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從小就知道「讓梨」的孔融?

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從小就知道「讓梨」的孔融?

據《後漢書·孔融傳》,孔融是孔子之後三十世孫,以才德顯名於世。

正因為出身名門,又名滿天下,孔融起初並不願曹操和袁紹所用,沒有聽從幕僚的建議去投靠袁、曹二家:

時,袁、曹方盛,而融無所協附。左丞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

可知,孔融在早年就對曹操有「終圖漢室」之議論。

曹操在許昌建立政權,以漢獻帝之名義徵召孔融:

及獻帝都許,征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每朝會訪對,融輒引正定議,公卿大夫綿隸名而已。

孔融願意效力於漢廷,卻不願意與曹操合作——孔融對於曹操的出身與行事作風,頗有微詞。

他也在幾次重要的事情上嘲笑於曹操:

(1)曹丕私納袁熙妻甄氏,孔融上以「武王娶妲己」之諷;

(2)征討烏桓,孔融將之比作草芥小患,不值征討;

(3)曹操表制酒禁,孔融揭曹操糧草不足之短。

孔融在這幾件事情上,毫不留情地譏諷了曹操,而且言語之巧妙也為世人所欣賞。

因此也引致了世人對「曹操殺孔融」一事的看法。

一種很有影響的看法是:孔融有才華,而且蜚聲海內,又諷刺了曹操;這些使得曹操在情緒上很難容得下孔融,因此最終曹操殺了孔融。

然而,曹操果真是因情緒而動殺心么?

孔融不是一般文人,是天下名士,「殺孔融」一事對曹操的人心向背問題影響至重。

以曹操之人生格局,果真能以此而「冒天下之大不韙」嗎?

曹操在決策上是理智的,孔融對於曹操的嘲諷,始於未入許昌漢廷之前,理智的曹操並不顧此等小節而堅持納孔融於許昌,無論孔融事實上是否純粹效命於漢廷而非「曹營」。

曹操深知,以孔融之聲望,得此一人則得天下之心,反之則在許昌之外樹立了一座反對他陣地。

孔融在當時得罪位極人臣的大將軍何進,何進就因為擔心「造怨」「天下」而不僅不敢殺孔融,而且還要「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

即何進因為希望通過拉攏孔融而獲得天下士人的支持。

曹操在理智上可以明確地認識到,納孔融入許昌,諷刺之辭在所難免,他並不指望孔融效命於曹氏。

但是曹操對於孔融的到來,卻可以持積極態度,而不論其在實際上是否有積極作用。

曹操在很長時間上也能夠容忍孔融對自己的嘲諷。

但是,或許是曹操對孔融相對寬容的態度,使得孔融在許昌的反對聲音逐漸高漲,這引起了曹操的深重顧慮。

一件具有實質性影響的事件是:孔融奏請朝廷不要封建諸侯。

這一點足以影響曹操對於權力和秩序的掌控,因此曹操內心有了積慮。

曹操知道,孔融所論奏是針對他而言,「不以封建諸侯」針對的也正是曹操不宜被封為諸侯,這將阻礙曹操的勢力擴張以及政治統束。

更重要的是,曹操以此敏感到,孔融從此開始將逐漸擴大對他政治上的批評。

在曹操看來,當初對他個人的攻擊還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對他宏觀政治藍圖上的攻擊,曹操就不能忍了。

孔融的身邊都擁有大量文士群體, 「賓客日盈其門」,「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

由此,曹操顧慮更重,孔融怎麼還活的下去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唱反調 的精彩文章:

盤點歷史上的十大奸臣,和珅在裡面也只能排倒數第一名!
川島芳子:曾經的清朝格格,為何要幫助日本人發動一·二八事變?

TAG:唱反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