉難忘的記憶。

留存鄉愁 敘說古今

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名古今 的精彩文章:

樊友剛:難解的隨縣之謎
趙雪峰:納蘭性德的「家國」,盡在詩詞之間

TAG:地名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