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都生活在「偽」世界裡

我們都生活在「偽」世界裡

現在我們說到的生態、自然、環保的概念,實際上並不是真正原始的大自然,而是在符合自然規律之下人為干預之後的自然。

古人造字說人為即為「偽」:「古人畏天,認為天下事物都有其天然的形式和天然的運行規律,所以必須尊重事物天然的狀態,而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人為去做。」要是從這個層面上說,那我們周圍的環境都算「偽」的了。放在21世紀的今天,古人的話固然不能盲從,需要與時俱進。

人類自採集狩獵階段到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一直到現在所經歷過的所有變化都是人為的結果。我們走在柏油路上,看到兩旁的行道樹和街邊的花草,看到的各種建築和建築櫥窗里花樣繁多的商品;我們去鄉村遠足,看到的莊稼、水果、茶園、引水渠等,小到花花草草,大到摩天大樓、三峽大壩;以及我們的寵物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人類人為的結果。人類不僅改變了地表的樣貌,改變了大氣層的狀態、改變了動植物的進化走向,人類自身的進化也在不斷地改變,並且呈加速的狀態。

說到莊稼,人類在採集狩獵時代就開始了小範圍小規模的農業嘗試了。兩河流域早在公元前8500年就開始了對野生植物的馴化,公元前8000年開始對動物的馴化,這是出現農業至今所知最早的地區,他們馴化的物種的種類和數量居世界首位。還有中國在公元前75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馴化了稻、黍、豬和蠶;中美洲在公元前3500年在馴化了玉米、豆、南瓜和火雞;北美洲在亞馬遜河一帶馴化了馬鈴薯、木薯、羊駝、豚鼠和豬;美國東部在公元前2500年馴化了向日葵。

地中海式氣候分布(上)

農業原產地分布(上)

這些常見的動植物已經遍布全世界了,實際上動植物在全世界的交換早就開始了,我們生來就熟知的各種飲食的原料其實並不是很久以前就生長在這個地區的,尤其到了現在全世界物質大交流的年代,其交換速度和頻率越來越快,為了避免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很多地區開始限制物種的進入和流出,比如紐西蘭。

由上述幾個主要的獨立馴化動植物的核心地區馴化的動植物向周邊傳播,歐亞大陸的傳播速度最快,因為歐亞大陸是地球上東西緯度最長、最便利的大陸交通線,東西之間緯度變化不大氣候條件大多類似,這樣就便於植物的引進栽種。而在非洲和美洲,因為陸地的走向是南北方向,在緯度上的巨大變化導致溫差的巨大變化,非常不利於溫帶植物的向南引進,也不利於熱帶植物的向北引進。高山、湖泊和沙漠可以逾越,但是這種溫差導致的植物無法很好的生長甚至無法生長是古人無法辦到的,其結果就是農作物品種的單一性和區域性。

並且歐亞大陸的連通讓動植物可以進行遠距離遷徙和傳播,所以動植物都呈現非富多彩的多樣化,至今全世界馴化的大多數動植物都是歐亞大陸的先民完成的,而美洲幾乎沒有可以馴服的大型動物,能夠替代人力的只有美洲駝和羊駝。

有些地區沒有獨立發展出農業也沒有學會農業,他們始終以採集狩獵為生,他們逐漸被淘汰,在糧食生產具有領先優勢的地區在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上取得了領先的優勢。

遠古先民在採集還是種田的方式選擇上實際是一個生存策略的選擇,選擇哪種方式要看哪種方式付出最小而獲利最大。最開始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即使在土地肥沃的地區同樣也會出現幾種情況:他們會採集狩獵和種田同時進行,有先種田而後放棄種田再去採集的,有已經定居下來但仍然以採集狩獵生活的。

糧食生產者中也有流動的群體。新幾內亞的遠古牧民在叢林里開墾種植香蕉等作物,然後離開數月重新過著採集狩獵生活,然後回來看看他們的作物,如果發現作物仍在生長,就除草澆水,接著出去打獵,幾個月後再回來,如果他們的園地有了出產,他們就會定居下來收穫和使用他們的成果。中國遠古黃帝和炎帝也經常遊走於黃河西北部,或逐水草而居,間或種植一些農作物。中國古時的國叫做行國,即國隨時都可能在移動狀態。

