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文瀾閣四庫全書》經部古籍《春秋穀梁傳註疏》

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文瀾閣四庫全書》經部古籍《春秋穀梁傳註疏》

keywords

春秋三傳審慎治史仁德之治

《春秋穀梁傳》與《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齊名,都是解釋《春秋》的著作。《春秋穀梁傳》成書於西漢,以時間為線索,記載的歷史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東晉范甯作《春秋穀梁傳集解》,唐代楊士勛作《春秋穀梁傳疏》,清代鍾文烝作《穀梁補註》,三人都對《春秋穀梁傳》做出了一些必要的解釋和補充。《春秋穀梁傳註疏》收錄於《文瀾閣四庫全書》第一三九分冊中。

01

闡釋審慎

《春秋穀梁傳》得名於穀梁赤。據說,穀梁赤是最初傳授這本書之人,他曾受業於孔子的弟子子夏。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以前,解釋《春秋》的名家共計五家,除了流傳至今的《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所構成的「春秋三傳」,還有「鄒氏傳」、「夾氏傳」,但後兩本書因無人傳授或缺乏文字記載,故而逐漸失傳。

《春秋穀梁傳》雖然在戰國時也是依靠口耳相傳,但它和《春秋公羊傳》一樣,都使用漢代流行的隸書記載成冊,同時漢代專門設立了博士進行傳授,因此之故,便最終流傳了下來。

簡單來說,《春秋左氏傳》的長處在於敘事,《春秋公羊傳》的長處在於強調微言大義、尊王攘夷和大一統思想,而《春秋穀梁傳》的長處在於文義闡釋。

《春秋穀梁傳》桓公五年中有一段文字記載如下: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鮑卒,何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也。

據《春秋公羊傳》記載,陳桓公名鮑,在甲戌之日「狂」。今天看來,或許是患了精神病癲狂而出走,甲戌日便沒了蹤影,直到十六天後的己丑日才找到屍體。《春秋穀梁傳》對此詳細解釋,並以「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嚴謹態度對待史實,既然不能確定陳桓公之死是在甲戌還是己丑,就同時記錄兩個日期,以便後人查考。

有學者指出,《春秋左氏傳》、《史記》的記載和《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的說法不同,之所以會出現兩個日期,是因為陳國內亂,因此發了兩次訃告。具體的史實查考還有待學者進一步研究,但陳桓公之死所體現出的《春秋穀梁傳》的謹慎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穀梁赤像

《春秋穀梁傳》書影

《春秋穀梁傳》內頁

02

仁德之治

《春秋穀梁傳》的另一特色是強調仁德之治。

比如,在對宋襄公的歷史評價上,《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有所分歧。

周襄王十四年(魯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宋楚在泓水大戰,宋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楚軍強大,不如趁他們渡水慌亂之時擊殺。宋襄公認為此舉不仁義,要等楚兵過河。等楚軍上岸後,子魚再請求作戰,襄公又不同意,認為「不鼓不成列」,不應攻擊還沒列好陣仗的敵人。最後宋軍大敗,襄公自己也傷及大腿。

《春秋公羊傳》對此大為讚揚,認為襄公「臨大事不忘大禮」,賢能堪比周文王。《春秋穀梁傳》則猛烈批判其「為人君而棄其師」,是「失民」的表現,不配做國君。

由此可見,《春秋公羊傳》從「禮」的角度評判歷史,《春秋穀梁傳》從「民」的角度評判歷史,更注重君王的「仁德之治」,二者的觀察視角並不相同。

宋襄公出征

《春秋穀梁傳》內頁

《春秋穀梁傳》內頁

03

多樣視角

東晉范甯作《春秋穀梁傳集解》,在序中對《春秋穀梁傳》的特點做了簡潔有力的概括。

范甯認為,傳是為解釋經而作,而經書中總有一個正確道理。《春秋》一經,流傳下來有三家傳記,各說各理,莫衷一是。范甯認為「《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如果三家說法兼收並蓄,互相比對考證,范甯認為就可以達到「誠君子之所嘆息也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的境界,這也就可以說是深於春秋之道了。

范甯像

《春秋穀梁傳》內頁

編輯製作 文瀾文化

典藏中華文化 分享古人智慧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1月20,21,22號運勢上上籤,踩了狗屎運,發橫財中大獎的生肖
跡十三·冬天這樣吃餛飩,就相當於把避風塘搬回家

TAG:全球大搜羅 |