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聊劇之前,先來首歌。

《新加坡派》。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這首歌,在新加坡家喻戶曉。

詞曲唱為新加坡知名音樂人,新謠歌手梁文福(張學友《她來聽我的演唱會》的詞作者)。

在《新加坡派》里,唱了新加坡從60到90年代的時間跨度:


60年代,國家才算誕生出來;

70年代,那時候林青霞的電影最賣,鳳飛飛抒情歌曲全班都愛

80年代,地鐵將這個傳奇講得更快;

90年代,我們的故事我們自己記載,未來就看下一代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這首歌的時間跨度,是今天介紹的這套劇所歷經的時間跨度的三分一。

這套劇,講的是新加坡從上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的故事。

《新加坡派》講的是新加坡的發展歷程,這套劇也是。

共有三部,也被稱為新加坡的建國三部曲。

播出時間為2013-2015年,每年一部:

《信約》三部曲。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這三部曲的內容,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

《信約:唐山到南洋》:日軍佔領新加坡前,華人到南洋打拚的故事;

《信約:動蕩的年代》:從日軍佔領新加坡,到新加坡獨立的華人故事;

《信約:我們的家園》:新加坡獨立到騰飛間,一代華人的故事。

我們將這三部曲的海報放到一起看,是不是感覺那種時代對比很明顯?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今天聊第一部,我熬夜連刷了幾天看完:

《信約:唐山到南洋》。

豆瓣7.7分,只有64人評價,咱這看的人非常少。

但若要我打分,我給8.5。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以前看李小龍的《唐山大兄》時,小丑有個理解誤區:

我以為唐山指的是河北唐山。

後來才知道,其實指的是中國。

這個唐山的意思,指的是大唐江山,這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對祖國故鄉的習慣稱呼。

所以,劇名《唐山到南洋》,講的就是從中國到南洋的華人。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活路

劇中的時代,大致是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

那時候,很多中國人漂洋過海到南洋去尋找出路。

劇中,主角張天鵬(李南星扮演)就說出原因:

在這裡(唐山)沒有出路,只有下南洋,才有活路。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於是,張天鵬和弟弟張天鷹拿著兩張船票,在下等船艙中飄蕩10來天,到了南洋。

他們就像那一類到南洋打拚的華人縮影:

一窮二白二來,艱苦奮鬥,為自己換一個明天。

而那時候的南洋,被英國殖民。

英國政府大多和上層有錢華人接觸。

底層華人,卻經常自己人打自己人。

來自不同地區的華人,甚至還在當地劃分地盤,比如福建幫,潮州幫,廣東幫等。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而張氏兄弟在南洋的起步,就是從底層做起:

張天鵬到礦區,成為一名礦工;

弟弟張天鷹好點,進了一家藥店成為學徒。

唐山到南洋,只為尋找一條活路。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血淚史

劇中的礦區,則上演了一套華工血淚史。

礦區的收入微薄,甚至工頭和礦主為了賺錢,還開設三大害:

鴉片館,妓院,賭場。

就這樣,礦工賺到的錢,又被盤剝走。

有的人,懷著到南洋找活路,風光回鄉去的夢想,卻走上一條不歸路。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而張天鵬所在礦區督工的黑龍(方展發扮演),則是反派之一。

管著三大害,養著群打手。

由於山高皇帝遠,因此他為非作歹。

將礦工打成白痴,盤剝礦工,用礦區女工巴結老闆。

儼然殺人放火金腰帶。

於是,在礦區,礦工張天鵬和結拜兄弟洪石,與黑龍為首的惡勢力團伙的故事,成為本劇一個對立點。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好玩的是,《小娘惹》中,方展發是一個大好人,有些戲份還讓我感覺蠻燃的。

但到了《唐山到南洋》的惡人黑龍,卻一點也沒有讓我感覺串戲。

而本劇的兩個大反派,都在當年被提名了新加坡視帝:

