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幸福,是一張春運的車票

幸福,是一張春運的車票

這禮拜食堂換人了。那個每天微笑著跟大家打招呼,絮叨包子是啥餡兒的管飯大姐早晨換成了一個穿著羽絨服的小夥子,中午則是一個青澀的小姑娘。

「大姐人呢?」

「回老家過年了,十五以後再回來。」

網購的東西,過了整整一個禮拜都還送到。快遞小哥也回家過年了,北京的人越來越少了,過兩天這個城就半空了。

一下子就感覺年近了。

昨天晚上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張春捲圖,真是恨不得馬上奔回家鄉。

春卷,米糕,牛肉湯,香腸,豆腐,各種家鄉的食物勾著我的饞蟲。開始掐指算計放假的日子了。

08年雪災,做完奧運會測試賽,年29那天,我坐著一輛綠皮的臨客回家,火車滯留在半路,焦躁不安的我眼淚「唰」的就流了下來,放聲大哭。那是一種簡單的,害怕吃不到年夜飯的恐懼。

10年之後的我比那時淡定太多,每天在辦公室里,同事之間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買到票了沒有?基本上都是呵呵一笑,第二天繼續這個問題。慶幸最後買到了除夕回家的火車票,雖然多買了一段旅程,但能在家吃年夜飯,就已心滿意足。只是初五一大早就得回北京,少陪家人一天。我對年的概念很淡,無非是陪爺爺奶奶吃一頓團圓飯,陪媽媽幾天,以及跟那幾個從小猴到大的夥計們聚個餐。

但這或許也就是「家鄉」和「鄉土」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的分量,不然幹嘛非要擠入那如潮水般的春運大軍呢?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我認識了一些農民工。大樹師傅和他兄弟從河北老家的村子到北京打工。他們的生活枯燥、乏味。白天幹活,晚上睡覺,那幾乎成為生活的全部。為了能把更多的錢寄回家鄉,讓老人安度晚年,讓兒女安心讀書,他們省吃儉用,明明是大老爺們,有時卻會自己做飯,那飯做的吧,連我這種不怎麼挑食的人看著都覺得難以下咽。他們有時早上隨便買幾塊大餅,放涼了中午照樣吃。不餓,就可以幹活,不求吃得好,只要能吃飽,吃飽了就有力氣幹活。

他們受「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思想的影響,被迫離開鄉土進城打工,不過是為了謀生。他們對鄉土有天然的歸屬感,長年在城市吃苦受累,春節回家對他們是慰藉和「療傷」,是主動的回歸。挺佩服他們的,因為他們堅韌而努力,因為他們對家人有著不溢於言表的深沉的愛。

奇哥是一家連鎖理髮店的行政店長。其實也就20出頭,因為是店長,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哥」。他告訴我,他們店裡都是年輕人,沒有超過30歲的。他跟我講家鄉德州,講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故事,德州的歷史脈絡梳理下來倒也清晰。他說自己不愛讀書,早點兒出來打工可以早賺錢,讀書對於他就是「浪費錢」,而且「北京這麼大,什麼都有」,不像他的家鄉,就那麼點的地方。他給自己設計最新潮的髮型,染了灰白色的頭髮,跟我講今年最流行的穿搭。他有時會去夜店玩,「年輕人嘛,就應該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大樹師傅稱為第一代農民工,奇哥就是第二代農民工。他們對城市生活有著更深的理解和嚮往,他們希望的歸屬就在城市,不是鄉村。

奇哥們是否還像大樹師傅們一樣,需要背負整個家族的責任,我不得而知。只是知道,他們在春節時也會選擇回歸故鄉,回到家人身邊。

有一張回家的車票,即便旅途中彌散泡麵伴著腳丫的味道,旅途盡頭,總是來自家的溫暖與幸福。

(汪汪汪汪 汪到福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凈子 的精彩文章:

TAG:小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