炎帝姓姜,炎黃大戰失敗後,炎帝的一部分人就西遷到青海一代,成為羌。

遠古先民在種植菜園時,想的是在在野生動植物匱乏的時候,給自己留一個食物儲備地。每個大陸的第一批農民是不可能有意識的選擇農業的,因為他們附近沒有任何別的農民。然而糧食生產一旦在某個地區開始生產,附近的採集狩獵部落就會發現它的結果,從而做出有意識的決定。

所有的農作物都來自於野生植物,將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氏就是炎帝,炎帝出生在炎熱的南方,又因為他發現了野生植物轉化為可食用的農作物的方法而被尊為神農氏。

最初的先民觀察到鳥類和動物的排泄物里的不能消化的植物果實,這樣就可以確認這種植物是無害的,但是其它大量的野生植物不可能都先去觀察動物的食用情況再確定是否有毒,那就只能自己試吃。

但嘗試食用野生植物是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的,有時候可能是致命的。比如很多蘑菇、杏仁的品種是有毒的。傳說神農就是遍嘗百草之後誤食毒草而死。把功績都歸結為神農一人固然是一種附會,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無數古先民經過無數次、若干年的試錯,才發現了地球上幾乎所有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

遠古先民在選擇野生植物育種的時候,是有所選擇的,如麥子要選麥穗顆粒大的;豌豆要選擇不爆裂的豆莢;杏仁要選擇沒有毒性的來進行栽種。再經過無數代的觀察,選擇果實產量大、生產周期短、抵禦蟲災能力強、營養含量大的優良品種而進行廣泛種植。這種趨利避害有選擇性的培育作物的方式就是農業的開端。

果樹的種植需要3年甚至10年,因此要在完全定居之後,才能進行栽培。早期栽培的果樹是較為容易生長的橄欖樹、無花果樹、棗樹、石榴樹和葡萄藤。後來中國的古人學會了複雜的嫁接技術,這是在農業發展很久之後才掌握的複雜技術,從而開始栽培難度較大水果,如:蘋果、梨、李、和櫻桃等。中國在唐宋時期才有了成熟的嫁接技術,之後傳入歐洲,歐洲才培育出現在優良的蘋果品種。蘋果在我國夏朝就有記載,相傳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紅蘋果,但那並不是現在的蘋果。

蘋果栽種分布圖(上)

蘋果是一種栽培品種,至今未發現其野生原種。中國原始野生蘋果稱為「柰」。生長在新疆一帶,因為「柰」的品質差,生產上早已淘汰,由西洋蘋果取代。西洋蘋果引進以山東煙台最早,公元1871年,由美國長老會成員約翰·倪維思引入煙台,開創了中國蘋果栽培的新紀元。西北產區、西南產區等蘋果產區均直接或間接地從煙台引進苗木,學習技術,煙台是中國蘋果種植、蘋果文化的根脈所在。2006年,煙台市蘋果協會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煙台蘋果」進行論證,專家一致認為煙台是我國栽培蘋果發祥地。

可以想見,夏娃在伊甸園裡偷吃的蘋果跟現在的蘋果相比肯定是又小又不好吃的品種。而歐洲經過嫁接之後的新品種蘋果也是在清朝才傳入中國的,同時期美洲的玉米、紅薯等也傳入中國,紅薯、白薯、馬鈴薯這些高產的作物養活了很多人,得以讓近代中國和全世界人口突破了以前糧食產量的極限導致的人口上限,使得人口呈現膨脹式增長。

古人已經探究了差不多所有有用的野生植物,並且馴化了所有值得馴化的野生植物。我們現在所食用的所有作物都是在幾千年前被馴化的,即使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也沒有能夠發現新的植物品種。

總之,我們現在食用的所有動植物,都是經過人類幾千年來不斷的馴化、培育而成的優良品種,所有對於動植物的改良,都是經過幾代人幾百上千年的時間得以驗證其結果優劣的。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吃飯問題,以及人們對食物越來越多的口舌之欲,出現了很多用現代技術手段研製的新型食品,如化肥的使用、轉基因技術、食用調味劑等;動物的圈養、速生、預防疾病使用的針劑等,由此而產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備受爭議,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檢驗,不是短時期就能得出明確的判斷結果。

相較於自然界40億年生物的基因的演化速度,人類已經大大提升了這個演化的速度,但即使如何,幾十上百年的時間在歷史長河裡也根本不算什麼,很多現象都不是很快就可以得出結論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笑笑生 的精彩文章:

TAG:天涯笑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