除了方展發扮演的黑龍,另外還有曹國輝扮演的張廣達。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除了礦區,為了反映那時候,新加坡社會的各色華人,本劇還設立了一個上層家族:

富甲一方的張家。

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一帶,華人對於祖先的尊敬,對於傳統的保留比國內很多地方要好。

劇中的張家就是如此。

這樣的大家族裡面,依然是以長輩為重。

雖然當家作主的是大兒子張廣平,但輩分最大的奶奶說話,卻是沒人可以違抗。

而且,孝順在這樣的家庭裡面,是理所當然的。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其實張家的發家史並不風光,祖先販賣豬仔(即窮苦華工)到南洋做礦工,盤剝他們。

為了幫家族積德,張家的二代當家人張廣平(沈金興扮演)廣接善緣。

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還開藥店幫礦工戒煙,處處與人為善。

就為希望祖先做的孽,不要報應在後代身上。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可這樣一個家族裡,也形成了一個對立點。

二叔張廣達(曹國輝扮演),吃裡扒外,心狠手辣。

生意上,為了賺錢,可以殺人,可以背叛親人,還在礦場種鴉片賺礦工的錢。

生活上花天酒地,回鄉娶了個二姨太,卻經常對她施行家暴。

面對大哥大嫂,則是種種陽奉陰違,陰招用盡。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就這樣,礦區,張家,初到南洋的華人,在那裡已紮根的大戶人家,不同階層的人,則在劇中逐漸聯繫在一起。

命運,遭遇,一部華人到南洋奮鬥的血淚史,織就了本劇的故事網。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命運

其實,本劇在內容上挺豐富的。

除了華人的打拚史,劇中還根據時代特點,也展現了那段時期的南洋華人風貌。

比如命運。

之前小丑推薦過的另一套新加坡劇《小娘惹》,講的是娘惹女人的故事。

她們受到的傳統束縛,和《唐山到南洋》的娘惹女子相同:

從小就要學習做好珠綉等手工,做好娘惹菜,將來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相夫教子。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但與《小娘惹》的逆來順受相比,《唐山到南洋》的娘惹女子則勇敢得多。

張家大嫂黃珍娘,嫁入張家之時,已27歲。

而且,帶著去世的姐姐留下的女兒張蕙娘嫁入。

為了張蕙娘的前程,她讓侄女從此改口叫她娘。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這個娘惹女子很厲害。

張家三代單傳的少爺,從一開始討厭她,到後面對這個娘心服口服。

在張家,在內能做家庭頂樑柱,在外能幫丈夫打理生意。

如果對於娘惹有些了解的朋友,就會知道,那個時代的娘惹拋頭露面絕對是件反傳統的事。

更何況,對於這個她所撐持的家,她的身份在世俗來說,是個嫁進來的外來女人。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女兒張蕙娘(白薇秀扮演),依然沒走娘惹女子的路。

她讀書,接觸洋人教師,獲得新的思想。

做為一個女子,有一副俠義心腸。

甚至為了幫助到礦區歷練的哥哥,扮成礦工潛入礦區。

路上看到不平,經常拔刀相助。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這兩個娘惹女子都有一個共同點:

她們認了自己做為娘惹女子的命,卻在傳統中抗命。

只為了在那樣的時代下,活成最好的自己。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對比起來,另一個女子的命就悲慘多了。

白明珠,張家二叔的姨太太。

當年父親為了錢,把她嫁到南洋做小。

一路,受盡丈夫折磨,受盡正室的欺負。

一路,也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這個角色可謂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典型。

但她有一點不同的是:在逆來順受的時候,她卻極盡地發出微弱的聲音,來爭取自己的命運。

比如,在丈夫一再毒打下,抓住丈夫的手,說出一句:以後不要再打我。

為了保住肚子里的孩子,能夠扇正室一巴掌。

但也因為自己的命運,她一直沒有離開張家,和喜歡她的張天鵬在一起。

這又是一個傳統,卻又堅強的女子。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我們將《信約》三部曲的前兩部做個對比,就能看出時代變遷下,人的改變。

拿女子來說,《唐山到南洋》中,女子在社會上普遍被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

她們的出路,是做為男人的附屬品,在家裡幾乎足不出戶地過完相夫教子的一生。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但到了第二部,《動蕩的年代》中,女子已經可以有著自己的職業了。

例如老師張敏,甚至還成為學生的領頭人。

見識也不凡。

英軍要讓新加坡華人服兵役,她憤然道:

英國人在新加坡的政策,都是照顧洋人,華人只能自己辦學,自己幫助自己。

但是在徵兵時,卻要華人服役,憑什麼?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同樣,時代的變遷,對人的命運投射是多方面的。

再看個對比:

第一部,20年代的張東恩,不願意做生意,卻因為是家裡三代單傳,父輩對他成才的希望是能接管生意,最終,他也只能走上生意之路,但下場悲情。

第二部,50年代的張天鵬之子張晏,則是無心家族生意,留洋歸來後,立志要走入法律界,成為新加坡建國的一份子。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可能近年來,咱這邊新加坡劇看得少。

不過《信約》三部曲中,有不少新加坡大咖演員。

小時候看過些新加坡劇的朋友,對李南星,曹國輝應該不會陌生。

而後來看新加坡劇的朋友,方展發,歐萱,黃俊雄,白薇秀這些頂樑柱,也一定不會陌生。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雖然,這套劇也有著一定的套路。

例如李南星扮演的主角張天鵬,就有一些慣用招數:

--和人說話時經常背過身去,然後看天,一臉大義凜然;

--主角光環下,怎麼樣都打不死;

--危急時刻,總能碰上貴人。於是,張天鵬有句口頭禪:

您的大恩大德,小弟沒齒難忘。將來出頭了,一定加倍奉還。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可這樣的套路,在劇中小丑覺得也不算刻意。

至少我連著追了好幾天看完了。

整套劇的脈絡,是以張天鵬,張天鷹兄弟一家在南洋的故事傳接下來的。

三部曲,講的是張家幾代人,在南洋,和新加坡共同成長,歷經近一個世紀的故事。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在第一部中,張天鵬在片頭是絕對主角位置。

但在劇中,他的戲份並不是一頂一的最多。

反而是主配角的戲份被均衡分配,使得劇中每個出場角色均個性鮮明,讓人難忘。

也因此,拍出了那段時代,一代華人的血淚史。

都說移民的第一代是最為辛苦的,當年穿著破衣服來到南洋,吃盡苦頭打拚的華人,種下樹蔭,庇護著後代的道路。

這第一代,就在這部《唐山到南洋》。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附1.

我想附上兩道新加坡名小吃的來源。

因為雖然這兩道小吃現在成為南洋菜的招牌,但當年的創立,卻是因為窮苦沒辦法,才有了這樣的兩道菜。

沙爹肉串:

那時候,到南洋的華人,尤其是窮人,看到很多碎肉,覺得扔掉可惜。

於是,這些人想著,乾脆就用竹籤串起來烤著吃。

於是,一片片小小的碎肉,就構成了一串串肉串。

就此,演變成這道南洋名小吃。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肉骨茶

關於這道菜,有一說是最早的時候,很多來到南洋的華人,用勞力換取薪酬。

如踩三輪車,在碼頭做苦力,礦區工作。

為了維持體力,適應熱帶氣候需要進補。

但他們捨不得買名貴中藥材,於是,當時的中醫師就將一些當地產的胡椒,當歸,甘草這類中藥配成肉骨茶包,讓他們在出門工作前,燉煮排骨配上米飯,以增加體力。

當時,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

後面經過不斷改良,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名小吃。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附2.

這套三部曲,劇名都有個前綴:信約。

在公眾活動,尤其是在學校,新加坡武裝部隊以及國慶慶典的時候,新加坡人一般會宣讀信約。

信約翻譯後的中文內容大意為:


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

看看新加坡的史詩劇,要不是咱這知道的人少,估計已經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